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熬夜刷手机很爽,一直刷屏一直爽?这种病正悄悄接近你

2020-01-17 12: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丁香医生

目前世界范围内干眼发病率大约在 5.5%~33.7% 不等。

而据我国现有的流行学研究显示,干眼在我国的发病率较美国及欧洲高,约在 21%~30%。结合一些根据症状进行分析的调查,眼科专家保守估计,我国干眼的人群超过一亿。

而那些长时间面对电脑、手机等「视频终端」的年轻人,出现干眼的概率更是要高很多。

熬夜刷手机爽,一直刷手机一直爽?

爽了不知道多久,慢慢觉得眼睛干涩、睁不开眼?眼睛火辣辣的,还有点刺痛?怎么,一下子眼泪都流出来了?

小心,你很有可能得干眼了!

熬夜看手机,干眼容易找上门

为何熬夜看手机,会容易得干眼?

正常情况下,人 1 分钟眨眼约 20 次,而使用手机时,由于过于凝神注目,每分钟眨眼次数会不自觉减少,导致眼球表面泪膜分布不均,眼表干燥,就容易产生「干眼」。

除了长时间看电子产品的人,以下人群也很容易得干眼:

❶中老年人

❷有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

❸长期戴隐形眼镜者

❹一些需要长期服药或滴眼药水的患者

❺眼科手术后的患者等

环境湿度对于干眼的影响也很大。高海拔、刮风、寒冷天气,或长期待在空调、暖气环境内,也很容易诱发干眼。所以,现在正是干眼发生的高峰期。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总是感觉眼睛干,就是干眼么?

眼干、眼睛发红、有异物感、刺痛感、烧灼感、流泪、畏光、一阵一阵看东西模糊、戴隐形眼镜期间感觉不适等,都是干眼的常见症状。

不过,结膜炎、角膜炎、倒睫等其他疾病,也可能有类似症状。所以,当您出现持续的不适,就建议您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啦。

检查小贴士

对应门诊:

眼科

初步常进行的检查项目:

视力、裂隙灯检查、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检查等。

初诊医生通常会通过了解你的症状和进行初步的检查,来判断您是否需要更进一步的检查,包括泪液分泌试验、睑板腺及睑缘拍照、睫毛镜检、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免疫相关检查等。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人工泪液可以帮你缓解干眼

如果医生确诊只是单纯的干眼,那么除了叮嘱您改善不良用眼习惯外,通常还会开具人工泪液进行治疗。

这类滴眼液其实是模拟自然泪液的成分,它们可以帮助保持眼部湿润,缓解干眼的症状。但它们并不能治愈干眼。

除了滴眼药水,您还可以采取的改善症状的方式有:

最重要的,避免长时间盯着手机或电脑看,建议每隔 20 分钟就可以让眼睛休息 20 秒。

如果必须长时间看电子屏幕,可以尝试提醒自己经常眨眼,这有助于保持眼部湿润。

避免过度的空气制冷或加热,避免坐在正对着冷气流或热气流的地方。

可以在卧室和其他任何您长期停留的地方使用加湿器。

避免吸烟并远离充满烟雾的空气。

干燥天气外出时可佩戴包裹性好的护目镜。

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坚持做眼部热敷。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常见问题 Q&A

➊ 长期滴人工泪液对眼睛有副作用么?

人工泪液可以算是所有眼科用药中最安全的啦。对于需要长期使用人工泪液的患者,建议选择不含防腐剂的产品,最大程度减少药物对眼表的影响。

对于病情不严重的患者,通过一段时间的药物和其他治疗措施后,干眼可以逐渐得到缓解。

而病情偏严重的患者,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人工泪液以及其它药物,比如激素类眼药水等。极少数合并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干眼,还需要全身治疗。

➋ 戴蓝光眼镜有用吗?

目前没有证据证明防蓝光眼镜能减轻长期看电脑手机带来的干眼或视疲劳等问题。与其盲目依赖这些不靠谱的方法,还不如改善用眼习惯来得有效。

❸ 干眼能治好吗?

干眼是容易长期存在的慢性疾病。即使您自觉症状有明显好转,它可能仍然存在,更不排除它反复出现的可能。

当然,也不必觉得干眼是多大的负担。大多数的干眼并不会导致视力损失等更严重的问题。

一般的轻症患者,能做的主要还是避免诱发干眼的环境和习惯,保持良好的眼表功能,避免干眼反复困扰您的生活。

所以,还在熬夜看手机吗?是时候放下了!

合作专家 罗荃

中山大学眼科学硕士

科学审核 沈婷

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

责编 Murphy

图片来源 图虫创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