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当催婚升级成“暴力”,博士都难敌

2020-01-18 11: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胡健波 

春节催婚已然成了一项新式年俗,

小至才毕业,大到博士后,

单身年轻人都难逃催婚的魔咒。

小林读完博士后就留在杭州工作了,距家千里很少回去。今年连过年都想留在单位加班,原因和许多大龄单身女青年一样,怕被催婚。

小林的症状随着春节临近逐渐加剧,她变得焦虑、烦躁,一接到母亲越来越苛刻的电话就情绪失控。申请加班不成,小林希望通过心理咨询帮自己度过春节这个“劫”。

1.风波的源头

居住在老家的父母难免人情交往,中国传统“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思想会在流动性低的群体中强化成共识,焦虑就是这么“贩卖”起来的。

追溯这场风波的源头,小林的七大姑八大姨们口中的“这么大年纪不结婚,一定有毛病”深深伤害的了小林父母的面子,也引发了他们的担忧。

亲友以过来人的身份毫无顾忌地指责小林一家时,无形的暴力已经生成。而父母潜意识中因为孩子没结婚而“低人一等”的心理更容易造成冲突。

30岁其实对于现代社会来讲并不算超龄,父母内心并不是不能接受。但是短时间内他们很难分辨清楚这种指责是否有道理,面临言语攻击时一着急就会将这种暴力照搬到孩子身上。

2.暴力的搬运工

“你要爸妈在家抬不起头吗?”

利用情感挟持是中国传统情感关系中惯用也常常有效的手段:你不遵从我的意愿,我就剥开自己的痛处来令你难受。

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情感传递,遗憾的是身在其中的家长们很难察觉。

对于早已建立起完整行为处事风格的孩子,逐渐退出社会主流圈的父母显得力不从心。而戳痛处使孩子妥协,成了他们维护威严和自我效能感的便捷途径。

3.沟通的终结者

冷暴力是高学历者非常容易出现的恶劣沟通。

他们非常清楚肢体暴力的低效用和坏后果,但面对无法处理的人情世故时,无视、抗拒、隔离等冷暴力手段成了他们最趁手的武器。

在朋友圈屏蔽家长,缩短通话的时间,拒绝父母的探望等表现都或多或少隔绝了沟通,小林借由工作来“屏蔽”父母的相亲就类似如此。短时间内孩子能收获自由的空间,长此以往却会引发父母的焦虑和恐慌,进而造成家庭内部的冲突。

4.“沟通熄灭暴力”

催婚年年有,大多年轻人们嘴里念叨着怕催婚烦催婚,到了放假一个个还是麻溜地回家了,因为“催”是一种沟通方式而不是逼迫。

马歇尔博士有一个著名的非暴力沟通模式,即通过“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步骤来实现和谐的情感交流。

家长和孩子需要观察对方应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在合适的时间地点表达自己的意愿;

同样的,在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对方的情绪,是反感、紧张还是害羞、接纳;

家长知道孩子的理想型固然重要,知道孩子对工作、生活的期待和安排更加重要,步调一致才能互相理解;

当然,相比躲避和屏蔽,孩子合理地提出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才是化解父母焦虑的长远之计,毕竟父母的“催”都是源于“爱”。

作者介绍:

胡健波

心悦专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

浙江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行业

协会副秘书长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