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地球的一半|中国城市如何实现低碳转型

李瑛
2020-01-20 14:2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堵车。 北京日报  资料图 

从北京四环外的五道口到位于二环内展览路单位所在地,开车通常半小时能够抵达,但一场小雨却让整座城市陷入全面拥堵,已经开了一个多小时,我仍旧困在路上。脆弱的交通再次刷新了 “拥堵纪录”,在公交车上坐立难安的我一边呼吸着混合了多种味道的空气,一边陷入沉思:这是城市生活该有的样子吗?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全球有超过一半的人口都居住在仅占地球陆地3%面积的城市之中,城市承载力面临严峻考验。而中国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4年的55%。超过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已有118座。伴随城镇化滋生的“城市病”给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理念应运而生。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下文简称为“WWF”)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自2008年,WWF联合住建部、发改委推出“低碳城市”这一理念以来,中国已发展三批、共计87个低碳试点省市。

建筑、交通和工业是城市能源消耗的三大重点领域

如何优化中国城市的发展路径,兼顾城市生活品质提升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城市以占世界一半的人口,消费了全球大约三分之二的一次能源,产生了70%的碳排放。在这一背景下,低碳城市的发展迫在眉睫。而建筑、交通和工业是城市能源消耗的三大重点领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下文简称为“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2010年全球建筑能耗占终端能源消费的32%,二氧化碳排放量为88亿吨。为实现1.5℃温控目标,至2050年,全球建筑物碳排放量需要比2010年下降80%至90%。这要求发达国家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每年能耗降低至少5%;至2020年,新建建筑达到近零能耗。实现可持续建筑的方法包括提升安装建筑非结构构件,和隔热保暖的技术能效,以及废旧建筑材料的资源化再利用,IPCC呼吁大范围推广这样的解决方案。

根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至2050年,全球交通领域的清洁能源占比需要上升至55%。减少碳密集型交通的城市规划,与鼓励提高能源效率、推广零排放车辆的政策结合,引导公众选择步行、骑行或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是实现脱碳的关键。工业创造了许多城市就业机会,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但是一切却是损耗自然为代价。若要实现IPCC报告中至2050年,全球工业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74%的目标,唯有遵循管理和行为的低碳转变、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大规模使用和更有效的资源利用。WWF《The 3% Solution》报告显示,若美国企业界将3%至4%的资本支出投入到减排项目中,项目收益会高于其他方面的投资回报率。事实上,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并非工业活动的必然结果,只要控制在环境容量范围内,不超过自然的净化能力,工业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双赢是可以实现的。

全球典型案例能为中国城市低碳转型提供借鉴

理想的城市应既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发展需求,又不超过地球的生态承载力。全球典型低碳城市可持续管理案例以及专家的建议也许能为中国城市低碳转型提供借鉴。

伦敦街头。 新华社  资料图

英国

英国是第一个提出“低碳”概念并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英国确定到2010年减少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量20%的目标,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公民由传统生活方式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做法值得借鉴:英国政府提出所有家庭新建房屋需要在2016年之前实现零排放。目前新建房屋中至少有三分之一要体现碳足迹减少计划,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等;在家用电器上使用欧盟标准进行规范;合理使用不同的财政工具,并制定实施燃料贫困补助计划。

英国从政府部门、企业到民间组织,也十分重视“低碳社区”的示范试点与建设。例如,伦敦南郊的伯丁顿零能耗生态社区,是英国首个完整的“零能耗”和“零排放”的样板生态社区,社区通过节能减排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生态系统,比如,借助屋顶光伏板来实现电动汽车的充电。该生态社区与其他同类型居住区进行对比后显示,其节省了大约90%的能耗,用电量下降了1/4,用水量仅为英国平均用水量的一半,但是该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丝毫不受影响。虽然这类社区发展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却是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一种积极选择。

丹麦哥本哈根,市民在街头骑行。 站酷  图

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是我去过的最宜居的城市之一。无论是家喻户晓的安徒生童话,还是备受关注的全球气候大会,都令人心驰神往。维京的古堡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错落而又工整;穿梭街头的自行车是这座城市的“绿色符号”,环保早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同时,童话王国丹麦首都正在谱写一个史无前例的绿色传奇:到2025年成为世界上首个零碳排放城市。

市政府提出要在2025年把哥本哈根建成世界上首个零碳排放城市。第一阶段目标是到2015年把该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20%;第二阶段是到2025年使哥本哈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零。哥本哈根依靠丹麦自有风力发电企业,在2025年前设立360座风力发电机,供应市内多数电力需求。新建地区性冷却系统,引海水为大楼和家户降温,相较于传统空调,减少80%的能源消耗。

为此,哥本哈根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行动小组,对如何减少碳排放提出了包括大力发展风能等绿色可再生资源、鼓励更多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推广绿色环保建筑等50项具体项目。2012年,该计划第一阶段目标已提前实现,哥本哈根市正在雄心勃勃地向第二阶段零碳目标迈进。

西班牙马德里,鸽子在一喷泉处消暑。 新华社  资料图

马德里

2019的气候大会移师马德里举行。注册的当天,主办方很用心地在物料包里放入了交通卡,鼓励我们所有参会人员搭乘公共交通出行。早就听说,马德里有一个城市中心低排放区“Madrid Central”,位于老城区——最核心的商业、居住和旅游区,趁着休会,一探究竟。限行是从2018年11月30日开始的,施行的第一天便减少了76,000余车辆进入,效果显著。低排放区主要限制燃油机动车进入此区域,符合欧盟ECO标识的车(混动、天然气等)可以进入。进入区域的车速要降低,一方面是减少污染,另一方面是给行人、自行车、滑板等其他交通方式提供安全感,促进步行与骑行。同时减少该区域内固定停车位供应,降低车辆的使用。

探索“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的解决之道

过去几年,WWF发起了一项全球活动“一个地球城市挑战”项目,旨在推动全球城市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迈向一个低碳和具有气候韧性的未来。2015年,深圳成为第一个参与该项目的中国城市,并获选 “国家级领袖城市”。全球评审委员会将城市的战略性行动计划作为重要的评估指标,而WWF中国也将“编制低碳发展规划”作为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一步。城市低碳发展规划应该包括建筑、交通、产业、能源等主要领域,并考虑与现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

只有大幅减少城市建筑、交通和工业领域的能耗及碳排放,才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据《巴黎协定》,中国承诺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在2030年前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的比重提高到20%。中国要在2030年左右或尽早实现达峰目标,从现在起就必须有一大批城市、区域率先达到排放拐点,镇江就是其中之一。

在地图上找到东西向的长江和南北向的大运河的坐标原点,就能发现镇江这个地方。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是这样描写镇江的:先秦时期的“徒阳运河”,又名“丹徒水道”,为吴、越相继北上争霸起过重要作用,也使镇江这座古老的城市一开始就处于江河交汇的地理优势中。这样一座拥有3000年历史的古城,也在WWF中国的帮助下,探索着碳排放达峰的路径。

虽然地理占尽优势,但是这座古城里,部分中小学建筑的照明系统却差强人意,不仅费电还严重影响孩子的视力。在所有建筑中,学校建筑一直是一个特殊又常见的公众建筑。我们就选取了这样“特殊”的建筑,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及挪威国际合作开发署支持下,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德国能源署(dena)和瑞士TOP10节能中心等合作,过去十个月间,往返两地数次,实地调研、最终为镇江试点学校制定了一份综合性节能改造方案。目前已完成对两间教室的照明和空调设备的捐建,以期在当地发挥示范作用。通过评估实际效果、测算减排潜力,为镇江市低碳学校地方标准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在迈向可持续城市的过程中,那些看上去有些枯燥的低碳规划或行动方案无疑是自上而下推动城市转型的基础和起点。很多中国城市也已经发布了城市的低碳发展规划,从工业、交通、建筑、能源等各个领域推动城市的低碳转型。目前,很多城市还提出了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的目标,其中武汉市已经发布了《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2017—2022年)》,争取2022年达到碳排放峰值。

无论是政策制定者、商业领袖或普通公众,我们所有人都应是提供城市发展解决方案的一部分。WWF将继续助力中国城市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利用自身国际网络,分享各国优秀经验,为中国低碳城市领域具体政策的实施与完善,提供技术支持和探索实践。

(作者李瑛系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气候与能源项目高级专员)

    责任编辑:康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