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体评“43斤女大学生去世”: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爱与善?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1月15日消息,临近农历春节,贵州43斤女孩吴花燕未能实现新年愿望,在前几天去世了,令人扼腕痛惜。随后,围绕她因何去世、是不是得到妥善救助、民间捐助是否规范等方面的争论,成为舆论焦点。
一个鲜活生命的离开,本就让人悲痛难忍。更难过的是,逝者尚未安息,家人还在心痛,这件事就引致关于救助、慈善、爱心等方面的诸多质疑。目前,发生在吴花燕身上的“慈善风波”并未完全清晰,相关报道是否片面夸大,吴花燕是否得到及时救助,善款众筹是否合法合规,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为何筹得百万善款才打过去2万,余下的善款怎么处理……面对网上汹汹舆情,这起慈善事件如今真的需要一一细细核查,相关部门也应该认真对待、严肃回应。
事实上,现在很多人之所以找出以吴花燕名义募捐的平台,并查看善款的流向,以此提出一些疑问、要求给予解释,就是想让以悲为名的生意落空,就是想让消费悲剧的行为停止。“虚假募捐”“消费悲剧”到底有没有发生,在多大程度上发生?需要权威部门的深入调查,倘若确有其事,一旦触犯相关法律,必须严惩不贷,以儆效尤。这起事件也警示所有从事公益事业的人们,爱心首要是心正,慈善关键要经得起推敲,不能成为以爱为名的别有用心。
社会充满了善意,但重要的是,善意需要用对地方、用好力度,才能释放出最大正能量。可惜的是,吴花燕生前曾因媒体对自己的报道而感到不开心,因为有些内容过于偏激、夸大、不真实,以至于她自己承受巨大压力。或许其中有不少良好出发点,希望她能够尽快得到更好救助。但是,爱与善都不是盲目的行为,更不能以此来大做文章、肆意包装,乃至忘了“爱心因何出发”。救急于危难,救人于水火,不是比拼“集善排行榜”,而是要有恰到好处的善心、务实可贵的行动、实实在在的效果。
人们愿意相信善良永存,更愿意看到制度完善。这些年来,慈善与救助事业在中国飞速发展,互联网平台也成了重要渠道。很多人通过这一渠道得到救助,也有一些人因此陷入风波,“众筹”成了“乱筹”。但是,慈善是没有围墙隔档的,互联网也是开放的,每一次慈善捐助都会被置于“放大镜”下检视,人们一次次的质疑、追问与讨论,都是在分辨是非真假,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网络慈善的完善、救助事业的进步。当然,慈善与救助事业发展的过程,既是制度完善、法律健全的过程,也是慈善教育、爱心普及的过程,“大眼女孩”“冰花男孩”就让人们看到了多元的途径与慈善救助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善良需要呵护,制度务须健全,社会信任需要在公序良俗的正轨上筑牢。
吴花燕喜欢写诗。她曾写道,“在贵州最高的屋脊,种上一片深蓝色的海洋;在那里,会有一艘丰衣足食的小船,带我驶向远方”,充满了对生活的渴望;然而,她写的最后一首诗中有这样一句话,“在这个冬天里我忘记了来年还有一个春天,忘记了桃花开放的样子”。她没有等来下一个春天,留给我们太多的遗憾、太沉重的思考。当人们为她惋惜、激烈讨论时,别忘了最初的爱、最初的善,用一个个实际行动修好慈善之船的桨,带上更多人的爱心、载着更多人的希望,驶向那个桃花开放的远方。
(原题为《人民日报评“43斤女大学生去世”: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爱与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