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成都博物馆一览南朝造像的秀骨清像,“映世菩提”今起展出
从最早有明确纪年的“褒衣博带”式造像,到益州(今成都)首次出土的阿育王全身像,再到不断兼收并蓄、锐意创新的背屏式造像,成都的南朝造像呈现出独特的“益州风范”。
1月14日,“映世菩提”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开幕展出,澎湃新闻获悉,此次展览以南北朝佛教造像为主题,联合四川、河北、山东、甘肃、陕西等地12家相关文博单位,共展出102件(套)展品,包括青州、邺城造像等,以全新角度及视野重新审视南朝造像,解读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据悉,此次展览多件展品是首次面向公众展出,让观众一睹南朝“褒衣博带”“秀骨清像”之风。
阿育王像 成都博物馆藏据主办方公布的资料介绍,此次展览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物局)、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成都市文物局)指导,成都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主办。展览同时结合青州、邺城等地的佛造像,阐释南北佛教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并以南北朝时期的佛造像为载体,体现中印两大文明间的宗教、文化与艺术交流,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以及成都作为丝路重镇和文化枢纽的重要历史地位。展览将持续至5月,全程免费向公众开放。
展厅现场南朝造像中的“益州风范”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其造像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因政治、宗教、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多方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嬗变之中。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亦是佛教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时期。南北对峙、兵戈扰攘的社会现实并没有阻碍佛教艺术的发展,相反源自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愈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不同区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比丘法爱造观世音像 四川博物院藏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来,南朝的佛造像艺术作品流传于世者远较北朝罕见,主要的考古实物资料集中发现于南朝时期的西南重镇——益州,即今成都及周边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成都既是北方丝绸之路“河南道”的起点,亦通过水路与东、南地区相联系,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文化中枢,在佛教东传,南北佛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清末光绪年间开始,成都万佛寺、西安路、商业街、宽巷子、下同仁路、彭州龙兴寺及四川境内的的茂县、汶川县等地陆续都有南朝造像出土,这也印证了益州(成都)地区佛教文化的兴盛。这些造像的出土,填补了中国南朝石刻的空白,也为南北朝时期佛造像艺术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史料。
展厅现场从最早有明确纪年的“褒衣博带”式造像,到益州(今成都)首次出土的阿育王全身像,再到不断兼收并蓄、锐意创新的背屏式造像,成都的南朝造像呈现出独特的“益州风范”。其中,展览的多件展品是首次面向公众展出,让观众一睹南朝“褒衣博带”“秀骨清像”之风。
多元文化交融下的邺城、青州造像齐聚
益州(成都)在佛教东传,南北佛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当时的凉州、建康、长安、青州、邺城等地共同构成了南北朝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展览亦通过青州、邺城等地造像,力求让观众对四川南朝造像所在的时代有清晰、全面的认识。
双思惟菩萨像 河北邺城北吴庄出土 社科院邺城考古队藏邺城素有“佛都”之称。北魏后期,受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影响,邺城模仿南朝造像风格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式造像大量出现。北齐时,邺城受印度笈多造像风格影响,继承北魏以来背屏式造像龙、塔、飞天、璎珞等传统因素,同时充分利用东魏以来白石造像的透雕技术形成了“龙树背屏式”的新式背屏式造像。而南朝在印度佛造像艺术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北魏坐佛三尊像、东魏立佛七尊像、东魏思维菩萨像……展览中,不仅有南朝风格的“褒衣博带”、飘逸式韵味的造像;也有北齐时期以薄衣贴体、温润式韵味的造像,还有极具地方特色的龙树背龛式造像,观众也能在这些造像中感受多元文化交融下的佛造像艺术魅力。
王元景造弥勒像 河北邺城北吴庄出土 社科院邺城考古队藏坐佛三尊像 河北邺城北吴庄出土 社科院邺城考古队藏处于南北两大文化板块之间的青州,在南北造像艺术的交流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青州北魏至东魏早期的佛教造像体现出南朝“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特征。自东魏晚期起,受印度秣菟罗风格的影响,轻薄叠褶服饰的造像兴起,逐渐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青州样式”。在南北朝晚期造像中,“青州样式”的外来特征最为鲜明,同时体现了汉式佛像艺术与印度笈多艺术的融合。最具特色的卢舍那法界人中像、一褶衣带、半截佛手的细碎残件……林林总总,青州龙兴寺出土的造像以其“巧夺天工”留名四方。
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青州市博物馆藏 彩绘石雕思惟菩萨像 青州市博物馆藏据主办方公布的展览资料,成都博物馆依托其馆藏作品,包括阿育王像、比丘晃藏造释迦像、王州子造释迦像等南朝造像精品,与四川大学博物馆联合策划“映世菩提”展,借助高校博物馆的研究力量,从全新的角度解读南朝造像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以南北朝时期的佛造像为载体,阐释成都作为丝路重镇和文化枢纽的重要历史地位。从特展中,观众既能看到中印两大文明间的宗教、文化与艺术交流,中国南北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亦能窥见王权政治和宗教信仰的结合,乃至佛教对普通人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影响。这些多样的、纷繁复杂的文化因素在风云激荡的岁月中逐渐沉淀,为盛唐佛教艺术的绽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释僧镇造释迦像 四川大学博物馆藏(本文图文资料据成都博物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