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网络述年】年味儿

2020-01-14 11: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独立疏篱 ,作者独立疏篱

独立疏篱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年味儿

没有人再和小时候一样眼巴巴地盼着过年了,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岁月就是盼着年的那段光阴,年前盼望,年后守望。

扫房子

记忆里年味好像从扫房子开始,一喝过腊八粥就开始有人家陆陆续续扫房子,扫房子需要一天的时间,往往都要选个好日子,晴朗天气是必须的,邻家婶子是一定要选个初六或者初八这种双日子的,星期天最好,孩子们都在家,搬出搬进的小物件孩子们行动迅速得猴一样。一晃过了二十三小年,离年近了,还没扫房子的就有点紧迫感,挑拣日子的从容似乎少了,于是就自己安慰自己:“过了二十三,爱是哪一天”,想来再不天天是好晌就没时间扫了。扫房子是个脏累活,忙得却也有兴致,脸上蹭得黑一道白一道的,满满对年的期待。破家值万贯,瓶瓶罐罐都搬出来晒,又搬回去,意料之中翻出前些日子失踪的那把剪刀拖鞋什么的,原来你在这里啊。

“漏干粉”

猪肉炖粉条是除饺子之外的另一种经典吃食。村西头的老李会趁着腊月跟别人合伙做一批粉条卖,不是长年做,只是有这点手艺,最多做半个月,作坊就在自己院子里,原料是红薯。那时候对什么都好奇,想着猪肉炖粉条的香,我们便结伴去看热闹,看人们拉着自家地里种的红薯去加工,宽宽细细的粉条一大捆一大捆地换回去。如今说起年味儿时,总会想起那搭满院子的竹竿上晾挂着一行一列的粉条,也会想起当年人们爱调侃的那个“傻”小子——又“漏干粉”了!“傻”小子不傻,只是常吸溜溜挂着大鼻涕。

最好的年货是奖状

寒假考试大都在月半,老师阅卷,然后给优秀学生发奖,然后放假。老师们可能也希望让学生们都过个好年,一般寒假考试的卷子容易得高分,奖状奖项也多,教师评语偏重于优点,捧个奖状回去是孩子们置办的最好的年货。考得不怎么好的孩子耷拉脑袋闷不过半天也就忘记了,还有什么比放假、比过年更能吸引孩子们的兴致呢?

买鞭炮

记得有那么几年,巷子里几个半大小子们常会结伴去饶阳买鞭炮,据说饶阳鞭炮样式多,也便宜。其实谁也装不多少钱,过足了眼瘾,尽着花光了兜里的钱,骑自行车几十里地蹭蹭跑回来,晚上也许就你放挂鞭,我放个炮,“对对”谁的窜得高谁的响声大就行了,要省着放到正月呢。后街老王家那个愣小子被哑鞭剥出的炮药轰了眼,他倒是没怨言,就是邻居婶婶笑话他以后可是娶不上媳妇了。又编排哪村哪村有那么一家不买鞭炮,过年敲盖帘,这应该是讲笑话吧,那时候却当真了。

称肉

年一天一天临近,户主们在街上遇见,都爱问一句话:“称肉了吗?”“街上转着看了看,不着急……”集市上的牛羊猪肉摊位当然早已是满满挤挤的,整片整片的猪肉挂在钩子上那么晃眼。看看转转,问问价钱,这种气氛里不赶紧买了心里是不会安稳的。村里有人宰了自己养的肥猪就摆在巷口,肉还冒着热气,新鲜,便宜,放心,连皮带骨头割一大块扛回家。顺便捎回一个猪头去,猪头还要再处理一下,在煤火炉上烧红了铁筷子伸进猪耳朵烫,刺啦啦的声音带出一股烟来,毛发的糊焦味很重。然后等炖肉,吃肉的时候早把烫猪耳朵的腻歪忘得一干二净了。

蒸饽饽

主妇们打发孩子去问摊炉糕的锅是不是该轮到自己家用了,提前排的号呢,用筐背回来,就在外屋地上支架起来,一勺一勺的面糊浇上去,一个一个的炉糕揭起来放进笸箩里,笸箩挂了尖,不怕吃的主妇们才安心。馒头蒸起来也是没完没了的,堆得小山一样,其实那时候过年蒸的馒头最好吃,很多人都喜欢吃熏白馒头的那个硫磺味。

一晃,腊月二十三了,灶王爷上天的日子,这一天要吃年糕,寓意粘灶王爷的嘴,怕灶王爷上天专告人间罪恶;年糕甜,灶王爷的嘴也就甜,天上做报告时捡着好的说吧,“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反正年的很多习俗都跟吃有关,最终这些好吃的还不是都让我们解了馋。

赶大集

腊月二十七是肃宁大集,家里并不缺少什么了,还是愿意去逛逛。赶大集挤暖和也是年味里浓浓的气氛。印象里最觉得自己身高不足的场合,是那些年在兴宁市场的桥头。每走到那里,都要被挤得前拥几步后退一回的。四下里被人墙挤拥着,彷佛谁都比自己高,踮尽脚跟也只是能看着身边拥挤的众人,越是这样,越想望远一点,这个时候,要是个子再高一点呢,起码能明白明白还能挪动几步就会轻松些了。挤架着过了桥头才算真正赶集了,挤过了桥头也不觉得自己矮了,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场,挤过了桥头,那些满目琳琅就任你挑选了。而今,有多少年没有去过兴宁市场了?十分怀念那桥头的拥挤。

贴春联,包饺子

院子被清水泼洒过,墙角旮旯都收拾得规置干净,桌子上摆着各色花纸包裹的糖果,年味更浓厚了。邻居拿了大红纸来,父亲蘸饱了墨,写下一句“一年好景随春至……”求字的人并不懂眼,只知道夸好肯定不会错;又让我来解释是什么意义,一叠声地夸我懂得多。父亲说:“小孩子家爱显摆,真懂什么呢,有人一夸就骄傲。”其实我知道,父亲这话也有那么一点显摆骄傲了,还有什么比夸自己孩子听着更舒服的呢。

包饺子各有分工,孩子剁馅、擀皮,父母调好馅后稳坐炕头只管包。一大盆馅见了底还有第二盆,一大帘饺子端去小屋里冻上,又拿进来另一块盖帘。有几个关于过年饺子的笑话经常被念叨:说有一年家里闹老鼠,包了十帘饺子,初一早晨起五更烧开了水去小屋里端饺子来煮,结果被老鼠偷的只剩下大半帘了,勉强凑合了一顿,老鼠肯定过了个好年。又说早先年头不好的时候,我的父母年三十去北石宝上坟,老家的二爷二奶奶正包饺子,挽留吃饭,没吃就回来了;几年以后提起,二奶奶说,那时候真穷啊,就那么一帘饺子,你们要是留下吃了那顿饺子,我们初一就没有吃的了……

拜年喽——

大年初一早晨的黑也是年的气氛。黑洞洞的街口新鞋踩过来的脚步声,一听就知道是哪一帮子侄兄弟拜年转过来了,踩上奶奶撒在门口的芝麻杆脆生生地响,最调皮的那个并不着急进屋,趴在窗前用嘴呵气,窗玻璃上厚厚的霜花从那一个圆点一圈一圈晕化开来,显露出一个还在呵气的淘气的嘴巴。

然后是几个孩子凑在一起商量出村拜年,先去姨家还是先去姑家,哪家都早有准备,拜年不吃饭就走的事想也别想。几个表兄弟一天转一家,亲戚多的光拜年就能拜到初七八。然后还有正月十五呢,姑姨娘舅家正好是师素村那边的,初几拜年时肯定就嘱咐了:十五庙早些过来。

年味应该是一种文化

如今,年也平常了,年味变了,重心不再是物质的丰盛,衣食住行再分不清年和平常日子有什么区别,拜年的圈子也有更新组合,相互发个微信,恭贺新禧大吉大利。亲戚们再多,开着车方便,一半天就能转完,吃不吃饭不是重要的,转到礼到,心就坦然轻松多了。大街上早早就悬挂起着中国结,闪烁着中国元素编织着中国梦,霓虹的光彩多少冲淡一点我们对年味的失落感。

年味,也许正经历着由物质向文化的转变……

来源:独立疏篱

原标题:《【网络述年】年味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