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跨国NGO做自然保护:工作概况和职业准备
原创 象妹 北美小象君
本文为小象君「自然保护职业发展分享会」11月23日北美保护机构专场的回顾整理。专场分享嘉宾为均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工作的李奕申、何一帆和张晶。因分享内容较长,我们将文章分为美国政府从业(上)、自然保护机构北美从业(下)两部分发布。
上篇为李奕申个人求学和职业经历分享,和他在分享会中对美国政府环境管理体系相关问题的回答(点击链接查看)。下篇为何一帆和张晶的个人经历分享,以及三位嘉宾对职业初期从业者的建议。
何一帆
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总部科学中心的社会科学家,工作是研究全球保护地管治的多样性及其历史变化。本科毕业于香港大学, 研究生毕业于密歇根大学环境学院。
张晶
在美国华盛顿特区IUCN北美办公室从事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工作,研究世界各地的两栖爬行动物、植物和淡水鱼类。曾在肯尼亚的联合国环境署总部实习。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于迈阿密大学。
李奕申
现就职于马里兰自然资源局潮汐水体生态评价处,负责湖泊保护与修复工作。此前曾在美国国家环保署从事营养盐管理工作。本科就读于美国迈阿密大学,研究生毕业于耶鲁大学林学与环境研究学院。
自我介绍
何一帆:大家好,我现在是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华盛顿总部摩尔科学中心的社会科学家。我的专业背景是环境治理(Environmental Governance),这是一个包含有政治科学、人类学和政治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此外我还有环境信息学的背景,包括GIS、遥感,以及保护生态学。我是在香港大学读的社会科学的本科,主修是心理学,辅修生态学。
我大一在北京大学委培了一年,社团招新的时候,我看到了绿色生命协会在播放王放师兄拍摄的“北大的动物”的视频。加入了这个社团后,我发现自然和生态保护,其实也可以当成职业来从事。去了香港大学之后,我开始学一些生态的课,也在探索有没有可能把生态与我主修的心理学结合起来。我在本科后期上了很多社会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的课,我的本科论文做了一个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关于接触大自然是否能通过恢复人的认知能力,降低人的攻击性。与此同时,我也参加了香港海洋公园的海外志愿者项目,增加自己在生态方向上的经历。
2015年在密歇根大学做野外生态学研究
我在密歇根读研时,主修了保护生态学,选修了环境信息学。硕士第一年上了大量的野外生态实验课,我有幸主导了一个小组的项目,研究在密歇根的一个入侵物种对本土蚂蚁的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非常惊喜的发表在了《GLOBAL CHANGE BIOLOGY》期刊。然而,科学的信息不一定能转化到管理和应用上,而我想看到自己的工作带来更多实地的成果。于是我在研一的暑假,选择去保护国际实习,做与全球保护治理相关的项目。实习时,我也在主动了解,如果我想在一个偏政策,偏实地影响的一个机构工作,需要掌握哪些技能。首先是要有专业技能和保护相关的技术,比如GIS、遥感等。因为保护国际的项目分部在全球各地,所以也会强调野外实地的经历,包括在不同国家做项目的经历,和语言能力。
所以我在实习之后就决定学西班牙语,然后找机会去拉美做一些能够结合人和自然的项目。通过老师,我联系到了一个在玻利维亚做原住民森林管理的NGO去做实习。当时了解到造成南美的土地或者森林退化,很大的原因是来自农业和畜牧业的扩张。因为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对南美大豆、牛肉的需求,导致当地大规模砍伐亚马逊的雨林。因此我想通过调研去了解,在玻利维亚这个原住民占百分之六十,大部分的森林都由原住民社区管理的国家,在这种大规模农业扩张的背景下,原住民森林管理都面临着哪些挑战。同时,这也是一段非常影响我思考保护问题的方式的经历。
采访Guarayos原住民保留地主席硕士毕业后,我加入了当时在保护国际实习的团队,继续做全球的环境治理,包括保护地和保护地之外原住民保留地的社区管理、可持续认证、生态系统服务,和各种不同形式的在地保护。我现在工作内容也很丰富,对于一个在职业初期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开心的事情。我每天可能会用到的东西有就是具体的是GIS和数据分析。我们跟全球的很多合作者去进行沟通、项目管理,跟政策制定者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来说,发表一篇文章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会主动跟相关的国家的政府官员,或者是全球生态多样性公约的政策制定者去分享我们的研究进程,以及它对政策制定的启示。我们是一个很小的团队,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接触到很多不同的方面,这对于职业初期的从业者来讲会非常有帮助。
一帆与CI科学中心的同事们在2019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上张晶:我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全球物种与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部门工作,主要负责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评估工作。我的背景是海洋生态学(Marine Ecology)和保护科学(Conservation Science)。我的本科和硕士都是在迈阿密大学的海洋学院攻读的,本科读的是海洋学和数学,硕士则是海洋生态学和保护科学。
其实我一开始选择海洋学这条道路,并不是完全出于兴趣的考量,而是因为我这个人比较怕冷(笑)。实话实说,因为我是来自广东这边的,出于怕冷,所以在申请的时候,就特地找了一些靠近赤道、亚热带地区的学校。
海洋保护科学课上进行水下珊瑚尺寸测量来了美国以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更加发展出了我对海洋的兴趣。当时上的一些课会带我们去浮潜看珊瑚,对珊瑚的一些健康状况进行监测,这些经历激发了我对自然科学,特别是生态保护的兴趣。
进入到研究生时代时,我就开始跟着老师在中美州做一些海岸带管理的项目。我们当时拿着泛美开发银行的基金,去了一个位于巴拿马和哥斯达黎加边界上的Bocas de Toro群岛,为当地的原住民提供一整套海岸带生态管理的政策性建议。当时,我们组负责的是海岸带社区垃圾回收和处理的方案,我的同学里有法学、海洋学、生态学和其他一些学科背景的,大家将不同的政策建议写进一个完整的政策报告,最终提交给了泛美银行,为他们对当地的生态保护提供参考建议。
访问Bocas de Toro的原住民社区
我的研究生项目是偏向于职业发展的,鼓励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去实习。我在研二时前往了位于肯尼亚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署总部,进行海洋垃圾方面的研究和实习工作。我们的工作主要是为各国提供关于海洋垃圾管理的政策规划和建议。
在UNEP实习期间旁听联合国环境峰会
我当时主要负责的项目,是为挪威提出的21个全球海洋垃圾解决方案政策,提供联合国环境署的建议,以及整理公民科学在海洋垃圾管理方面的应用的概念文档,最后也被收录到了《2016年联合国环境署年报》和《海洋垃圾政策指南》的目录下。这时候,我接触和了解到了更多国际机构在环保圈的工作内容和角度,这些是我非常感兴趣并且喜欢的,同时我也觉得我的能力很适合做这个事情。由此,我就从学校的野外保护科学,进入到国际机构进行政策制定,及全球视野下的保护工作。
从肯尼亚回到美国,毕业之后,在机缘巧合下,我来到了华盛顿美国环境署实习和培训。由于我对在国际机构工作比较感兴趣,而华盛顿也是一个汇集了许多自然保护国际机构和非政府机构的城市,所以我就由此进入到这个领域中。
当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北美办公室的全球物种部门,在华盛顿招募负责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工作的实习生,这也是IUCN青年官员培养计划的一部分,然后我就被招募到这个计划里面了。我在的生态多样性评估组,主要负责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特别是两爬动物及植物的濒危状况的评估。我们日常工作主要是在电脑前,总结全世界范围内保护生物学家们物种分类的保护成果。此外,我们会到实地去,召集当地的科学家们对现有的资料进行更新,最终完成一个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评估。
引导物种专家们使用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标准对物种进行评估
我的职业历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出于一个一贯而至的兴趣,也没有着特别的规划。我进入到自然科学这个行当,是从海洋学开始。然而现在却从事着一个和海洋学并不十分紧密相关的职业。我有过保护学术兴趣上的转换,也有过从实地的科学研究到国际机构工作,工作性质的转换。
美国政府/国际机构的日常
象妹:三位的工作都在华盛顿特区附近,那里是美国的政治中心,有很多的NGO、智库、政府机构等等。可否简要介绍一下这些机构分别有哪些职责,占据着怎样的生态位,以及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何一帆:我可以介绍一下做国际保护的几家机构——保护国际基金会(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大自然保护协会(The Nature Conservancy)、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都在华盛顿设有总部,其中保护国际基金会是最年轻的一家机构。另外有总部设在纽约的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The 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我觉得以上的几家机构的生态位都是挺相似的,当然在一些具体方面会有区别,比如大自然保护协会,是采用传统的建立自然保护地等“美国模式”的保护;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历史比较久,与各国政府的关系也比较紧密。我的感觉是,各个机构间的合作是比较多的,而且在大方向上也有趋同的趋势。
比如现在大家都在关注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nature-based climate solutions),气候变化是目前最大的威胁之一,而作为保护机构,我们专业的背景能够让我们用自然的方式去应对气候变化。还有一点是,作为非营利机构,大家的资金来源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趋同,像是对于全球热点问题,哪些地区有需求,有资助商愿意提供资金,各个机构都会存在合作。此外还有很多其它自然机构,如自然保护服务(Nature Serve)、非洲野生动物基金会(Africa Wildlife Foundation)等等。
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 © Nature Publishing Group在这一届美国政府对环境方面的资助越来越少之后,越来越多的机构也在考虑往西海岸方向走,大家发现私营企业和私人基金会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更重要的方向。
李奕申:刚才讲的都是非营利机构。除此以外,行业内还有很多的政府机构、学术机构、智库、法律及经济界的机构、环境咨询公司、环境法的独立从业人士,以及广泛从事农业、防灾减灾、城市规划等等的机构。这些表面上看似和环境保护没有太大关系,实际上却是联系相当紧密的。因为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所以这些领域的各类机构都比较多。
张晶:我补充一点。为什么大家都扎堆在华盛顿这座城市?一方面,是一帆刚才说的资金方面的问题。因为美国政府和私人的基金会的资源,都比较集中在华盛顿附近。所以,出于资源方面的考量,四家比较大的非营利自然机构中,有三家把总部设在华盛顿,而总部在瑞士的IUCN在华盛顿也有相当大人数的分布。
象妹:大家都在不同的机构工作,能否分享一下平时工作的日常呢?比如说平常你们常见的一天,如果出差的话频率是多少,强度又是多少?
李奕申:我是在野外、办公室和实验室三个地方三点一线跑的。现在是在州政府,一个星期五天我平均有一到两天会在野外工作,其他的时间大多数是在办公室里面和不同的机构和合作方协调,有的时候也会去召开公众会议等等。之前在联邦政府的时候,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是在办公室里的。
张晶:我的工作和奕申比较不一样。我们的总部虽然是在华盛顿,但我的工作主要是面向全球,尤其是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我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已有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包括和专家私下的邮件交流,询问一些具体的问题。
其实我的工作内容有一点大包大揽的感觉。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组主要是负责全球爬行动物的评估,这个项目是从2004年开始的,至今已持续了15年,也完成了全球一万一千多种爬行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受威胁情况的评估。而分担到我的具体工作,是到中国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当地,去联系一些科研机构。当时我们在中国联系的是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我们首先要跟他们建立一个合作伙伴关系,和他们一起分享数据,之后要去寻找项目所需的经费。当时在中国,是由阿拉善基金会提供了经费,在成都举办了中国爬行动物的评估会。我们把全国各地的老师都召集到成都,对中国200多种蜥蜴和将近500种两栖动物进行了评估。
张晶在全球植物保护战略国际研讨会上介绍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标准这大概就是我工作的模式。我们收集到的这些数据最终会上传到IUCN红色名录的数据库里,在网上公开发表。大家平时工作和写文章的时候,会利用到的数据就是这么来的。出差方面,我今年因为工作比较多的缘故,频率比较高。跨国的出差大约有6次,每次一般是7天至10天的长度。
何一帆:我觉得做国际项目的NGO,很多常态就是在出差,每个人出差的频率取决于你自己的项目。我身边的很多人可能一年好几次跨国的出差,这个是很正常的。因为我自己做研究项目是收集二手数据,所以如果我们可以不出差,远程解决问题的话,我们会选择尽量减少碳排放,但是如果有时我们去一个地方做一个工作坊,跟当地的专家面谈效率会更高的话,我们也会尽量集中的去做这件事情。
过去的这一年,我前六个月只去纽约(联合国)开了一个会,后来就是夏天有过两次强度非常高的出差,一次就是去欧洲,因为好几件事情都需要在欧洲进行,所以就把它们压缩在一起,为了减少飞行的碳排放。在大概两到三周的时间去了八个城市,五个国家,后来在八月份的时候也是去了马来西亚和中国,因为会议加公务。但我的情况也不是特别典型,可能我的同事有非常常规的去项目点采访啊,走访啊之类的。在办公室的日常就是做研究、写邮件、跟人联系,然后做一些政策上的支持。比如机构内部和其它机构如果对关于社会科学或具体的保护地方面有问题,我们会去给别人提供咨询建议。
象妹:那你们觉得在工作上,最需要用到哪些软硬实力呢?
李奕申:我用到的工具除了常规的微软Office工作软件以外,两类软件经常用,一类是数据分析的软件,比如R或者Minitab,另外一类是地理空间分析的软件,尤其是GIS。除此之外,如果接触到具体的项目,可能会用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模型,简单的模型我们可能自己做,难的话可能会包给咨询公司做。看到另外一位同学问到咨询公司的问题,一会我们可以在回答方面具体的来讲。
何一帆:我hard skill经常用到的是R、GIS、python,偶尔用Google earth engine ,Soft skill我觉得也很重要——因为有大量的时间在跟人协调,所以你的表达沟通能力非常重要,然后你的项目管理能力,这也是需要主动学的,然后我觉得领导力其实也是,国内不太讲,至少我在上学的时候不太讲,但是在工作中,即便你是刚开始工作,有些时候也会需要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就是语言技能,如果是做全球的项目,会很多的语言是非常有帮助的,就看你想去的组织,它在哪里项目比较多。
(图片来源网络)张晶:除了简单的沟通之外,我还想补充一个就是你对你的项目的大方向的一个思考和反思,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吧。
象妹:提问区有一个同学问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在之前的报名问卷中也反复看到——请问在国际组织工作的待遇和福利、工作时长是怎么样的?
何一帆:几家NGO薪资水平可能比较像。如果是没有工作经历的硕士的第一个职位,在保护国际是Coordinator这样的一个职位,薪资大概是税前5万美金上下。在美国的这个环境下这不是一个很高的工资,但是也够在DC生活。我有很多同学在地方性的机构,感觉会差很多,可能3万到4万美金。工作时长方面,我们的规定工作时长是每周35个小时,大部分的NGO都是这样。加班也是有的,但是并不要求你加班。大家会比较注重私人的时间,这个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周末一般是没有人给你发邮件的。
张晶:这个已经是在美国的整个环保非营利机构里边算是比较高的了,能保证你一个很好的生活水平。刚刚有一个同学想问联合国环境署的待遇问题。联合国的待遇是很好的,虽然他们在不同的地区标准不一样,但是基本在当地都属于收入很高福利很好的工作待遇。但是对于刚毕业入门的工作人员来说,并不是很好找这里面的工作,一般都会以实习啊还有顾问的形式加入到里面去,工资大概是3千4千美金一个月,是免税的,但是是没有其他的福利的,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 Career Explorer李奕申:政府机构的话,可能稍微要好一些。联邦政府付的薪水最好,其次是大城市、比较富裕的城市,然后是人口多的郡县(county),最低的是州政府。每一个政府机构工作人员过去几年的工资都是可以从网上查到的。在政府工作,薪水多少是很确定的,是根据每个人的学历和工作资历一级一级往上升的。在任何一个地方,如果是研究生毕业的话,自己过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从我的同事们来看,养家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福利比较好。相对政府来讲,私企,比如说环境咨询公司,他们的薪水会更高一些,但是福利可能不会像政府那么好。政府的工作时长是40个小时一周,除了特殊职位以外是很固定的朝九晚五。
象妹:那从事这一行的人员会一直在NGO和政府机构吗?
何一帆:其实你也可以看一下这些机构的人员组成和人员流动,我觉得像CI这种机构人员流动还是挺大的,有人在里面待了20年,30年,但是也有大量的人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去了别的地方,这也和你思考的保护问题和你想做的角色会有关系。比如有些人做了一段时间科研想做管理,也有一些人做了一段时间管理想往科研和政策决策这一方面走。我没有相关的数据,但是以我自己来说,一开始我不确定科研会怎样影响到实地,但是在CI的这两年我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可能性,所以我觉得科研可能在至少在近期的五到十年会是一个我想走的方向。
李奕申:在美国,人从非营利机构、政府、学界还有咨询业互相跳是非常普遍的。很多人年轻的时候会先在政府或者是在咨询公司里面历练,学技能,包括硬技能、野外工作技能、数据分析技能和统计的技能,等到有了一定积累以后可能会转到政府的管理层,或者非营利机构去来做协调和管理的工作。有些人在政府做久了,会发现在政府内部可能太慢或者太官僚主义,会跳到NGO里去起诉之前的政府,去推动进一步环境治理的跳跃,或者是加快某些法案的推进。反正大家在不同的机构之间流动是很常见的。
关于找工作
象妹:接下来想问一下大家,获得第一份工作的途径是什么?以及有哪些找到工作的方法。
何一帆:我自己的话是通过实习找到这份工作的,大概也就是比较标准的实习转正,但是我觉得国际NGO的这种模式其实不确定性挺大的,因为没有那么多职位空缺。当然如果你有实习经历,和这个team的人熟悉,会有帮助,但是机遇也是一个方面,如果你毕业的时候它完全没有在招人,很多人就会选择再去实习一段时间,所以还是一个竞争还挺激烈的一个环境,然后也会看机遇。
张晶:补充一下,现在大部分的国际的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非政府机构,他们的模式一般都是以项目经费来确定招募的人数的,所以说就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因此为什么我刚才说交流的能力非常重要,如果你保持跟圈内的机构内部工作的人交流的频率,他们可能会内推一些资源给你,这是在北美找工作是一个很普遍的模式,无论是在环保还是在其它的领域都会用到很多内推。
何一帆:对,之前看到的个数据是说大部分的职位都没有在公开招募,包括我现在这个职位都没有在网上招募过,所以其实职业(招聘)网站是一个方面,但是在北美的这个环境下你去联系各个机构的人包括校友,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李奕申: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EPA的ORISE Fellowship,当时就是直接网上申请的。所有政府机构的工作都是必须放在网上公开招聘的。我觉得今天如果还有正在上学的听众,在上学的时候就要把握好实习和做项目的机会,然后跟你想要接洽的用人单位早联系,甚至可以跟他们一起实习去做项目,请他们的人来你们的学校做讲座等等。找工作是一个很漫长很痛苦的过程,但是我所知道的同事同学,只要是想要在这个领域做下去就没有坚持不下去的。
© Live Assets象妹:刚才几位都提到了需要好好利用自己的校友网络,想知道你们在学校期间对自己的职业有过怎样的规划吗?比如说在学科上或者是找各种各样的资源等等。
李奕申:我可以抛砖引玉。我当时研究生的时候是我们学校一个叫Fresh & Salty(淡水与咸水)学生社团的领导。在这个社团的一年我主办了很多实地探访的项目,以及请各个机构的人来做讲座和讨论会。因为对于大的学校来讲,很多用人单位也是乐于去学校里跟学生们介绍他们的工作和经历的。很多时候你们的".edu" 邮箱,或者你们机构的".org" 邮箱本身就可以让你走很远,所以利用好它。我当时找到的这个fellowship就是我们社团去DC的职业发展探访活动的时候了解到的。
何一帆:多去尝试。因为我觉得我开始走上保护这条路的时候很多方向我都感兴趣,这种时候就多去试了一试不同的工作内容,从研究到实践到项目管理,然后不同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积累很多经验,以及了解自己擅长什么自己喜欢什么,以及什么东西能够让你找到工作。
李奕申:技能方面,我觉得GIS是一个很好的入门的职业技能,大家如果想往这个方向工作的话就是掌握ArcGIS或者QGIS。然后类似Python这样的编程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
何一帆:编程我觉得确实可以多提一下,就是传统的看法可能会觉得编程以及偏理工科(STEM)的东西和女性没有什么关系。我第一节编程课,老师花了半个小时讲这件事情,说先不要说自己不擅长什么,要有这种开放的心态去尝试不同的东西。
原标题:《在跨国NGO做自然保护:工作概况和职业准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