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日本中产家庭的女性残酷物语 | 有书看

2020-01-14 10: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今天,我们开始第10期「有书看·有话说」的征集,书目为《妻子们的思秋期》

她们支撑着社会的繁荣,却不得不直面内外的虚空。这些家庭主妇有着令人艳羡的生活条件,受过良好教育、衣食无忧,丈夫也居于职场高层。但在日本传统家庭观念的挤压下,逐渐变成社会中的“边缘人”。家庭生活空洞寂寞,在社会中也无法获得独立。

她们不断自问,我的一生到底算什么?如何才能活得像一个人?作者斋藤茂男认为,这是女性的问题,同时也是男性的问题。

第10期书目:《妻子们的思秋期》

《妻子们的思秋期》,[日]斋藤茂男;高璐璐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版

作者简介

斋藤茂男(1928—1999),日本著名记者。东京出生,毕业于庆应大学经济学部。1952年进入共同通信社,历任社会部记者、次长、编委,1988年退休。1958年获第一届日本记者会议奖。1974年因系列报道“啊,繁荣”再次获奖。1983年,因长年的新闻报道活动和作为新闻记者的高声望,获得日本记者俱乐部奖。1984年“日本的幸福”系列获日本新闻协会奖。1993年岩波书店出版其12卷著作集。

斋藤1958年因“菅生事件”的报道一举成名。他终身关心弱势群体,敢于暴露社会黑暗面。斋藤认为,“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现实,光用所谓冷静客观的观察是无法准确捕捉的。记者必须越境进入弱者的状况中,只有彻底站在弱者的立场和视角上来观察世界,我们才能接近情况的本质。必须自觉‘中立、公正、客观’等常识的虚构性”。

书籍简介

“我和我丈夫,就像坐了两个不同的升降电梯,他一直向上,而我一直向下,就这样错开了……”

看似光鲜的幸福家庭背后,却是无尽的寂寞和空虚。这些日本都市中产阶级家庭的平凡主妇,她们将全身心奉献给家庭,让作为“企业战士”的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全速奔跑,支撑起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却没有人看到她们的痛苦,这痛苦里有无尽的等待、无助的寂寞,还有无能为力的忍受。不想在临终时为“我这一辈子都在干吗?”而懊恼,试图活出自己的妻子们,她们的“革命”是否能成功呢?

本书不仅描写了夫妻家庭生活和企业社会问题,还引入了心理咨询师的精神分析,从原生家庭的角度分析了几位采访对象婚姻危机的成因,包括婆媳关系、亲子关系等问题的心理根源,犀利有趣。

精彩试读

优雅外派职员太太的背后

“我先生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如果因为我的事情给他造成了影响就不太好。这一点,还务必请您......”

我不确定她是因为虚荣心太强,还是太爱丈夫,总之她对自己身为酒精依赖症患者并入院治疗这件事很警惕,怕被外界知道,甚至在答应接受采访之前,还特意叮嘱了我一番。

不过,之后我通过和其他病人,还有护士们的沟通,了解到波磨子确实是很要面子的人,在女性患者中,她算是爱出风头的。

“通常,住院的女性患者很少穿裙摆长的衣服,最多为了防寒保暖穿个半身裙,但这位太太总爱穿超长的裙子,一直拖到脚踝那里,还搭配精致的披肩,带花纹的那种......搞得其他患者忍不住多想,‘她就是故意想凸显和我们不一样吧’。”

但我认为,她不完全是虚荣心强的问题。其实跟着老公在纽约居住的那段时间,她的精神状态就已经相当萎靡。

在纽约的时候,波磨子的先生在最繁华的商业街——曼哈顿的摩天大楼里上班。那一带四五十层楼高的楼宇随处可见,和东京的丸之内1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住在郊区,搭快速大巴上班也就三十分钟左右。

我问过有经验的人,他们告诉我,像波磨子这种外派职员的妻子,其实能给先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要从侧面支持男人们的工作。其中一项就是在周末晚上邀请外国客户夫妻同行到自己家里开派对,每个月至少有一次,不少人甚至一周一次。

“如果是会说场面话,擅长社交的夫人就还好,但日本人普遍不太擅长,想必她们的心理负担很大。因为语言障碍,也发生过不幸的事情......”

这里说的是一个快四十岁的外派职员妻子的事。她丈夫先去了纽约,半年后她带着年幼的女儿跟了过去。她外语不好,加上本来也不爱社交,后来就不爱出门了。

 ©unsplash

但使她备受打击的是,她后来得知丈夫在外面有一个关系亲密的白人女朋友,从此两个人争吵不断,她也身心俱疲,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听说有一天,她没控制住情绪,把女儿从公寓的阳台上直接扔了下去......

一般来说,陷入酒精依赖症,需要入院治疗的女性,多是因为内心深处有别人看不到的阴暗面。森山与志江是这家医院的治疗师,在和患者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她一点点摸清了她们的内心回路。刚开始时可能很难,但通过自然的日常沟通,便慢慢会掌握规律,就好像走山路,刚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后面就能朝着下山的方向一路冲下去。

波磨子的情况也是如此,最初,无论与志江怎么尝试打开她的心扉,都不行。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到现在,她至少能对与志江说心里话了。

“外派到纽约的职员太太们,基本上分成了两派。一派是天生的‘白富美’,无论家庭出身、学历、语言能力,还是教养,都无可挑剔。另一派是丑小鸭变白天鹅,内心多少带着自卑。波磨子属于后一派。但即便如此,那也是她努力了再努力,才能到达的阶层。我倒是相当理解她的这种痛苦。在外面,她拼命逞强,但在亲近的人面前,她又想极力掩盖......这种自相矛盾,恰恰是女性最后沉迷于酒精的原因......”

波磨子看起来如此爱慕虚荣,她内心的密室中,到底隐藏了什么呢?

“魔鬼”六点钟

在这间医院的女性患者里,波磨子因衣服多而被大家津津乐道。

“她来的时候,带了很多漂亮衣服,也经常穿,其他患者一夸,你这件衣服好好看啊......她就有点小炫耀地说,啊,这件啊,我在纽约的时候买的,家里还有好几件一样的款,只是颜色不一样......大家就觉得有些自讨没趣。”与志江苦笑着说。

为了让波磨子融入这个群体,与志江花了不少心思,但大家不买账,觉得波磨子“盛气凌人”。虽然有点无奈,但这也是事实。

“您简直就像女演员......”当别人这么夸的时候,波磨子就会开心得止不住笑意。接手过多例女性酒精依赖症患者的精神科医生说,这些女性有个共同点,就是她们给自己描绘了“我应该成为的样子”,但现实里的自己却是另一个样子,两个画像之间有着巨大差异。如果无法填补,她们就会陷入苦恼,为了忘记这个苦恼,就只好喝酒......

“波磨子是典型的例子。她在纽约的身份是外派职员的太太,但她英语不够好,社交礼仪也没那么面面俱到。这种痛苦,很难向别人启齿。”与志江说。

波磨子的丈夫三村浩司后来对与志江讲,其实在纽约时,他从来没有表达过对波磨子的不满,反而常常觉得她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波磨子一直给自己施压,一直勉强自己。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不断扩大,就容易导致内心的崩溃。但在纽约的那段日子,他们的孩子还小,一个读小学,一个读初中,波磨子每天像打仗一样忙碌,根本没空留意自己的内心压力。

外派第五年的秋天,孩子们要回日本读高中和大学,波磨子带着孩子们先一步回到了日本。

刚回国那半年,因为忙着照顾孩子升学,加上父亲生病住院,她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没让她失望,考入了理想的学校,老人也平安出院,忙碌总算告一段落。但也刚好是那个时候,波磨子心中积蓄的压力,渐渐流露出来。

“我以前喝一杯啤酒就开始天旋地转。”但不知什么时候起,波磨子竟然开始在每天的晨起咖啡里,一点点加入威士忌或者白兰地,后来直接加到了半杯。

晚半年回国的丈夫,顺利地进入了总公司的核心部门,每天半夜才到家。

“其实,嫁给我先生这二十五年,基本上都是这样,不到深更半夜,他不会回来。他真的是个工作狂,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有今天吧......”

波磨子说,从很早以前开始,一到傍晚,她觉得差不多该下班的时候,家里的电话就响了。

“他总说还有点事情,需要和律师讨论一下,或者刚刚开完会,还有些事情需要处理,等等。一天下来,反而这个时候和我联系最多。但是呢,我也不确定他到底几点能回来,想着,快了吧,快了吧,就一直等啊等,结果等到夜里一两点......日复一日。时间长了我就知道,他一打电话来,就意味着我得等......”

即便如此,波磨子还是会用心准备晚饭,等孩子们先后放学回来。晚饭后,有的去上补习班,有的出去做家教。波磨子本来饭量就小,哪怕自己做的饭,也只吃一小口,甚至到后来,连饭也不吃了......

“孩子们出去读书,不在身边了,家里突然安静下来,等我先生到家,还有五六个小时......这时候,一转头看到隔壁家,灯火通明的,全家人聚在一起,我就觉得真好啊......可一这样想,就觉得自己好孤独。所以晚上六点,对我来说,简直是‘魔鬼’一样的时刻......”

二十五年都不管我!

波磨子的家在湘南地区是屈指可数的高级住宅。她先生的父亲从战争时期起就住在这里,后来房屋损坏了,全部拆掉,卖了一部分土地后用这笔钱盖了一百五十平方米的房子。

房子的占地面积很大,从门口到玄关的那条小路,用天然石块迂回堆了好几圈。如果不是继承了父母的遗产,即便是大公司的高管,也难以靠自己的能力买下如此家宅。

但坐在宽敞的客厅里,波磨子一到晚上六点——她口中的“魔鬼时刻”,就焦躁不安。她打开电视,完全没在看,只是倒上一杯威士忌,坐在电视机前。

过了深夜十二点,先生终于到家,此时的波磨子有一丝醉意,说话没那么清楚。但望着眼前这个男人,就算舌头不利索,她也要爆发出来,重复着说了无数遍的台词。“搞什么啊,天天都不管我!二十五年了!二十五年都这样!什么有工作啊,我都听腻了,像你这种不负责任的男人,对我有什么用!天天在干吗啊......”

说来说去都是一样的话,反反复复,抱怨同一件事情。旁人看到简直无法相信,这还是那个优雅的太太吗?完全变了个人。可她在哭诉什么呢?

——想来,结婚后,我基本上为我老公活着。跟在他的后面,躲在他的背后。但其实,只是我跟着他,他却没有回头看看我。一年又一年,先生朝着前方越跑越远......

想到这里,波磨子无限感慨,还是男人好呢,能活出自己的价值......而她只能在一旁痴痴看着。

丈夫在家从不谈工作的事情,做妻子的也能理解。当男人执着于某件事时,女人不用通过其他,一下就能看出来。并不是说根据他一大清早就出门之类的来判断,讲不出什么缘由,反正就是知道。只是,这样下去,她单方面感觉越来越孤单,好像被留在了原地,无能为力。

对方工作努力,工资不断上涨,按理说不应该有抱怨的地方。总是这么负能量,波磨子也觉得过意不去,好像成了丈夫的负担。但反过来想,丈夫好像也是自己的负担吧,她越想越有理,于是这些平日里的怨气,借着酒精的劲儿,一股脑儿都发泄了出来。

如果他在外面拈花惹草,或者沉迷赌博、乱花钱,她说不定还能被逼出来,找到人生方向。可是这个男人对女人、赌博之类的事情,一点兴趣都没有,在花钱上还精打细算。在私生活方面,丈夫简直可以被评为优等生。这反而让波磨子更苦恼。

这位丈夫有时甚至细腻过头。波磨子已算是贤惠,家务基本上都承包了,从来也没有拖沓过,但她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家里的东西有一点不规整,他就会立即收拾,还心细如发......比如,客人们都要进家门了,他还在玄关啰唆,衣撑,快把衣撑拿出来......用这个咖啡杯啊?用那个会更好吧。反正他就是爱操心这些事情......

不过他也是心大的人,无论在哪儿,躺下五分钟、十分钟就肯定能睡着。没心没肺的,不知道应该说他神经大条,还是内心强大......如果不是这样的心态,也很难迎战工作吧。

 ©unsplash

波磨子好像在自言自语。从她的话语里,我感觉到了她心中所流露出的对先生的强烈依恋。

“就算有孩子,就算靠兴趣爱好、学习技能之类的转移注意力,也都是徒劳。因为除了先生,没有其他人和事能滋润我......就是这样的因果关系。”

被生母抛弃

波磨子无法离开先生,只能依附于他而生活,但他从来不正眼看自己,这引发了她的不满情绪,最后陷入酒精依赖症的深渊。回望自己的成长经历,波磨子觉得,自己之所以变成这样,和出身缺陷有一定的关系。

波磨子的母亲在她五岁的时候,就抛下她和弟弟离家出走了。“我那时候还小,什么也不懂,但记得爸妈的争吵,一天都没消停。印象里,我对爸爸的意见更大,所以一直认为妈妈离开这个家是走投无路了。我还偷偷想,以后结婚一定不能找爸爸这样的男人,要找一个大气的男人......”在波磨子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爸爸再婚了。波磨子和弟弟有了新妈妈,但她极其不待见波磨子。直到后来,波磨子的年龄都超过继母当时的年龄,她终于忍不住问了年迈的继母:

“妈妈,那个时候你为什么要欺负我呢?你是怎么想的呢?”继母的回答是,看到波磨子的父亲对女儿极其疼爱,就推测他舍不得前妻。这孩子身上有那个女人的影子,所以才这么受宠,她越想越觉得波磨子和丈夫前妻的样子重叠在一起,对波磨子也就越来越怨恨......但波磨子的内心里也很痛恨父亲,埋怨他和自己妈妈吵架。不过父亲倒是继续宠她,宠到继母都起了嫉妒之心。父亲再婚后和从前一样,把她照顾得很好,连底裤都给女儿买好。甚至在波磨子进入青春期,开始交男朋友后,他还雷打不动地每晚七点在家附近的车站等女儿回来,接她回家,直到波磨子结婚出嫁。

“不论下雨天,还是下雪天,只要我出门,他一定会来接我。可真的很烦,我在外面玩得也不安心,最后都只能乖乖地准时回家。”

但他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女儿的爱呢?“有一次父亲曾对我说,说妈妈走之前啊,对他说过一句,‘就是讨厌像你这样的人’,说完就逃走了——我不太清楚他们之间的事情,但隐约感觉到在爸爸眼里,妈妈是个不检点的女人,而我则继承了这种不检点女子的血脉,所以他很担心我也会有同样的举动,所以对我非常上心。”

生母在她五岁的时候消失,波磨子无从了解妈妈的事情。可能是出于这个原因,我感觉她也不愿意多说。与志江医师为波磨子的治疗花费了不少心血,她从波磨子的先生那里打听到不少事情。

通常,要治疗患有酒精依赖症的病人,离不开她们家人的理解。与志江也是出于这个想法,和波磨子的先生见过几次,了解到一些事情。与志江从对方的语气中感觉到,这个男人对波磨子可怜的出身也倍感同情。

据说,波磨子的生母和父亲结婚时,已经怀了别的男人的孩子。这个孩子,正是波磨子,所以她口口声声叫的“爸爸”,并不是亲生父亲。五岁那年,母亲离开,抛弃了波磨子,选择了和第三个男人私奔。

年幼的波磨子等于是被亲生父母抛弃,和没有血缘关系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在这种家庭里长大,极度缺乏爱的温暖,以至于后来,即便做了大型商社高管的太太,过上了奢华的生活,她还是要紧紧抓住谁的手才能安心,就像她小时候的求助一样。

“其实可以说,我寄生于我的先生,自己无法独立生存,天生就是这样......”

如何参加共读?

希望你是

1. 关注社会话题,具有独立的判断和思考

2. 有表达的欲望,能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感受

3. 尊重彼此的时间,遵守我们的约定

你需要做

1. 在评论区告诉我们为什么想读《妻子们的思秋期》,包括但不限于你对相关议题的了解及兴趣。截止时间为1月15日24时。

2. 等待回复。我们会选出5名读者,确认地址和联系方式,把书邮寄给你们。

3. 在10天内(从收到书当日起计)把书读完,发回500-1000字的评论。你的文字,将有机会在澎湃新闻客户端及“湃客工坊”微信公众号上发布。

如果你成为当期的共读成员,我们将邀请你加入“湃客有书看·有话说”微信群,让你与来自各行各业的喜欢阅读、享受思考、愿意表达的读者交流。

整编 / 实习生 胡雅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