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央视热评丨品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的两个硬核
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共同荣获本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超硬核!”有媒体如此评价两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两位科学家在各自领域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科研成就足以彪炳史册,的确是硬核。除了这个硬核,还有一种硬核同样让人感佩——爱国。
新年前夕,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说了这样一番话:“2019年,最难忘的是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为共和国70年的辉煌成就喝彩,被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震撼。”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蕴含在各个群体中,体现在各个方面,科学家自觉把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就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爱国硬核力量。
黄旭华、曾庆存,一个20后,一个30后,他们出生的时代风雨如晦、山河破碎,这使得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在他们长大成才,开始建功立业时,内心往往澎湃着热烈而深沉的报国情。
作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当年之所以投身核潜艇事业,与国家需要息息相关。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家领导人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肩负这样的使命,以黄旭华为代表的29人团队,在一个小岛上,拉开了中国核潜艇建造的序幕,但他们都没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从无到有,我们完全靠我们自己白手起家干出来,没有任何一个小的(零件)是进口的。”可以想见黄旭华等科学家付出了多少努力,也可以想见他们承担了多大压力,取得了多大成就。
从“30年不曾踏入自己的家门”,到“直至父亲去世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再到无惧危险,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支撑黄旭华的动力究竟是什么?答案早就埋下了“伏笔”——有报道称,黄旭华原本的志向是子承父业,从医救人。但在抗战期间,中国被日军战机轰炸的经历,让他萌生了学航空、学造军舰,用“科学”救国的想法。“无情未必真豪杰”,黄旭华不可能没有儿女情长,不可能不想回家看望父亲,不可能不想陪伴母亲,只是国家使命让他忍痛做了取舍,正如他动情地说:“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事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曾庆存也是如此。他从苏联留学回国,写诗抒怀:“温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驱前。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曾庆存解释,父母和国家让我读了20年书,我要为国家服务,攀上科学技术的高峰。当时,我国的气象科学较为落后,一方面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气象事业的发展远远不适应社会发展。曾庆存回忆,“1954年河南的晚霜,正好(是)麦子要抽穗的时候,一晚上死了40%。你可以想象,我是农民(出身),听到这个,那真是非常惊心动魄。”“中国的气象学要搞好,天气预报要搞好”,曾庆存抱着这个心愿读书,也抱着这个心愿搞研究。如今,我国气象科学发展步入国际一流水平,曾庆存居功至伟。
一想到黄旭华、曾庆存等科学家的爱国事迹,就很容易想到古人说的这句话:“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有信心,有信念,有信仰,他们为了国家的强大,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真正牺牲了很多,真正是百折不挠,呕心沥血。
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在祖国大地上立下了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他们的爱国硬核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值得敬仰和体会。
(原题为《热评丨品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的两个硬核》)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