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还没离开传统媒体,就是看2020人事和薪酬改革怎么改?
还没离开传统媒体,就是看2020人事和薪酬改革怎么改?
南方传媒书院 陈安庆
马上春节了,过年了,按照传统这是年关之际。
年关,其实难过!
这几年大量都市报停刊、休刊,从人才流失情况来看,传统媒体特别体制内党报总体稳定,但吸引力显著下降。都市报的人才流失速度大于党报,流失严重。离开以后到新媒体、企业和自主创业。电视台人才的流失也非常严重,队伍也不太稳定。
传统媒体的大船只是减缓了行驶的速度,年轻的乘客们却已欲弃船,甚至一些高管也去意坚决。离开的主要原因是薪酬待遇没有竞争力,工资太低了! 这几年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的广告收入逐年下滑,经营状况遭遇“冷冬”,对采编一线人员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收入水平的降低。收入的下降,是一个严酷的现实,上有老、下有小的,等米下锅,养家糊口的,钱少了,总不能喝西北风吧!再有新闻理想,待遇不给力,养不了自己,一定会离开的。
离开的人还有一个原因,身份和编制不能解决是个老大难问题。 不少新闻媒体人事管理体制,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行政化、机关化比较严重,“高端人才进不进,优秀人才留不住,存量人才留不动,低效冗员出不去”。
还没离开传统媒体的,就是看2020人事体制改革怎么改?
大家其实都知道,事业单位要改革:2020年底前,部分事业单位将转企。传统媒体一般是事业单位,会怎么改,是大家最关心的。
这个小99就是,看看这一年,传统媒体的人事制度改革、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干部聘任制改革,到底咋整?整好了合理了,公平了,就继续待,整不好就炒了老板,跳槽自己谋生路。
领导靠感情留人,员工靠情怀支撑,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大家关心的,无外乎这几大问题?
第一,2020年年底事业单位改革,报社和电视台、体制内新闻网站到底怎么改,预计年后就要有大动作。以前有事业编的,还会是事业编吗? 如果媒体全部转企,那事业编还有用吗?如果事业编没用了,体制内的待遇又一直不给力,不如下海离开得了?一切就看这一年的事业编改革到底咋个搞法。
还有一点,就是即便改了,很多报社电视台也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管理,还是沿用老的一套事业管理体系。如果延续这种体制,长期人浮于事的人当然会选择继续呆下去,但是传统媒体的改革就会裹足不前,如果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不能公平竞岗,末位淘汰,干多干少一个样,有编制的清茶一杯,香烟一包,办公室里享清闲、不干活,不出力、不卖力,没编制的聘用制的累死累活,那传统媒体还好继续烂下去、坏下去,无可救药了,一众人的报社,为何干不过一个人的微信公号?
很多电视台和报业集团内部的人事结构五花八门,身份奇特。有事业编、也有企业编——人事代理制、合同制、劳动派遣制以及返聘制,以事业编体系设置月度奖金和年度奖金,企业编聘用制的啥也没有,电视台里面也五花八门临时工一大把,有广电集团聘、电视台台聘、有频道聘、有栏目组聘、还有劳动派遣和退休后返聘。
事业编人员工资,很多传统媒体报社、电视台一直跟着国家的事业编工资体系,同岗位事业编人员基本工资,比企业编聘用的合同工基本工资高三四倍,甚至五六倍。聘用制合同工的基本工资只有800元左右,主要靠绩效工资,赚工分。如此一来,事业编员工当然不想拼死卖力干活,因为基本工资已经够养活自己了。
很多传统媒体,五花八门的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弄得聘用制、企业编的累死累活,事业编的不干活,连单位都很少来,成了吃皇粮、大锅饭。
传统媒体内部人事鄙视链,亟待打破。
人浮于事,多元人事体制导致——聘用制的养活着事业编不干活的大爷大娘,随着广告经营的断崖式下滑,连续几年降薪,传统媒体员工大批量流失。树倒猢狲散,再不改革,烂摊子就要关门大吉了。双轨制,既伤了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别人,也因其佼佼者的抱憾离开而伤害了传统媒体。
但是事业编老同志、新同志,一般传统媒体的领导还不敢直接动他们利益,折中的搞法是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一旦动了他们利益,有些人就会到上级主管部门和纪委写告状信,在网络上诬告举报改革者,将动了他们利益的改革者誓死拉下马。
最后,改革者为了保住乌纱帽,只好妥协,保留现行的事业编基本工资不变。
这场改革,最终只能温和的以平衡妥协告终,谁也不想做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商鞅,五马分尸、车裂,弄得自己鸡犬不宁,这又是何必,中庸妥协不敢动这些人利益,这也是国情特色了。
编制,不仅阻塞了年轻干部晋升通道,也分化了一家媒体的内部团结。对传统媒体的核心人才——优秀采编人员,你再能打,再有本事,进不了事业编,那就不要事业编了,下海创业,炒了单位。既然不能公平,不讲公平,人家凭什么还要在这受委屈,看不到希望。
传统媒体的体制机制改革想改也没那样简单,你是事业单位就要符合事业单位管理的要求,应对好组织部、人社局、财政局、编制办公室等的各类检查,又得有报社电视台自己的特点,你没有一点智慧,为自己的员工争取实际利益的决心和勇气,这样的领导迟早把本已日暮西山的传统媒体整的奄奄一息,加速衰落。
第二,大家关心的是传统媒体的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是不是还是大锅饭,是不是还是养着哪些不干活的事业编的,聘用制的合同工是不是和事业编的同工同酬,能不能多劳多得?如果干多干少一个样,累死累活没得到任何额外的奖励和工资倾斜,那人人都不会再卖力了,没有人是傻子。很多电视台半数以上临时工? 芒果台央视都上过榜!同工不同酬背后的职业困惑,值得深思。以前传统媒体日子好的时候,经济效益不错,养得起人,很多电视台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大量使用编制外的“临时工”“合同工”以及“组聘”“频道聘”和“台聘”等“聘用人员”,导致编外人员大量增长。
2004年,湖南广电集团“4200多名员工中,有2000多名员工属于聘用制”,聘用人员接近50%。
早在2003年,湖南大学戴松曾对湖南省广播电视人员作过调查,被调查的65家湖南广播电视媒体总人数为7216 人,其中在编人员5050人,招聘人员1643人,临时人员523人,分别占70%、22.8%、7.2%。招聘和临时聘用的非在编人员总体占30%。其中省级电视台非在编人员高达55.3%,市级电视台非在编人员占39.3%,省市电台非在编人员也占到44.3%。而且愈是一线采编人员,非在编人员比例愈高。“调查显示,招聘及临时编制的新闻采编人员,在省级电视台已占74.5 %,在市州广播电视台(频道)占42 %”。
劳务派遣、人事代理等通过公开招聘的编外用人方式已经成了广电行业、特别是中央和省市级广播电视单位最主要的用人方式,这些通过公开招聘进入广电行业的编外人员具有年龄轻、学历高、精力旺盛等特点,也已经成了广电单位的业务主力和骨干,也是最精华的,但是这些人因为不是事业编,待遇和身份问题,成了一大问题,很多人能忍,继续呆着,忍不了的待机遇来时,就辞职下海创业。
编内编外“双轨制”的用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给编外广电人员带来了职业稳定性、忠诚性、归属感的降低以及心理失落感增加、精神压力增大、职业倦怠感增强和事实上的同工不同酬、福利保障不一等现实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及时加以解决。
同岗不同责、同工不同酬。做了多年的体制外合同聘用工,既无法将其转为稳定的在编人员,又无法使其得到行政职级上的晋升,觉得成功无望,就得走人了。 你不管人家的未来,又怎能让人家跟你相伴相随不离不弃呢?
解决人才的编制问题,增加编制总量,统筹配置编制资源,做到以“编制留人”还是有效的,但是2020年全国事业编制改革如何改,报社和电视台还会有更多事业编吗?除了校园应届生的招聘,单位内部长年工作的老员工,社会招聘的聘用制合同工,还有没有机会获得事业编,这是大家关心的,具体到各个单位,情况复杂,是否能够有所转机,不得而知,于是大家都很焦灼,期盼有个满意有利于自己的念想和实际行动。
军心不稳,人才难留啊!传统媒体的头头脑脑们,要重视这个问题了!
目前,湖南广电的改革方向是建构台与集团的“一个党委、两个机构、一体化运作”的体制机制,推行产业运作与市场机制接轨;生产部门坚持分灶吃饭,激发基层和末端的创新创造活力;打造业务岗位与行政岗位“H”型双通道成长路径,打破事业单位原有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约束,执行严格的绩效考评和大力度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行工作室制度,促进内容融合、人才融合和业务融合;构建卫视频道与芒果TV“一体两翼”机制,形成双核驱动;整合产业运营资源,对接资本市场,引入合作伙伴,构建芒果生态,规范内部治理,放大国有媒体竞争力。
第三、但是最悬而未决的是2020年年底要求事业编制转企,报社和电视台是不是也都要转成企业,报社和电视台的编制还有意义吗?如果都转企业了,是不是原有的事业编制就无效了呢?其实总体上大家不用太过担心,不会大动的。
2017年2月6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会议强调:
1、要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2、统筹配置编制资源,开展人员编制总量管理试点;
3、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考核评价和退出机制;
4、增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
5、为新闻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这一试行意见,明确了改革先在9家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试行。
《意见》适用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
目前试点的9家中央媒体正在做的开展人员编制总量管理试点、规范用工制度、完善考核评价和退出机制。
2018年3月,央视7000企聘员工已经转台聘。执行中央意见,引领中央媒体人事改革风潮。
规范用工制度方面。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要建立规范的用工制度,与全体采编播管人员直接签订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推动形成新闻单位与采编播管人员相对稳定的人事劳动关系。不采取劳务派遣方式使用采编播管人员。
《意见》所指采编播管人员,主要是在新闻单位从事采访、编辑、播音主持、技术管控等工作的人员,以及在人事、财务、综合行政部门重要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和有关部门参照本意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深化地方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方案。
传统媒体由上至下的人事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新闻单位会怎么改革?最近一段, 很多媒体人都颇为关心的一个话题。要改,肯定也是从中央新闻单位开始改起,还有人说从中央到省一级再到地市,正常一般都要三五年的时间吧。制度的层层传导,势必也将从中央级媒体延伸到各省、地市级媒体机构。
传统媒体——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由党管理的宣传机构。由于这类单位承担着宣传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重要任务,这类单位并没有被推向市场。而是被当地归纳为省、市宣传部下属直属事业单位。
传统媒体改革,会保留一部分做为宣传阵地,而其他社会化的频道和报刊杂志,还有网络电视等都会改制为企业推向社会。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正式在岗在编职工,会保留在体制内,其他人员会分流到改制后的企业。
就目前来看,因为传统媒体改革变化不是很大,大部分人员都会保留原有身份不变,包括财政供养的合同制、聘用人员、临时工等,大多都不受影响,更不要说体制内正式在编在岗人员了。
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是要统筹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和其他多种用人机制,既充分发挥事业体制凝聚人才的重要作用,又善于运用灵活用人机制激发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活力,探索人员编制总量管理等新的思路办法。
从央视的改革来看将企聘员工转为台聘,也意味着招人门槛会适当提高。特别是考虑到传统媒体整体经营能力的下滑,扩张应该不是主流,精简与瘦身才是大趋势。
第四,媒体融合改革的推进,电视台和报纸的关系正在发生改变,在地市层面,电视台+报社,有合并一家的,也有各自为战的。2020年会不会有更多城市继续推进电视台和报社的整合?
合并模式来说,国内搞的比较早的是银川模式,2016年12月26日,银川市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中,融合了银川日报和银川电视台,成立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整合了集团旗下的所有新闻资源。实行人员总量控制管理,核定580名人员总控职数,管理人员、行政后勤人员减少25%,中层干部减少三分之一,增加首席编辑、首席记者、首席播音员。
银川模式的目的是实行分配制度改革,实现采访与经营分离,打破在编与聘用人员的身份界限,实现同工同酬,重点向采编一线倾斜,向新媒体靠拢,把传统媒体核心向新媒体转移。
银川模式之后、张家口模式、大连模式,相继展开,合并潮如火如荼。
大家担心的问题就是,合并之后,肯定会压缩职数和编制,还会裁员,自己所在的单位会不会把自己裁汰?如果被分流了,如何另谋生路?全国融媒体中心组建后,机构压缩比例普遍在20-40%。
合并容易,整合难,要面临领导、机构、人员、业务以及管理等一系列难题。配好领导班子是保障顺利整合的关键,领导如何排座位,谁老大、谁老二?内部山头和员工心态失衡如何解决?如何平衡利益?
“动人”难上加难,如果没有政策加持、上级支持以及机制配套,人员整合往往容易煮成一锅“夹生饭“!
不知道吗?2019年4月12日,大庆广电、报业合并“结婚”9年后又“离婚”。广电+报纸合并,更不是“甩包袱”,从两个困难单位合并为一个困难单位,其实要解决的麻烦一点都不会少!
第五、机构改革,目前如火如荼的推进,2019年党政机构已全面完成改革,接下来就是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要在2020年年底完成改革,涉及到媒体的主要是文艺类机构。
文艺类机构:非时政类报刊,一般文艺院团,影剧院,影视音像制作销售,演出中介,新闻媒体的印刷广告发行传输等经营部分,电影制片厂及其他各类公司(厂)等。
文印机构取消编制,2020年起铁饭碗不保,会取消事业编制!
人员分流安置有三个基本原则
1、总的安置原则,是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安置整合、撤销后的分流人员。
2、为了解决临退休人员安置问题,工勤人员工资满20年、干部工作满30年,距离退休不足5年,可以申请提前退休,提前交由社保部门接管。病休和未满年限但临近退休年龄的,也可适当放宽条件限制。
3、对于招聘的合同制管理人员,包括合同工、临时工、劳务派遣工等编外人员、自收自支人员、自定自筹类编制人员,统一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给予经济补偿后自主择业。也可以随企改制,安置到新成立的企业就业。
"事"指职能,"编"是编制,"人"是人员,意思是连人带编一起随职能整合,职能整合到哪里,人员编制一起调整到哪里。
事业单位整合或者撤销,其行政类职能划归相应的行政机关承担,由于行政机关行政编制总量控制,不能随职能大批量转换整合进来的事业编制,机关又不允许混岗混编,使用事业编制,因此,行政类职能整合到机关,原来承担职能的事业人员和编制,随职能转换为行政编制的可能性基本没有。
只有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公益服务职能剥离整合后,人员编制可以随同职能整合到新的事业单位,个人身份和编制类型不发生改变。因此,还要加上一条人为的规定:同类性质的单位进行职能划转、整合时,可以执行“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即行政职能整合到行政单位,事业职能整合到事业单位。
《机构编制法》颁布实施后,不允许出现法律规定之外的编制类型,再加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将生产经营类职能改企经营,推向社会,因此,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类编制将在2020年底之前撤销,不再成立和使用。
所有合同制管理的自收自支人员、合同工、临时人员等编外管理人员,将按《劳动合同法》规定,领取经济补偿后,自主择业,或者随企改制,安置到新成立的企业。
现在真正可以拿到铁饭碗的真的很少,没有的“编制”的保护,各类单位也逐渐面向市场,这也是大势所趋。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措施逐步推进,事业单位内部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公立医院、事业单位工勤岗相继取消编制,甚至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类的事业单位也取消编制,逐步改为企业,一些地区响应国家号召大势精简编制,尤其是以黑龙江跟辽沈两地精简规定令人惊叹,黑龙江13万个事业编精简15%,辽沈两地精简比例更是达到90%以上。
非时政类报刊、一般文艺院团、影剧院、演出中介,新闻媒体印刷广告发行传输等经营部分等这都是经营活动类事业单位,铁定是要转为企业的。不要惊恐,改企的单位,如果效益好,薪资说不定不降反升。编内人员不用担心薪资福利问题,被改人员也不用过分担忧,情况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坏。
媒体2020,媒体融合步入3.0时代, 期待2020年媒体变革,能够破题与破局!特别是在人事和薪酬改革方面有大动作、大改进!媒体融合一系列机制体制问题的,只能是媒体的实际管理者,这也是媒体融合被视作“一把手工程”的原因,谈融合不谈根子上的人事体制和薪酬改革,是隔靴挠痒,是不解决问题的。
(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陈安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