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田艺苗论音乐教育:琴童真的不应该去考级吗?
田艺苗 田艺苗的田
琴童真的不应该去考级吗?
回顾一下,从暑假到寒假,我在各地讲的最多的是儿童的音乐教育课。近十年来最令我有成就感的就是帮助很多家长找到了适合他的孩子学音乐的方法。
“要不要去考级?”“孩子们不想练琴有没有办法?”这是家长问的最多的问题。前几年业余琴童考级被全社会大规模讨伐,如今家长们都会说,我们家孩子就不考级了,更想多多获得音乐的熏陶。
那么考级到底有没有用?我以为,所有负责的老师都会支持孩子们去参加考级的。因为无论考级、考试、还是音乐会,演奏会,只要是成果性的教学,比上多少音乐课都更有收获,学过钢琴的孩子们都记得,上课学过的乐曲早已忘了,可是登台弹过很多遍的乐曲很多年之后还在手上。因为一个总结性的教学成果,经历了漫长反复的消化吸收,已经成为他自己的音乐了。
无论是音乐学院,还是普通的中学大学,我们几乎都缺乏成果型的教学。考试、作业和练习,是一种模式化机制,不足以培养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成果型训练比如独奏会、音乐会、比赛、辩论会,才能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学会团队协作。我甚至觉得可以鼓励孩子们从小学会组织音乐会,自行负责策划、安排节目、从邻里亲戚处募集排练资金,售票、安排座位、邀请嘉宾和同学、主持、服装、舞美等等各种环节,从组织一场生日派对到组织自己的音乐会,慢慢学习和成长。当然这些可以是音乐经纪人的工作,但这样的过程会让孩子们了解工作进展的环环相扣和如何获得人气与支持,如何有策略有步骤地为梦想战斗,也更懂得珍惜自己的表演机会、真正了解音乐和友情的价值。 常常看到报道说钢琴家们每天练习八小时,不做任何家务,杜普雷出门巡演的时候寄回家一包一包脏衣服,沈文裕完全沉浸在音乐学习中,成年了也一直像个凡事不能自理的儿童。还有更多的钢琴家认为把全副心思拿来搞音乐不理俗务才是高尚的。可是现实呢?演奏家和表演者不像作家,可以独立完成工作。演奏家须和不同的乐队磨合,获得乐团和指挥的邀约,他们尤其应该培养全面的组织能力。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从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拍电影了,而且开始筹划自己的影展,每天举着父亲送他的生日礼物、一只小摄像机到处拍拍拍,拍完后成功地游说了附近的电影院为他举办首映式,在首映礼上除了煞有介事推广电影更不忘兜售零食为自己的下一部电影筹集经费。这是只有电影痴才会做的事情。但每一种艺术都一样,痴爱成癖,方能有所成就。 考级的弊端存在主办方、教师与家长的功利性,对学生来说其实是一个实践的机会。也有说,直奔考级,让学生们一年反复只练习几个曲子,磨灭了孩子们的音乐兴趣,本质上这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如何让孩子们喜欢练琴?这也是琴童家长的终极之问。如何把学音乐变得有趣?我们可以模仿一些大师的方法。比如说,音乐游戏。像科托把肖邦的每一首前奏曲延展出一个个抽象派的故事。
C大调:狂热地等待心爱的人;
a小调:悲伤的沉思,远方,有一个荒凉的大海。
D大调:充满歌声的树
A大调:美好的回忆如香雾般漂浮
#f小调:大雪纷飞,狂风怒号,暴风雪肆虐是在我悲哀的心中,有着更猛烈的风暴。
#F大调:异乡的星空下。
降D大调:一个年轻的母亲摇抚她的孩子,她已经半入睡乡。在梦魇中她看到等待她儿子的绞架。她从睡梦中醒来,驱走了幻像,但是沉重和不安却没有离开她的心头。
降B大调:孤独地回到昔日海誓山盟之地。”
很多钢琴家喜欢玩这样的游戏,为音乐设计情节,他们为一首奏鸣曲编造情节,而我们这些不知道他心里情节的听众,觉得音乐富有意味又很神秘。
另一种游戏是角色代入。我们常常惊叹某些演员表演地非常精彩,比如梅丽尔斯特里普,比如朱丽叶比诺什,比如梁朝伟,张曼玉,张曼玉饰演阮玲玉,我们忘了这个人是张曼玉,感觉不到她本人的性格,你觉得她就是阮玲玉,一个好的演员能够成为另一个人。那么表演音乐也可以模仿,可以成为你演奏的音乐,你可以在音乐中变成天鹅、变成野兽、变成战士,还可以变成音乐家本人,比如说,你演奏的是肖邦的一首温柔忧郁的作品,有点女性化,作为男性演奏家就得忘掉你身上的强健刚毅,模仿女性的方式;如果你演奏的是大象,你就不能变成斑马,你演奏的是天鹅,就不能变成蛇妖,作为好的演奏家,会把自己沉浸入所扮演的角色中,感知它的欢乐哀痛,它独有的气息。
当你戴着白假发,穿着巴洛克绣花外套,坐在烛光温馨的客厅里面弹奏管风琴,周围都是绅士淑女们跳着小步舞曲,或许你立刻可以找到古代的典雅感觉,弹出最有气质的小步舞曲,你会发现那种稍纵即逝的感觉唯有音乐可以瞬间准确地表达,这是文字或其他形式难以达到的。当然在艺术的学习中还有不少高段位的游戏,游戏改变音乐教育。不要觉得学音乐很难,游戏行家都是在最难的游戏中爆发天才、实现自我的。田艺苗:十分钟读懂名曲密码现已开放微信服务号订阅
♫ 田老师的节目,在微信就可以直接听哦 ♫
阅读原文
原标题:《田艺苗论音乐教育:琴童真的不应该去考级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