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林行止|是否美丽,“民意”说了算
自从印裔美籍政论家兼传媒学者狄梭沙(D.J. D'Souza)在1999年4月号的《胡佛文摘》(胡佛学社Hoover Institution的机关刊物)发表《歧视有时不无道理》(When Discrimination Makes Sense)后,因性别、种族、外貌(主要指高矮、肥瘦及美丑)歧视而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公平现象,有日趋普及之势。对于大多数必须与顾客进行面对面打交道的从业人员,性别偏好、肤色辨识以至外貌是否符合一般人期盼,无可避免地主导了商业行为;即使在重视平等机会的文明社会,一样存在这种现象,而且为大多数人、包括“平等机会”的倡导者,对此亦不得不默默接受。
美貌和身材突出的人,不论男女,在劳动(体力及脑力)市场,都有绝对优势,这不是资本家的偏见,而是服从“无形之手”的指引。非常明显,顾客对这类合眼缘即属“顾客钟意型”(Customer Preference)的工作人员较为友善,令他们有较高“吸客率”进而较易“做成交易”,有利企业收益,雇主遂给予较佳的物质待遇,那不是绝对符合市场供求原则吗?换句话说,你不能批评资方“歧视”,你只能说顾客有偏好而生意人的座右铭是“顾客永远是对的”,他们做出迎合顾客要求的事,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
见惯世面的人,对此心里莫不了然,美貌和身材突出的人所以在社会各层面占尽便宜,是因为他们非常“吸睛”,到处惹来注目,有“推销”效应,“市场需求甚殷”,这类人的物质与精神收获俱丰,虽然不一定合法却肯定合情合理。这种外貌稍逊者无法得到的待遇,经济学家称之为“美丽贴水”(Beauty Premium),而“美丽贴水”是“外部效益”(externality)的自然结果。
俗话说“各花入各眼”(beauty is in the eye of beholder),即人的审美观点互异,有人喜欢西施有人钟情无盐,是无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不但如此,审美观点还会随社会风气而变,比如肥瘦在不同时期各有“拥趸”(大约一百年前,增肥的广告环球处处可见)。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人之美丑,和“萝卜白菜各有所好”一样,因人而异,没有共通准则。面对这种“游离”状况,研究美丑经济效益的经济学家,坚持必须用“科学方法”定出美与不美的分际,才能进行“科学研究”,而方法是“民调”。经济学家把外貌(主要指女性)分为三大类——丑陋(homely looking)、平庸(average looking)和美丽(better looking),然后进行“民意测验”,以达“实证”效果(时期有长达三年〔以排除“一见钟情”的偏见〕,期内由同一组人员进行“评分”)。这些不同“级别”的“大头相”,得分最高的便是“美丽”,依次是当然是“平庸”及“丑陋”。老于世故的人皆知,“靓女靓仔”人见人喜,遂有“美丽贴水”,反之,那些不合眼缘的,可能“赶客”,回报因而较低,是所谓“顾客歧视”(customer discrimination)的必然后果。
在市场导向的社会,员工收入高低与顾客的喜恶成正比,这是“平等机会委员会”无法扭转的现实,正因为如此,美容业才会门庭若市——受歧视的人与其向有关部门投诉(费时失事是常态),何如花点资金去打“蜡像针”(Botox)和找整容医生更有“效率”!她(他)们在这方面的投资,如无“医疗”意外,回报必然非常可观。
这些年来,经济学和社会学学者,在“外貌与成就”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多次研调,他们对此一般人认为“必然如此”的命题,穷经皓首、痛下苦功,除了要从“实证”中寻求真相,还在于有关经费充足、一些不关重要的命题,亦不难获得相关基金拨款,令他们有物质诱因进行名利双收的学术研究。由于有税务优惠,美国巨贾纷纷预留遗产组成私人基金,它们大都乐意赞助学术研究以显名声,比如学界有意就“地下经济”对总体经济的影响(How the informal economy took over the world)进行研究,美国两百多个基金于瞬间一共拨备一千一百零三万多美元,指定供这项研究申请;不难预期,大家很快会读到多份有关的研究论文——“地下(非正式)经济”指不受政府管辖、保护和不记录于政府文件的经济活动,一般相信其对总体经济有重大影响,学者既有查找真相之意,由私人基金出资赞助,是完美的匹配。顺便一说,“地下经济”发达与否,与国家先进或落后程度成反比例,那即是说,国家政经发展愈落后、“地下经济”愈发达,反之亦然。联合国的调查显示,受雇于“地下经济”的人口占中东地区“非农工人”就业人口百分之五十八点七,北非、拉美、亚洲及非洲撒哈拉依次为百分之六十四点六、七十九点四和八十点四……“地下经济”对“落后国家”之重要,远甚于“先进国家”,于兹可见。
也许与研究经费“泛滥”有关,三位美国经济学家(领衔的为大名鼎鼎的D.S. Hamermesh)竟然选择一项一般人认为根本毋须研究便有结论的题材;经过多年研调,他们最近发表题为《青春美丽——儿童的容貌与其认知能力》(NBER Working Papers 26412, 10/2019;下称《青春美丽》)的论文。作者们爬梳《美国早期儿童照料及青春期发展——1991—2005年研究》的录像资料,以及英国1958年儿童发展普查报告,得出“容貌出众”的儿童——从八个月大到十五岁(英国的则为七岁、十一岁及十六岁)——比“容貌一般”同辈“醒目”的结果。一句话,这是父母、亲友、教师偏爱前者,因此给予“较高关注”有以致之,那证明了“作为一种产品,容貌出众的儿童对其个人发展有优势”,这种“优势”,是指“学校成绩较佳”以及入读一流大学(Greater Educational Attainment)机会比“相貌平庸”(less good-looking)的同辈较高。
在长辈眼中,他们的后代——子女及孙儿——莫不伶俐乖巧、粉妆玉琢,事实当然并不如此,因此,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具重要性!
行走江湖的人都知道有“美丽贴水”这回事,那些容貌与身材出众的“打工仔”,不论性别种族,在劳工市场均大受欢迎。不过,据陈茂峰博士的提示(《明报》10月29日:《分析员颜值与研值》)笔者有机会浏览四名大陆背景学者联撰、在今年3月18日学术期刊《企管科学》(Management Science)
发表那篇题为《分析员的美貌与成绩》(Analysts' Beauty and Performance)的论文,作者们根据内地一百零二家证券商的二千三百二十八名分析员,在2005年至2014年所作八万九千零五十六宗交易的盈亏,得出“外表评分愈高其预测公司盈利误差便愈低”的结论。《企管科学》这篇鸿文,研究“推销性财经分析员”(Sell-side Financial Analysts)的外貌吸引力与业绩的关系,结论当然是愈具吸引力者成绩愈佳。对此陈博士有透澈的评介,有兴趣者不妨拜读。
此事令笔者想起七八十年代股票炒家称投行或经纪行雇用女性“股票分析员”为“点心妹”的旧事。这些女雇员大都有外国大学高等学位,满口英文、财经术语朗朗上口而且口舌便给;她们被称为“点心妹”,是因为她们把公司研究部门的推介,以一般人听得明白的语言,“说服”客户购买(或沽出)某种股票——她们也许挂个“分析员”名衔(事实上,她们确有当分析员的实学),惟实际则是向客户推介公司分析部门认为值得或不值得投资的股票。这个诨号“点心妹”是用来形容她们不必“入厨”(研究)只把大厨(分析部门主管)烹调的菜式介绍给客户。这情形便如“点心妹”在茶楼“叫卖”点心!
非常明显,不必蛋头研究,那些面目娟好身材非常“吸睛”且熟悉“点心”制作过程的“点心妹”,莫不成为“最佳推销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