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武林星说》周大风:创作《采茶舞曲》的人民音乐家

2020-01-07 20: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他创作的《采茶舞曲》

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音乐符号

他一生笔耕不辍

留下了诸多音乐方面的著作

他就是周大风

-----

-----

《武林“星”说》第三十七期

周大风

“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

哥哥呀上畈下畈勤插秧

妹妹呀东山西山采茶忙……”

这首脍炙人口的《采茶舞曲》自1959年诞生起,已经奇迹般地流行了半个多世纪,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音乐符号。本期《武林“星”说》,就让我们走近这首乐曲的作者,在杭州下城朝晖二区居住多年的音乐家周大风。

作者:盛元富

周大风(1923—2015),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浙江宁波人。1923年生于上海,原名周之辉,笔名千里、万木春等。国家一级作曲、研究员、教授,享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一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

周大风自幼喜好音乐,抗战爆发后,他回到故乡与同学组织了一个宣传抗战的剧团“扎马民众救亡工作团”。年仅15岁的周大风被选为“小团长”,编写了许多抗日话剧和小节目,还将大型话剧《铁花》改编成歌剧,这也是他的歌剧处女作。

↑《国际反侵略进行曲》周大风17岁创作

1939年初,周大风创作的《国际反侵略进行曲》被国际反侵略协会选中作为总会会歌,译为多国文字,唱响全球60多个国家。许多国家举行反侵略集会,游行时都要高唱此歌。蔡元培先生称誉该曲“全球同声,为国争光”。

解放以后,周大风先后担任宁波地委文工团团长、浙江省文工团乐队队长、浙江省越剧二团艺术室主任等职,一边从事创作合演现代剧的作曲,一边重点研究民族音乐、地方戏曲及曲艺音乐。1958年春天,周大风到泰顺山区巡回演出。他与村民们一同采茶、插秧,繁忙而充实的劳动生活激发了他的灵感。5月11日晚,他以越剧与滩簧相结合的技法,吸收浙东民间器乐曲音调,并采用有江南丝竹风格的多声部伴奏,一个通宵完成了《采茶舞曲》的词曲创作。

↑《雨前曲》演出后与周总理合影(总理左手边是周大风)

当年9月,《雨前曲》赴京汇报演出,作为主题曲的《采茶舞曲》响彻长安剧场。周总理观看演出后,称赞《采茶舞曲》曲调“有时代气氛,江南地方风味也浓,很清新活泼”。还专门叮嘱周大风:“插秧插到大天光,采茶采到月儿上”这两句歌词不妥,前者违反了劳逸结合的规律,后者犯了常识错误,“露水茶”是不香的。后来,周总理亲自改成现在的“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版本。

经过周总理的妙笔修改,《采茶舞曲》更臻完美,风靡全国。浙江歌舞团、中央歌舞剧院都把这首歌作为保留节目,还灌制了唱片、磁带、CD片发行。1983年,《采茶舞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音乐教材”。

↑《周大风音乐教育文集》

此后,周大风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一生笔耕不缀,出版了《越剧音乐概论》、《周大风音乐教育文集》等30余部著作,为越剧、评弹、甬剧等民间曲艺创作音乐上百部,发表音乐及教育美学论文百余篇,创作歌曲百余首。80岁时,他还学习用电脑手写板写音乐理论文章。在生命的最后10年里,周老陆续写下了100多万字音乐教育方面的内容,写坏了20多块手写板。

↑周大风与学生在泰顺茶园

如今斯人已逝,金曲永存

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

我们仿佛依旧能看到那个在清清溪水、

漫山茶园间沉醉于音乐创作的身影

作者:卞文学

参考文献:

周大风,《大风答客问》,《下城今古钩沉》2004年第12期;

王其伟,《大风起兮云飞扬——忆人民音乐家周大风先生》,《下城今古钩沉》2015年第4期;

王其伟,《周大风与

<采茶舞曲>》,《下城今古钩沉》2013年第2期。

猜你想看:

来源:区委宣传部、中国美院

原标题:《《武林星说》周大风:创作《采茶舞曲》的人民音乐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