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个女博士的小理想:休学回国搞饮食“革命”
撰文 ▏浮琪琪
“80后”孟芊杉有很多标签:占星爱好者、英国皇家礼仪师、诺丁汉大学建筑学城市可持续发展硕士、博士休学、世界饮食革命中国区大使、“妮妮环球食育”创始人、中国第一家法定社会企业创始人。
孟芊杉时常认识这样的年轻人:他们饱受食物折磨,暴饮暴食,梦游都在找食物,催吐到抑郁,被迫休学。
这种与食物之间的非正常关系,一般可以回溯到幼年所受的食物教育。在中国家庭,很多父母习惯用食物对孩子进行奖惩和贿赂。长期以往,食物与孩子的情绪、行为建立强反射机制,压力刺激下极易诱发进食障碍。
《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16)》数据显示,学龄儿童快餐食用率高,诱发超重和肥胖。《中国儿童肥胖报告》预测2030年我国学龄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将达到28.0%,人数增至4948万人。不止儿童,成年人也吃得不营养,亚健康问题层出不穷。
进食障碍、超重肥胖、饮食不健康……我们在“吃”这件事上,出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国际上主流方法是推行食物教育,简称“食育”。日本2005年通过《食育基本法》,英国“校餐革命”席卷学校,美国“从农场到学校”风靡全国,还有德国、意大利、法国、芬兰等国家,“食育”从国家层面被推崇,以此来解决困扰全民的饮食问题。
在中国,孟芊杉——成都智慧源教育咨询社会企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正发起一场围绕食物的“革命”。
妮妮幼儿园食育
“我真的等不及了”
在英国诺丁汉SHERWOOD市政广场,有一副大人牵孩子的壁画。市民用这幅画来纪念一家绿色有机食品店“NINI Ltd”(妮妮有限公司)。“NINI”是孟芊杉的英文名字,2006年她放弃博士奖学金,休学开了这家店。
所有人搞不懂她在做什么。
这种事不是第一次发生。小时候同学搞不懂她为什么对着一棵树说话,为什么看厚厚的哲学书,为什么在高三自考营养师。2002年大学毕业,父母搞不懂她为什么拒了承诺分房的跨国公司,一个人跑去英国读建筑。
现在,大家又搞不懂她了。这次,她试图解释自己。因为英国食物是“黑暗料理”,街上随处可见大胖子,吃快餐的同学失眠脱发,所以,她想做食物教育,改变人们的饮食观。孟芊杉从小被教育好好吃饭,“祖祖辈辈非常尊重食物,不时不食,吃得有品质有规律。”奶奶95岁,长辈平均年龄90多,孟芊杉觉得,这要归功于他们家族健康的食物教育。
休学成为不得不做的决定。“建筑师少我一个不少,食育没有人做,我真的等不及了。”银行贷款,加上打工储蓄,孟芊杉盘下之前做兼职的食品店,起名叫“NINI”。她砍掉杂物百货,店里只卖绿色有机食品,结果经营惨淡。
“当时没看财务报表,这家店亏损很严重。而且我一个兼职的外国人,忽然变成老板,本地员工不信服,本地顾客也不光顾。”孟芊杉很焦虑,压力大到整夜失眠。
不管睡没睡着,每天行程雷打不动。凌晨2点起床,开车跑很远找农场挑蔬果。农场老板一个个人高马大,露着纹身,眼前的这个中国女生,个头小小,一副学生样子,不值得理会。孟芊杉的应对办法是每天都报到,在旁边晃荡混个脸熟,趁老板们抽烟的功夫,她上前与他们找话题聊天。
“他们以为我跑两天就完了,没想到我天天去,他们说我是‘small Nini, big heart’”,孟芊杉笑说。
“NINI”周边有七八家超市,他们经常囤货打折,孟芊杉从不囤货,店里食物比市场价贵七八倍。摘掉“买一送一”的招牌,她每天待在店里,宣传“我让我的仓库空,你让你的冰箱空”。两年里,孟芊杉影响了顾客的饮食观,“NINI Ltd”逐渐被当地人接纳,标有“妮妮推荐”的食物每天卖得最快,周六日顾客经常长队排到店外。
2008年,四川发生举世瞩目的大地震。孟芊杉拿了一个鸡蛋盒子,掏了个洞,放店里为家乡募捐。隔了10天,她倒出来一看,居然募集了1万多英镑,在当时相当于10万元人民币,“我当时真的感动惨了。”同样,孟芊杉也在回馈社会,“NINI Ltd”是一家社会企业,店铺收入的1/3捐给英国一个残障机构。
市政广场的壁画
“做好了当烈士的准备”
孟芊杉保持两年回一次国的频率,她注意到国内饮食问题密集爆发:食品问题屡上新闻,外卖污染环境,传统食品日趋没落,速食快餐大行其道,儿童肥胖率飙升,餐桌文化有损健康……不乐观的环境,让她萌生回国做食育的念头。
周围人泼了一盆盆冷水,“别人都听不懂,又不是刚需,又不赚钱,从温饱到绅士至少需要三代人!” 孟芊杉没有被拦住,回英国卖掉了“NINI Ltd”。闭店那天,她玩失踪,偷偷躲起来哭,不敢和所有人告别。一片反对声,Bruce German是个例外,他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食品健康研究所所长,这个老头儿力挺孟芊杉,亲自给她取名“妮妮环球食育”。
“老头子说很多人会抄,要把自己名字写上,最好把头像贴上,一下子让我想起‘老干妈’。”孟芊杉笑了。
2010年回到成都,虽然有思想准备,孟芊杉还是很震惊,“没想到真的什么都没有。”她找了几个应届毕业生开始做调研。走访了3000多个家庭,孟芊杉印证了自己的预判:英国那一套复制到国内行不通。
她发现,大家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特别关注饮食:一个是周围忽然有人猝死或患癌了;一个当他们为人父母,有了孩子。第二种情况启发了孟芊杉,她把食育聚焦到儿童身上。
“和英国不一样,中国家庭结构,特别以孩子为中心。在饮食上,很多不太好的东西,你让他父母吃可以,要是说给他孩子吃,他绝对不肯。”孟芊杉对《社会创新家》说。
她决定注册一家社会组织,一番奔波,却找不到一家主管单位。孟芊杉只好注册成企业,招人组建了一个研发团队,摸索适合中国家庭的食育模式。
城市社区美味花园
整个研发团队蜗居在成都一个居民楼顶层。孟芊杉特别关注国际上食育做得不成功的案例。例如美国,米歇尔·奥巴马推动食物革命,然而孩子们说:“I hate Michelle”。美国人营养考试得分最高,但依然体重超标。她形容这是“失败的食育”,因为教育方式不适宜孩子接受。
有了前车之鉴,孟芊杉从朋友亲戚那里借来12个孩子,在他们身上检验课程有效性。研发推进得困难,每天都像摸石头过河,还是闭着眼睛摸。孟芊杉每天投着真金白银,日子艰难的时候,她对团队成员讲,如果钱投完了,这个行业还没有起来,团队只能就地解散,“钱就当打水漂,我已经做好当烈士的准备。”
经过漫长的研发,孟芊杉团队建立了“妮妮环球食育体系”,囊括“择食力”、“环保力”与“共食力”三个板块,配套出了教材教具:美味花园,彩虹厨房和幸福餐桌。
在美味花园,孩子们调动五官品尝酸甜苦辛,彩虹厨房给孩子提供动手烹饪的场景,幸福餐桌让孩子明白食物的文化家庭意义。最受欢迎的是“用食物看世界”,通过食物了解全球 36个国家的文化。在一次英国食育旅行中,孩子们住进英国家庭,体验当地人的饮食文化。接待他们的英国志愿者,很多都是“NINI Ltd”的老顾客。
起初,只有这12个孩子跟着孟芊杉,他们开始了“食育游击战”: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社区、农场……哪里有空哪里就是临时课堂。在家长口碑传播下,妮妮食育课程被引进幼儿园、社区。
妮妮和孩子们
让孩子做家庭的“健康检察官”
人们为什么爱吃垃圾食品?孟芊杉认为食品工业是一个重要元凶。“食品专家在实验室天天研究怎么让你吃得停不下来。”,她觉得全国嗜辣也是被食品工业培育的口味,“一个是掩盖食材不新鲜,一个是刺激味蕾,让你不断想吃多吃。”
孟芊杉理解企业的营利本性,想要推动企业往健康食物上走,她把希望寄托在每一个消费者的食品选择上。
在英国,因为民众的消费选择,很多种植绿色食物的农场倒闭。这些农场主只能按照超市要求,大规模生产标准化的不那么绿色的食物。“食品工业会教育消费者,我们想破局,一样要教育消费者。如果我们主动消费健康食物,根据供需关系,企业当然要生产好的东西。”孟芊杉说。
在她看来,食品工业还有一个密谋好伙伴——大众传媒。“电视上周杰伦天天手捧一杯奶茶,他没想到自己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应该传达出一个更好更健康的饮食观念。”新媒体知名视频平台播放大胃王吃播,“如果小孩子看到,他们会不会模仿?这是非常危险的没有社会责任的导向。”
妮妮与耶鲁食物大师
如何让孩子面对食物做出正确的选择?
孟芊杉的经验是,相信孩子自己。她体会过一个小孩子,如果被相信,可以产生多大能量。就像她很小就被信任去五星级酒店弹钢琴,赚取50元/小时的零花钱。孟芊杉曾经第一个站出来质疑学校收费不合理,“然后同学们都和我一起表达意见,反抗学校。”
整个食育体系贯穿“赋权孩子”的主线。课上孟芊杉让孩子自己选择食物,给孩子权力做家庭的“健康检察官”,每天管理全家食谱,有的孩子被鼓励给爸妈做早饭。“你让他们自己管理,反而没有更偏食或不健康。孩子在家里的角色也从‘王’转变为‘服务者’,懂得体谅父母。有的还会教同学,继续影响其他孩子。”孟芊杉说。
妮妮食育课堂
“解决社会问题是最大的公益”
去年,成都市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企业。经过严格审核认证,孟芊杉创办的成都市智慧源科技有限公司获批转为社会企业,即成都智慧源教育咨询社会企业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法定的第一家社会企业。
周围人对孟芊杉的看法发生改变。母亲成了她食育课堂的志愿者。有一次,她听到母亲向别人夸奖自己,这是她第一次听到母亲的认同。当初泼冷水的朋友们,他们开始带孩子上食育课,称赞孟芊杉在解决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团队目前已服务6万多儿童,然而全国人群面大,仅靠一个团队是无法覆盖的。今年孟芊杉与成都武侯区签约,开始筹建一个1000平方的国际儿童食育中心。她想迭代课程标准和业务模型,进而发动当地力量,实现食育课堂的最大化复制。
未通过审核,视频无法播放
国际儿童食育中心模拟图
从解决问题到产生价值,孟芊杉想做影响力推动。从去年开始,她正式对外发声。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妮妮环球食育”进入险峰公益全国15强,孟芊杉个人从92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入选2019届“银杏伙伴”。
创业于她而言,就是在求虐的路上不断狂奔,她感觉自己每一天都在打碎与重组。孟芊杉不给自己设商业目标,“仅仅是为了赚钱的话,如果我去做建筑师,轻轻松松年薪百万。我只是想解决社会问题,这才是最大的公益。我坚信,一旦你解决一个真正的问题,必然产生价值,就有它的回报。”
在北京见到她时,她已经跑了6个省市,连续出差21天。每一天思想都在震荡,很多问题她都要重新思考:教育能不能用产品的形式传播?拒绝企业合作的做法是不是太幼稚?要不要在提供内容的同时也提供解决方案?要不要改变自己做IP传播?农村食育该从哪儿切进去?
困惑很多,但她并不畏惧,“徐永光老师说,只要不触及底线和原则,什么都可以做。如果愿意突破自己粉身碎骨,那么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可以做更多。”孟芊杉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