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被动攻击:一种不成熟的自我防御

2020-01-07 12: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时差大叔 心理0时差

01

很久以前,有对夫妇在讨论家庭事务时,意见出现了分歧,而且谁都说服不了谁。有趣的是,他们彼此都很有默契,开始一言不发、冷眼相待。

这样的日子还没过多久,丈夫就突然意识到,第二天需要妻子在早上五点钟叫他起床,去赶一趟航班,不然会损失一个大客户。

然而,这位丈夫不想成为第一个打破沉默的人,因为这好像在认输一样。

还好,他最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 在一张纸条上,写下了 “请在五点钟叫醒我”,然后放在了妻子一定会看到的地方。

但悲剧还是发生了,第二天早上的时候,丈夫起床醒来发现已经九点了,完全错过了航班。他特别愤怒,想知道妻子究竟为什么没有叫他起床。

正当他要去找妻子理论时,看到了床边的一张纸条,完全傻眼了。纸条上面写着:

“五点钟了,快起床吧!”

说实话,大叔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时,不厚道地发出了杀猪般的笑声,这也太搞笑了,妻子的 “反击” 当真绝妙!

不过冷静下来后,我也开始了小小的思考:丈夫用纸条传递信息的方式,无疑让妻子怒火中烧:“凭什么在冷战期间,你写个小纸条,我就要听你的吩咐?有话为什么不能直接说,就这样放不下面子吗?”

妻子的做法你已经知道了,愤怒的她通过写纸条叫醒丈夫这种戏剧性的做法,予以对方沉重的打击。

此时,我的脑海中不禁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多少人,明明很生气,却不会直接说出来,反而通过一种微妙的、不作为的被动方式,例如妻子看到了纸条也没有叫醒丈夫,来悄悄地表达自己的愤怒?

01

被动攻击:一种不成熟的自我防御

在心理学中,故意且隐蔽地表达愤怒,称为被动攻击(Passive Aggression)。与主动、直接的冲突相反,被动攻击更可能表面上和和气气,但实际上不回应对方、故意拖延,用来发泄心中的怒火。[1]

例如,有人在微信上求你帮个忙,但命令式的语气让你无法忍受,你感到特别生气,然而你又不想直接在微信上发飙,所以就故意不回消息,晾 ta 半个小时。

这种做法似乎特别常见,而且好像真的可以宣泄愤怒,但为什么说被动攻击是一种不成熟的自我防御呢?

首先,被动攻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愤怒到底意味着什么?

最近,专门研究愤怒的心理学家 Ryan Martin 在 TED 上发表了一段演讲,他认为愤怒这种情绪对每个人来说,或许都不是 “问题”,而是一件好事儿,是一种强大而又健康的力量。[2]

Ryan Martin 在 TED 上演讲

因为当我们愤怒、生气时,往往意味着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亦或是对现在的环境不满意。这个时候,愤怒恰巧就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要对不公平的情况保持警惕,提醒我们需要做点什么,来改变这种现状。

然而,当我们以被动攻击的方式来表达愤怒时,对方往往不知道我们生气了,所以他们也不会做出改变。也就是说,他们下次还会以命令式的语气找你帮忙。因此,这一问题完全没有得到解决。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导致第二个问题:

其次,被动攻击会让对方愤怒,破坏彼此关系。

在很多时候,对方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问题,所以也不会发现你生气了。

但如上文所述,这种被动式攻击,会让你的做法特别消极,例如长时间不回复消息,拖延完成任务,甚至在得知对方需要什么时,会有意无意地阻碍 ta……

这样一系列的做法,都会让对方又沮丧又懊恼,像那位没能在五点钟醒来的丈夫一样,变得异常愤怒,给彼此的关系带来严重危害。

甚至在最后,被动攻击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遇到压力性事件(例如,感觉被不公平对待)→ 产生情绪(但选择隐藏愤怒)→ 相应的行为表现(通过被动攻击,发泄愤怒)→ 导致他人负面反应(变得愤怒)→ 关系变差,压力性事件再次出现……

Jody Long 博士,是研究被动攻击的代表性学者,她总结了年轻人的一些典型被动攻击行为:[1,3]

1. 否认自己的愤怒,“我感觉很好,没关系”;

2. 口头上答应,行为上拖延,“我看完电视后就打扫房间”;

3. 停止对话,拒绝交流,“好,听你的,你说得对”;

4. 故意效率低,“我的确在弄报销的事情,但我没意识到你让我报销所有的”;

5. “忘记” 重要的事情,“我忘了你今天过生日;我忘了还要检查这份报告;

6. 规避责任,“我以为这是他应该做的事情”;

7. 隐蔽地阻碍,“你这做的不行,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不给你改动的建议)”。

这些做法,你熟悉吗?无论是在恋爱婚姻中,日常工作、人际关系中,都有可能出现这些情景,可能是你在这样做,也可能是你身边有人正在这样做。

02

为什么有的人会被动攻击?

Jody 博士一直都想知道,为什么有的人会被动攻击,而不是主动表达自己的愤怒呢?他们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1. 不被接纳的童年

在小时候,如果父母其中一方过于严厉,甚至双方都很严厉,经常打骂孩子,给孩子留下一种敌对的感觉,那么孩子就会不敢表露内心的沮丧与愤怒,因为这可能会招来父母严厉地惩罚。

除此之外,很多父母也不允许孩子表达负面的情绪,因为那看起来很不和谐,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积极阳光、待人和善, 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不哭不闹才是 “好孩子”。

在这样的教育与要求下,很多孩子长大后,不是不敢表达愤怒的情绪,而是不会直接说出来。相反,他们学会了如何通过一些隐秘的行为,例如拖延、忽视,来疏解心中的愤懑。

2. 害怕正面冲突

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与他人之间的正面冲突是十分恐怖的事情,因为这可能会破坏彼此的关系。

例如,曾经有一位同事,私底下来找大叔谈心。他说自己刚刚吼了另外同事一下,怀疑会不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别人会不会觉得他这个人情绪不稳定,很暴躁?

当时我还比较诧异,因为我们公司的文化比较开放包容,所以会觉得正常情绪的表露,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我也意识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在工作场合直接表露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像愤怒这种负面消极的情感。

然而一味地压抑,情绪并不会消失,总需要发泄出去,不然我们的内心会很不舒服。这个时候,既然不能发生正面冲突,那就极有可能采取被动攻击,例如不配合对方的工作,故意将对方的工作安排在最后来做,做的过程中主动降低工作效率……

3. 不敢反抗权威人士

老师、老板这样的角色,对我们很多人来说,都是权威人士,特别是如果他们比较 “专制”,我们即使因为一些事情而感到愤怒,也会不敢直接把不爽的表情挂在脸上。

例如,大叔最近和一位正在国外读书的同学聊天,他觉得教授很不尊重自己的想法,硬要让自己相信那个想法不对。

他不敢直接顶撞这位教授,因为自己能不能顺利毕业,还要看教授的意思。

一肚子气没办法宣泄之后,这位同学就发现自己变懒了,拖了好长的时间,来慢慢完成教授上次交待的任务。当然了,他也寻找了合适的借口,没让教授抓住把柄。

后来他仔细回忆,觉得在这一过程中,好像可以攻击到教授 —— “我就是不给你做”,来安抚自己的愤怒。

毫无疑问,这位同学的做法,便属于被动攻击,主动攻击的成本太大了。

03

如何减少和面对被动攻击?

1. 如果自己经常攻击别人,怎么办?

生活中令我们愤怒的事情有很多,这是特别正常的现象,但被动攻击他人,不仅不会解决问题,甚至还可能破坏彼此的关系。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回忆一下,自己是否有过被动攻击他人的经历。

下面是大叔重新列出的被动攻击行为模式:

否认愤怒;憎恨权威;拖延;找很多借口;宣称自己忘记或者误解了对方的意思;故意让他人等着,不处理;故意降低自己的效率;采取 “冷战” 策略;结束对话,拒绝沟通……

第一步的察觉,特别重要。

察觉之后,我们可以尝试接受自己的愤怒。

正如 Ryan Martin 所说,愤怒并非 “问题”,而是一种提醒。当我们愤怒时,可以思考一下,到底是什么让自己如此生气?对方的不尊重,还是没有征求你的意见而剥夺了你的权利?又或者说,因为对方太优秀,自己产生了妒忌心理,恼羞成怒?

不管是哪种,当可以正视愤怒时,我们便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其实,想要立刻放弃被动攻击这种行为模式,并不容易,毕竟自己可能已经习惯了,也不会直接表露愤怒情绪。但依旧可以尝试,尝试向信任的人,表露情绪。

实际上,大量的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当我们可以真诚地和别人表露自己的感受时,不仅不会损害关系,反而会促进彼此的情谊。

2. 如果身边的人经常被动攻击你,怎么办?

身边的人如果被动攻击你,怎么办?

试想一下,如果对方很久不回你消息,故意忽视你的要求,经常忘记彼此的约定,总是把事情的责任推给你、以为不关自己的事儿,你会不会生气?

大叔会觉得很生气。

我们要做的,首先也是识别出这种行为模式,认识到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他们在悄悄生闷气。

这个时候,同样的被动攻击并不能解决问题,例如夫妻双方陷入冷战,谁也不搭理谁。而且,这还会进一步强化对方的做法,即他们下次还会这样做。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第一,表达不满,设置边界。

告诉对方,你这样被动、消极的行为让我有些生气,没办法接受。同时,设置清晰的边界。

例如,在团体合作中,明确每个人的分工,清晰地列出每个人的工作量,以及完成情况,避免模糊彼此的边界。

第二,看到优点,及时表扬。

你没看错,是表扬。

被动攻击的人,自身会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什么事情都会选择故意忽视、拖延,其中很大原因是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认为老板没有看到自己优秀的表现,认为伴侣没有意识到自己用心的付出……

也就是说,他们实际上对自己很不自信。这个时候,如果可以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予以及时的表扬与鼓励,那么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积极性。

例如,当实习生不主动工作,经常故意拖延时,可以多多赞美 ta 这次效率很高,报告做的很棒。

写在最后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曾写过这样一首小诗:

我对朋友充满愤怒,

说出了愤怒,便戛然而止;

我对敌人充满愤怒,

未曾表述,愤怒却越甚。

大叔知道,有的时候直接表达愤怒很难,但我们也要尽可能避免对别人被动攻击,这不仅会影响日常的人际关系,也会破坏亲密关系 —— 不知道有多少伴侣,因为 “冷战” 而最终走上了分离的道路。

而不管是被动攻击别人的人,还是受到被动攻击的人,尝试说出内心的愤怒,似乎都是最好的办法。

祝福你,

我的朋友,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参考的文献资料:

[1] Long J, Long NJ, Whitson S. The angry smile: The psychology of passive-aggressive behavior in families, schools, and workplaces. Pro-Ed; 2009.

[2] Ryan Martin. (2019). Why we get mad -- and why it's healthy. (TED Video)

[3] Signe Whitson. (2017). The Angry Smile: Responding to Passive Aggressive Behavior.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