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上玲珑:魔都女装百年演化
申知沪志 上海老底子
上海的女性服饰,是上海文化的组成部分,折射出城市文明的历史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变化,上海妇女的服饰也历经不同的变化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现今上海所处境域内的妇女服饰相传为“身穿上衣下裳(裙)相连的‘深衣’,袖身肥大,袖口窄小,中束大带,腰身细小,下裳拂地,轻盈苗条”。这显然是楚国好细腰习俗的表现。
楚国着襦裙女性歌俑到汉代和唐代,妇女服饰有所变化。前者多为云纹刺绣曲裾长袍,足着翘跂履,脑后束髻,额旁插着步摇簪钗;后者则流行由女上衣和女裙相配套的时装。此外,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传到南方,江南包括上海的妇女也爱穿这种衣袖和裤管都肥大的服装。
明代妇女服饰恢复汉制。上海地区青年女子上穿背子,下穿裙子,裙子的式样有月华裙、凤尾裙、百褶裙等。当时苏州、湖州、杭州等地盛产丝绸,上海地区妇女的高档服饰以丝绸为面料,因绣工精美,还远销日本。清代,旗人女性常穿宽大的不分上衣下裳的旗袍,有时上身加罩短小的马甲,汉族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常服,或加穿较长的背心。汉满两族妇女的服饰也互有影响。
清末上海街头的妇女衣着1843年开埠之后,上海便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它是中国各个领域近代化尤其是近代社会文化的见证。 我们可以透过近代以来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变化, 便可以证明这个观点。 而服饰历来是涉面较广, 最能够直观与快速地反映当时社会生活方式和时尚变化的要素之一。 而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中国近代上海女性的服饰变化彰显了时代的变迁, 并活灵活现地反映了都市女性生活的场景, 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态势。
1
中西合璧 时尚先驱
由于上海受到西方思想文化传播的影响, 女性服饰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例如衣袖口部位,有的款式是窄的,有的款式是宽的。虽然这些变化比较小,但足以证明上海女性服饰已经开始发生明显的改观, 在整个社会风貌上透露出新的气息。
清末,一户家住静安寺路(现今南京西路)的旅沪西侨及本地女佣。中西服饰款式的对比效果明显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透它的变化便可以知晓近代女性服饰的变化。“清末旗女穿的旗袍,其基本样式是立领,右大襟,全身较宽松, 长袖,上下直线剪裁,下摆宽大,不开衩。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至足。” 随着近代以来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中国民众对西方服饰越来越青睐,旗袍也开始反传统,其制衣方式将西方元素融入。有的旗袍甚至局部西化,在衣领和袖口处添加欧美服装的装饰,旗袍的衣领处融合洋装中的“V”形领、荷叶领、翻领等款式。旗袍有单、夹、棉、皮之分,按季节不同更换。
以上两幅老上海街景,分别摄于1907年、1920年。独轮车是当时主要的人力交通工具。而车上坐的女子服饰变化明显20世纪20年代早期到1950年初,旗袍亦为上海妇女主要服装和礼服。在西方服式的影响下,不断修改,并逐渐形成了独领风骚的海派旗袍。主要是从筒式改为S形;立领逐渐减低为窄领以至于无领;衣袖时而短及于肘,甚至无袖;袍衩高低及袍身长短,都随风尚而变易。
1930年,王开照相馆拍摄的上海著名“闺秀画家”关紫兰。她所穿着的旗袍已经增加了许多装饰元素,还有衫袄等,用料也不再局限于普通的布料20世纪30年代早期沪江摄影公司拍摄的上海女性。当时的旗袍款式已融入许多西式元素《玲珑》杂志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非常流行的一份时尚杂志。刊于1931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截止,主要介绍电影明星及欧美同步之时尚生活,这本杂志不仅是时尚向导,还希望能改变当时女性的思想,建立新女性的标准。这三十一期封面上的旗袍样式和图案更趋时尚化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参加后方救援的上海妇女,她们日常穿着的旗袍简朴中不失温婉大方裙装和裤装。近代上海妇女裙式,基本都是接受西方的影响,时有变化。晚清民国初年,即有穿西式套裙的。20世纪20年代开始,穿着白衫黑裙“文明新装”日趋常见,也有套裙雏型。连衣裙也是近代由西方传入,其实即是中国古代上衣下裙相连的深衣现代化。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女学生、电影明星都喜欢穿连衣裙装。
20世纪20年代,上海新娘和伴娘的裙装1938年的外滩南京路口。一位女性西侨身着的裙装已与现今没有太大差别。其身后的两位本地女性市民也身穿较为西式的裙装旅居上海的犹太籍摄影师沈石蒂拍摄的上海女性,这种衬衫和裙装搭配20世纪30年代开始渐成趋势女式西装,由西欧的正统男服演变而来,后被女服采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上海少数新女性开始穿西装。女式西装,基本造型与男子西装相似,但款式较男式多变。上衣的款式,领子驳头分三种:长驳头为一粒钮,相当潇洒;中驳头为两粒钮,比较严谨;短驳头为三粒钮,甚是典雅。
女式大衣,泛指穿在最外层长至臀下的女装。上海女式大衣,按长度分为短、中、长三种;按季节分为春秋大衣和冬大衣;按面料分为布大衣、全毛呢大衣、化纤或混纺大衣。按造型结构来分,又有各种款式:一口钟大衣,又称篷篷衣,属于斗篷一类。清代中期至民国初年,在上海妇女中一度流行。而裘皮大衣则是中上层妇女及时髦女郎于冬季常备之装束,为一时风尚。20世纪20年代之后,一口钟渐为西式女大衣所取代。
20世纪20年代,两位正在寄送邮件的女性上海市民。身着旗袍搭配大衣(长、短款)。而且材质也各有不同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一位参与后勤物资转运的上海女性官员。马裤和皮靴应该是工作服,毛衣也是非常时髦的款式1937年,当时的民国上海市政府市长俞鸿钧夫人身着用料和做工都非常考究的旗袍和大衣这位20世纪40年代上海女性穿着的服饰融合了旗袍和大衣的元素,中西合璧,相得益彰1945年冬季,执行日侨和日俘遣返工作的上海海关的女职员。在传统的旗袍之外也穿着完全西式的长短大衣中国妇女服饰发展到清同治、光绪年间,其中心渐渐移向上海。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当时西方服式以法国巴黎为代表,而巴黎流行的服饰,短时间里就会传到上海来,经过改制,使上海妇女服饰形成了既善于借鉴外国又勇于出新的时尚海派风格。
2
岁月印痕 特色鲜明
1949年上海解放后,妇女服饰几经变化。先是脱下旗袍,穿起蓝色或灰色的列宁装,其造型男女差别不大,只是女性穿的要求腰间略为收紧一些。下装一般是女西服裤,也有配穿裙子的。当时中国经济尚在恢复,社会崇尚简朴,女装多用棉布料。1950年以后,沪上较为流行的女上装是女式两用衫、女式衬衫和女中式棉袄。
1955年,正在商店中挑选大衣的上海市民1956年,一户上海普通居民家的宴客。图中的三位女性身着不同风格的中西式服饰1957年,一位母亲带着孩子们游玩复兴公园。可见旗袍任然是当时上海女性市民的日常衣着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生活日益改善,妇女穿花衣、烫头发、穿皮鞋和着呢绒面料衣服的多起来了。20世纪50年代,连衣裙成为上海妇女夏季主要服装,较厚面料的为春末秋初穿着,并曾流行苏联式的时称“布拉吉”。列宁装是1950年后上海妇女参加工作时常穿的服装,被视为“革命装”。此装因苏联领导人列宁在世时常穿而得名。
1958年,上海某处工人新村。图中可见各种裙装,其中就有“布拉吉”20世纪50年代,参加慰问演出的上海文艺工作者。图中可见从貂皮大衣到列宁装的各类服饰20世纪60年代早期,上海某工厂的业余合唱团的小组演唱。这些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穿着60年代初上海妇女的最时髦打扮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上海的妇女服饰为之大变。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妇女的烫发、小裤脚裤、尖头皮鞋等;至于女性用的化妆品、首饰等,更是横遭指责。当时妇女与男子一样,多穿灰色、蓝色的服装,青年女子常穿草绿色军便服。
1974年的上海街头。这位女性市民的穿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79年,上海一家理发店中的女性顾客。“文革”阴云刚刚散去,爱美的天性重新回归,烫发自然是追逐时尚的首选,只是衣着还留有岁月的痕迹3
开放争妍 紧随潮流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上海妇女服饰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形成了百花争妍、五彩缤纷的局面。先是上海姑娘冲破了世俗的成见,穿上被称为“奇装异服”的牛仔裤和喇叭裤,勇敢地走上街头。特别是牛仔裤,久盛不衰,而且发展成与其配套的牛仔装,因其紧身合体,于粗犷中显妩媚,成为上海姑娘20世纪80年代的时髦装。接着广为流行的是上装茄克衫,常与牛仔裤或裙子相配,显得干净利落,轻柔洒脱。面料适用范围较广,有布、呢、化纤、皮革等,并可制作单、夹、棉等衣,逐渐发展成为四季皆宜的服装。近年来,由茄克衫演变而成的轻便衫、摩托衫、钓鱼衫、击剑衫、旅游衫、猎装、牛仔装等,因其短小精悍,轻便实用,颇受年轻人的青睐。此外,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中,上海女性穿西装和女式大衣者增多。女式西服的基本造型与男式相似,但款式较多。女式大衣,是一种富有变化的外衣,其造型、领式、下摆、款式、面料、内芯等多种多样,日新月异。
1979年,上海某菜市场的女职工。当时的服饰样式依然单一,但色彩已经开始丰富起来1981年,上海某工厂的女职工1987年,上海街头。不同年龄段的妇女穿着呈现不同的风格1987年,上海的年轻人的服饰已经非常多样化,类似交谊舞这样的社交活动也日渐丰富1987年,上海某大学女生寝室。学生群体的衣着变化也非常明显而就在这个时期,上海诞生了一本可以载入史册的杂志。这就是1985年创刊的《上海服饰》。这是一本开风气之先,为都市女士准备的时尚生活实用指导性杂志。她用丰富的图片、生动的文字教会女性聪明、时尚、有个性地穿衣打扮。杂志的信息量大、对时尚敏感、但又不乏具体性与指导性。最高发行量曾经突破100万。
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服饰》杂志封面。左侧为1985年创刊号《上海服饰》不仅有对时尚流行趋势的分析,而且还有非常实用的衣着裁剪纸样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女性服饰更趋多样化和时尚化。针织衫外衣化的T恤(T-shirt的音译)、由御寒的紧身内裤改变而来的踏脚裤、比基尼泳装也开始崭露头角、超短裙(即迷你裙)、超短T恤(俗称露脐装)、袒胸露背的女性礼服等,颇受一些前卫时尚青年女性的喜爱。而由多块薄薄的乔其纱所构成的沙滩装,则成为沪上一些时髦女性爱穿的休闲装。在剪裁方面, 已经开始打破传统的设计, 将 “宽大离体、平面塑形” 的方法摒弃,逐渐采取了立体服装造型的方法并加以推广。这种造型方法不仅凸显了女性胸、 肩、 腰、臀的曲线美, 还充满了性感与妩媚。在审美上也更加趋向“透、 露、 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港澳台地区以及欧美的时尚服装品牌开始进入上海,各种奢侈品牌服装也不再是传说,而是切实进入了市民的视野。由此上海女性服饰真正进入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时期。
1989年,上海公园内休憩的年轻人20世纪90年代,上海民航乘务员1995年,上海某餐厅的服务员。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作服装也在发生变化1999年,上海街头的时尚女性1995年5、6月份的《上海服饰》。创刊十年之后,从封面到内文都体现出时代的飞速发展20世纪80、90年代的华亭路、襄阳路永远处在上海时尚潮流的最前列进入21世纪,上海国际服装节以及上海时装周已成为国内时尚品牌展示平台以及业界风向标妇女服饰直接或间接反映着一定社会的风俗人情和政治经济状况,显示出人们的身份、素养、思想性格和审美情趣。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上海妇女的服饰经历了多次的变化:在古代,接受楚文化的影响,崇尚朴实无华,后又演变为唐之艳丽、宋之端庄和明清之端庄中显俏丽。及至近代,国门大开,欧风东渐,在继承民族优良传统的同时,勇于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海纳百川,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海派风格。到了当代,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改革开放深入人心,审美观念不断更新,使上海女性的服饰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END
文字资料:《上海通志》《上海妇女志》《上海纺织工业志》等
部分图片摄影作者:陆杰、王溶江、郭长耀,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申知沪志”小组
来源:方志上海
上海老底子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
原标题:《海上玲珑 | 魔都女装百年演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