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夜读丨你还是要相信“好人有好报”
人总是会遭遇一些“天人交战”的场景。
比如,你是一个开药店的,一个70岁的老太太在你的店里忽然就昏倒在地了,你也打了120了,但以你考过“乡村医生证”的知识,觉得老太太这口气,可能等不到救护车的到来了,你究竟给不给老太太做心肺复苏?不做,老太太可能挺不过去了。做了,这可能比路上扶老太太更有风险。
2017年9月7日,沈阳的孙向波就是这么决定的,为昏倒在自家店里的戚老太做了心肺复苏。好消息,是老太太没有死。坏消息,是做复苏时压断了老太太的12根肋骨,戚老太将孙向波告上了法院!
2019年12月31日,法院决定驳回原告戚老太的诉讼请求。感到欣慰的不止是煎熬了两年多的孙先生,还有围观的一众网友。有人在这则新闻下留言,“救人一命反过来向救命恩人索赔,让人想起了农夫与蛇,吕洞宾与狗,郝建与老太太……”
“郝建与老太太”这个梗的出处是,2014年春晚,开心麻花团队带来了一个小品,名为《扶不扶》。小品讲述了社会青年“郝建”好心扶起摔倒在地的老太太,却被误会是肇事者,通过一系列的“重演”最终证明自己的故事。
小品中很多台词,至今想起,仍让人忍俊不禁——郝建:“我说大妈,怎么还就说不明白了呢?我好比就是那个东郭先生,完了我把狼救了,回头狼还要吃了我呢,那你说那狼……是不是挺没礼貌的?”大妈:“我才听明白啊,你搁那指桑骂槐呢,我一老太太搁这趴半天了,你以为我趴活呢啊?说谁是蛇,谁是狗,谁是狼?骂谁‘好贱’(郝建)呢,你才‘好贱’(郝建)呢!”
这则小品的创作灵感,正来自之前不少地方出现的好心人救人反被讹的新闻。小时候,扶老太太过马路还是小学作文里,做好事不留名的永恒桥段。结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扶老太太却成“高危行为”。
围观者把这种奇葩当成段子看,当事人却一脑门子“官司”。就拿这位孙先生来说,经过两年的煎熬,最终等来法律的撑腰。
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老太太出现没有呼吸心跳的症状,按照心源性猝死急救“黄金四分钟”的说法,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如果时间在10分钟以上,即使病人抢救过来,也可能是脑死亡,即植物人。
而据急救培训专家介绍:心肺复苏需要以每分钟100次左右的频率按压施救对象,要求力度较大。因此,非常容易造成骨折或者骨裂。一般对急救员的要求是,相对于肋骨骨折,抢救生命肯定放在第一位。别说是相对骨质疏松的老年女性,就算是普通成年人作为被施救对象,发生肋骨骨折的概率都相当大。孙先生当初如果有一丝一毫的迟疑,或者选择趋利避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生与死的界限就在他一闪念之间。
令人遗憾的是,亲人得救,老人的家属不仅没有表达感激之情,反而一纸诉状将孙先生告上法院,将施救不可避免造成的损伤,当成了索赔的理由,实在是让好人寒心,让围观者气愤。
好在,公正的司法裁断,给好人撑了腰,用法律给施救者筑起了安全堤;好在,我国新制订的《民法总则》明确规定了“见义勇为不担责”条款: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要感谢法律的进步,更感谢那些明知道会有麻烦但是仍然愿意伸出援手的人,正是这些人成为社会价值观的脊梁。
好人真的有好报吗?这个问题非常老套,也是折磨了人类几千年的老问题,哲学家、宗教人士、法学家等都一次次试图证明这个形而上学的命题。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生命伦理学教授史蒂芬•波斯特等人,在综合100多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了《好人有好报吗》,该书的内容正像其副标题所称的——“世界上首次科学揭示因果能量转换的秘密”。好人有好报,不是善良者的“自我安慰”,更不是悬乎的“因果报应”,它有科学依据——研究者研究了354个拥有超过一个孩子的家庭,发现最常见的基因分型多巴胺D4,与慷慨和付出的行为有相当密切的关联。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知道去安慰弟妹,大概是因为他头脑中无数个微小的爱的神经开启了体内的多巴胺。这也再一次验证了“助人者快感”现象。
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对423对老年夫妇进行研究,发现为他人给予精神上的帮助,都会延长他们的寿命。
该书作者对“付出”带来的“回报”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乐于付出对人心脏病的抗病力竟然是阿司匹林的两倍。
……
总之,“科学”地说,行善与好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看到“为救人实施心肺复苏,压断老太12根肋骨”的新闻,还是有一些“堵”,哪怕当事人没有被判赔钱,毕竟还是摊上了这一场官司。看这类“堵”新闻,还得配合一本死理性派的《好人有好报吗》“一同服用”:无论何时,相信救人总是第一位的;相信“助人为乐”不只是一个成语;相信法律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