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经济学人书架|20本知识密集型的经济学著作

邵宇、陈达飞
2020-01-03 11:0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首先,祝大家新年快乐!

笔者是澎湃商学院“流动性经济学”专栏的作者,值此“新纪元”到来之际,精选20本知识密集型的经济学著作推荐给各位读者,以感谢大家的关注。作品涵盖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货币史、贸易和创新理论等。

1.《德国马克与经济增长》

主编:周弘、荣根和朱民

推荐语: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爱因斯坦曾说过,前瞻性思维最重要的一点是向过去学习,而不是被过去所束缚。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可以从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中找到部分答案。这也是当前比较研究中最常见的思路。当然,东欧、前苏联和拉丁美洲等也都提供了一些经验教训。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联邦德国也是一个很好的分析案例,特别是德国马克之于人民币的比较研究,但国内关于马克的译著并不多。《德国马克与经济增长》是一部学术论文合集,作者都是1948-2000年德国马克国际化过程的亲历者或研究者,文章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马克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遇上的多个问题,关注汇率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多层次的复杂联系。这对于作为亚洲产业链中心的中国而言,有比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2.《传统中国的货币与财政》

作者:何平

推荐语:何平老师是国内研究货币史的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这本书是其所承担的“现代财政金融理论的中国渊源”和“中国古典财政金融文献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成果,所以是一部偏学术的研究。在本书中,作者从破解当下我国的金融财政化和财政货币化的困境出发,通过对货币流通的结构特点和东西方货币结构体系的差异的解读,系统考察和阐明古代中国货币和财政之间的关系。上篇从铜铸币流通、中国纸币理论、明清白银货币等角度展开对封建中国财政和税收制度的特征和社会经济效应的探讨;下篇则既一般地考察了中国古代的税收负担思想,总结了近十多年学术界在清代财政货币问题研究上的贡献,又重点对清代财政收支体制进行梳理,并以康熙年间的赋税减免、乾隆年间福建建阳县田赋案为案例,展开对清代财政收支体制和赋税政策实践的专题研究。

3.《现代货币理论》

作者:兰德尔·雷

推荐语:现代货币理论(MMT)及其基本分析工具——存量-流量一致模型(SFC)是笔者关注已久的。需要强调的是,所谓“现代货币理论”,并不是“现代”的“货币理论”,而应该是“现代货币”的“理论”,而“现代货币”,指的就是主权信用货币。2019年,MMT在国内外都掀起了热烈讨论,主要原因在于,它认为,在现代主权货币体系下,政府开支的唯一约束就是通货膨胀,只要没有通胀风险,政府就可以发债融资,而央行就需要被动投放货币,央行就没有独立性可言了。正因为如此,支持央行应保持独立性的官员和学者基本上是站在对立面的。笔者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MMT,纵使它的部分观点和主张过于激进,但不失为一个可选的解释工具。MMT的约束,不仅仅是通货膨胀,还有债务杠杆。

4.《通胀螺旋》

作者:张嘉璈

推荐语:基本可以说,管理好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根基,这也是麦金农在《经济市场化的次序》这本经典作品中想要表达的观点:较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不可能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也就不可能有良性的市场经济秩序。幸运的是,80后、90后不再有恶性通货膨胀的切身体会,但历史上由货币超发而带来的货币购买力贬值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就中国而言,记忆犹新的当属国民政府时期的“金圆券风波”,而《通胀螺旋》这本书就是详细描述1939-1945年期间这段历史的。作者张嘉璈先生早年求学日本,归国后长期在银行任职,曾任中央银行总裁。所以,对于这段历史,本书是绝对权威。

5.《管理美元》

作者:船桥洋一

推荐语:《广场协议》常被引用作为美国压迫日本,从而引致日本逐渐式微的案例,并因此将日本“失落二十年”也归责于美国。即使不是说完全错误,至少也是不严谨的,因为《广场协议》本应算作一次国际协作的案例,日本与美国联合干预汇率,初衷是想缓解美国国会保护主义者的压力。但不得不肯定的是,日元大幅升值确实是一个起因。日本当局应对日元升值和通货紧缩所采取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以及日元升值引起了产业转移,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才是日本泡沫破裂和经济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管理美元》详细记述了《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前后的历史,本书作者船桥洋一时任日本《朝日新闻》主编,算是亲历者,由他来讲述,更可信。若由美国人来执笔,反而可能有推卸责任的疑虑。

6.《经济市场化的次序》

作者:麦金农

推荐语:麦金农的金融发展理论,尤其值得正在大力推动金融改革的中国学习。麦金农是“金融抑制”理论的提出者,它一贯主张金融抑制不利于经济发展,但也主张,经济市场化和金融深化需要按部就班地推进,否则很可能导致金融震荡,东欧、前苏联和拉丁美洲南锥体国家就是提供了反面案例,而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都提供了正面的经验。笔者曾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惯于从增量上去强调中国的高储蓄和高投资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较少从存量角度旗帜鲜明地指出银行资本定价效率的缺失和扭曲所带来的效率损失。金融抑制不仅导致金融市场资本配置效率的下降,也抑制了内需,改革金融抑制体制是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的重要来源。

7.《繁荣与衰退》

作者:格林斯潘&伍尔德里奇

推荐语:生产力、创造性破坏和政治,是《繁荣与衰退》的三个关键词。“创造性破坏”是美国生产力不断进步的动力机制,而政治,则是影响该机制能否得以发挥的重要因素。

从二战结束至今的七十多年间,虽经历多次危机,但美国仍然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如果以工业总产值来算,美国成为第一大强国,已经超过了120年。美国长盛不衰的密码是什么?格林斯潘的答案是:创造性破坏机制,是美国基因中天然存在的拓荒者和冒险家的精神。在这本书中,熊彼特是格林斯潘引用最多的一位经济学家,因为他认为,美国是“创造性破坏”机制最有代表性的案例。

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历了所谓的“长期停滞”。“创造性破坏”机制能否再次带领美国重回长期增长的轨道,格林斯潘表达了一定的担忧,主要原因是美国当前的福利制度。他认为美国已经不堪重负,难以负担起全民社保和医疗等福利开支。自小罗斯福以来的“大政府”倾向在不断强化,民众对政府解决现实问题形成了路径依赖,本轮危机之后尤其如此。这一方面导致政府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另一方面形成了对私人投资的挤占,阻碍了“创造性破坏”机制的发挥。所以,缩减福利开支,在格林斯潘看来,是美国能否“再次伟大”的关键。

格林斯潘认为,历次危机,美国总是能够逢凶化吉,与美国的金融地位有密切关系,包括美元。它使得美国总是能够延期调整其内外经济的非均衡,且往往可以将调整的成本转嫁给其他国家。那么,随着世界货币体系不得不面临调整,美国,以及世界的未来如何?中国又将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8.《日本经济史(1-8)》

编者:中村隆英&许向东

推荐语:这套日本经济史共8册,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日本经济史,且有比较好的学术参考价值。笔者认为,所谓“中国奇迹”,本质上是“东亚奇迹”,中国所谓的后发优势,实际上还应该包括学习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发展经验,以及教训。我们的一个观察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逻辑,很重要的一个参照系就是日本。

9.​《时运变迁》

作者:沃尔克&行天丰雄

推荐语:编者的一个看法是,任何讨论二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论题,都不能够缺少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讨论,从其建立,再到其崩溃,全球经济的运行也随着从相对均衡,变得越来越失衡。《时运变迁》也是两位亲历者的记述,一位是1979年当选为美联储主席的保罗·沃尔克,另一位是日本大藏省前副相行天丰雄。本书内容涵盖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滞胀和美联储的应对,以及从广场协议到卢浮宫协议之间的历史。一个有意思的安排是,书中标明了两位作者各自写作的章节,也能说明这是一本优势叠加的作品,更见其权威性。

10.《抗战外援》

作者:杨格

推荐语:平面中,两个坐标确定一点;空间中,需要三个坐标。笔者认为,历史作品,重在还原真相,其次才是作者的“发现”,但无论怎么客观,历史永远都是历史学家们的历史,各自根据其掌握的素材,辅之以二手的资料,用想象力将它们粘合在一起。所以,对于历史写作,“料”很重要,作者的想象力也很重要,但要了解历史真相,则需要多个维度。

本书主要是描述的是1937-1945年间,中国对日作战中的经济战和货币战。当然,如题所述,还描述了外国(主要是美国)在其中的角色。本书作者杨格,是美国财政学家,曾在美国国务院工作,曾任国民政府货币和财政顾问长达数十年,拥有非常丰富的一手史料和亲身经历。所以,这本书有很强的带入感,让读者有一种沉浸式阅读的体验。建议大家腾出完整的一天时间,来看这部“老电影”。

11.《贸易的冲突》

作者:欧文

推荐语:贸易是经济问题,但贸易政策却是个政治问题。自由贸易有利于增进社会整体福利,保护主义保护的是少数人利益,但为何保护主义为何总能在国会中卷土重来?这就是集体行动的逻辑在政治决策上的表现。

本书将美国贸易政策200年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以收入(Revenue)为主要政策变量;第二阶段:南北战争到大萧条,以限制(Restriction)为主要政策变量,与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相对应,我们对美国保护主义的深刻印象多来自于这个时间段;第三阶段:二战后,对等(或互惠,Reciprocal),美国开始在全球推动建立多边贸易框架;或许,特朗普上任之后,又开启了第四个阶段,从多边到双边。这本书教会我们的是,在思考政策问题时,不可不考虑政治因素。贸易是对外关系,故国际和国内政治因素都需要考虑。

12.《贸易的猜忌》

作者:洪特

推荐语:如果一位学者一辈子只写一本书的话,那就应该是类似于《贸易的猜忌》这样的作品。本书是一部政治学作品,素材取之于商业范畴。​在本书中,洪特将民族主义的商业政治学和18世纪的全球化,与商业社会的理论和政治的经济限制的启蒙思想联系在了一起,主要阐述了古典时期(及之前)的政治哲学家们,如霍布斯、斯密、休谟、奎奈等对国际政治和经济贸易问题的思辨,思想非常深邃,有助于训练思辨能力。

13.《危机经济学》

作者:鲁比尼

推荐语:本书作者鲁比尼被《纽约时报》誉为“末日博士”,这绝对是褒奖,而非贬低。早在2006年前后,他就断言美国的房价上涨不可持续,并将引发危机。索罗斯对其也赞誉有加,称其为最接近真相的经济学家。本书在于阐述危机产生的原理。

作者认为,危机是可以预测的,故可以将其扼杀在摇篮里。这让笔者想到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卢卡斯的结论:经济学或许已经解决了周期问题,言外之意是,经济学已经找到了根除危机的药方。然而,4年后,2008年金融危机就爆发了。所以,笔者是不相信有什么方法可以根除危机的,但我相信,经济学已经慢慢找到了缓解危机冲击的方法,只是这些方法并非没有副作用,而这些副作用很可能就是下一次危机的催化剂。这并不是说研究危机原理是没有意义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避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而对于危机原理的描述,鲁比尼的《危机经济学》无疑值得推荐。

14.《货币哲学》

作者:西美尔

推荐语:在《货币哲学》这部大部头作品中,西美尔是从哲学层面(含涉了经济学)讨论货币对整个社会精神的塑造效果,实际上是一种“货币文化哲学”。他谈论的重点是:在现代社会的拜物过程之中,货币从纯粹的手段成长为最终的目标,货币成为了现代社会新的神明。这一点也被许多实证证据证明,人们的幸福感与财富似乎也呈现一种倒U型曲线关系,在财富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多无益。是这样吗?

15.《爱、金钱与孩子》

作者:德普克&齐利博蒂

推荐语:这本书在国内也已经非常出名了,两位作者都是非常知名的经济学家,他们对不同时间和国家的不同教养方式的前因后果提供了引人入胜、富有见地的分析,解释了父母如何以及为何塑造孩子的喜好和技能,以使他们适应成年后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现实。对于所有家长,这本书都给予一定启发。

16.《创新的扩散》

作者:罗杰斯

推荐语:作者罗杰斯是传播学领域研究创新的名家。本书告诉读者,创新并不是一个不可描述的概念,它有其内在的结构和演化的路径,而且是有章可循的。《创新的扩散》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具象化创新的生命周期,观察身边中的一些创新产品所在的阶段,并大致判断某些新事物所处的阶段。创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作者分不同阶段,如创新产品产生的过程、创新决策过程、创新产品传播的进程,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释影响创新的因素。这对于从事创新产业,以及从事市场影响产业的读者来说,都是非常有实践指导意义的。

17.《创新的价值》

作者:伊利·欧菲克 等

推荐语:《创新的扩散》偏重理论,《创新的价值》更注重应用,两者相得益彰。企业管理者和风险投资者非常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构建理论模型去预测创新在不同阶段的货币价值,这有助于动态评估不同时间期限内(或时间点)的投资回报率。

从实践来看,即使是最领先的科技类公司,如苹果、Google等,预测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当然,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Google眼镜的市场渗透情况就远低于预期,而它曾被《时代》杂志评为2012年最佳发明之一,认为其有可能引发信息处理技术的革命。然而,2015年初,谷歌宣布终止“探索者”项目,2015年1月19日成为能够购买智能眼镜原型机的最后一天。当然,现在还不能宣称智能眼镜的故事结束了。因为很多发明是走在时代前面的,苹果IPod的发明,就早于它所处的时代,考虑到Wi-Fi基础设施的相对落后,乔布斯等到3G技术成熟才推出。

所以,定量评估创新的货币价值,对于任何一个从事创新事业的人来说都是有价值的。

18.《Innovation Dynamism and Economic Growth》

作者:Masaaki Hirooka(弘冈正明)

推荐语:这本书给笔者的启发较大,它将创新的演化、康波的形成和大国兴衰这三个概念纳入到一个非常紧凑的分析框架中,也是引导笔者写作“创新的范式”系列文章的源头,其内容跨越了传播学、经济学和国际政治三门学科。其中,经济学方面,分析思路沿用新李嘉图学派的演化分析路径。基于康波分析框架,2008年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也可以被解释为第4轮康波(汽车、电脑和石油化工)结束了,以及第5轮康波(信息与通信技术)出现了拐点,这也意味着,2010年前后,可以被看作是第6轮康波的起点,过去10年全球经济停滞和零利率也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得到解释。它同时还意味着,未来10年会塑造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它也决定了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

19.《观念与制度:探索社会制度运作的内在机制》

作者:方钦

推荐语:这本书是在作者方钦的博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扩展而成,而这一扩,就是10年时间。本书的主题是剖析社会制度运行的内在结构,特别是构成真实世界之“制度性事实”的主观要件,如个人观念、社会信念、宗教信仰等因素,如何影响社会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变迁。

20.《Bourgeois Dignity》

作者:McCloskey

推荐语:“企业家”系列三卷本——Bourgeois Virtues(2006)/Bourgeois Dignity(2010)/Bourgeois Equality(2016)——是世界知名经济思想史学者麦克洛斯基教授的倾心之作,中心思想是:Idea matters。《Bourgeois Dignity》已有了中译本——《企业家的尊严》,但由于麦克洛斯基教授的文笔非常好,建议阅读原著。

(作者邵宇为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达飞为东方证券宏观分析师)

    责任编辑:蔡军剑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