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绵阳游仙沈家坝北街社区:居民来“当家” 破解“老大难”
在绵阳游仙区,有这样一个社区,这里有135栋居民自建房屋、867个单元楼,却没有一堵围墙,一扇大门;这里有5600余户,1.32万人在此居住,其中1.01万属于流动人口,最多的一栋房屋内有流动人口300余人;这个全开放式、流动人口众多的社区内却呈现出环境清洁干净、治安稳定有序、居民安定和谐的繁荣景象……
这里就是富乐街道沈家坝北街社区。近年来,该社区聚焦居民多层次需求,创新治理模式,以传统文化涵养居民、志愿服务引导居民、文娱活动凝聚居民,有效促进“村民”变“居民”,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治理,共同奏响幸福家园协奏曲。
房东“上岗”
小区管理日益精细化
“下个月又轮到我当值了,我准备先到各单元看一看,看轮值后要做哪些工作,特别是新年来临,楼栋的环境和氛围一定要搞好。”12月30日,社区居民谢燕正在为下一次“履职”做准备,两天后,她即将有一个新的身份——楼栋长。这个沈家坝北街社区独创的名词,来源于它背后的职责:负责整个楼栋的日常管理。
谢燕原来的身份,是社区居民、房东。作为1995年游仙区建区时沈家坝“统征统转”的失地农民,谢燕和其他村民一样“洗脚”进城,在富乐山脚下建起一栋6层房屋,开始了以出租房屋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城市生活。
作为一名房东,谢燕面对的最主要群体,是众多租户,他们中有最短3个月的过渡型租客,也有数年居住在此的租户。因租户的流动和低附着属性,租户往往都是跟各房东产生直接管理关系,因此,房东的责任心成了社区治理的最大依仗。
以往,由于部分房东责任心不强和管理能力不足,沈家坝北街社区发生了诸多社会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环境和治安方面。在这里,人员流动产生的众多废弃家具常年堆积,高空抛物、垃圾乱扔,社区垃圾清运成本巨大。
为破解社区管理困境,街道和社区积极探索推行“楼栋长+房东”管理模式,推动社区管理精细化,通过以楼栋长为主体组建居民自治网络,单元楼栋事务由楼栋长组织协商解决,做到小事自我管理,自行解决。按照“谁受益谁负责”原则,楼栋长由各单元房东按月轮流担任,楼栋长身兼多职,集环境监督员、管理信息员、治安防范协管员、法制宣传员、邻里纠纷调解员和义务消防员职责为一身,这一举措使得867位房东走上了社区管理新“岗位”。
除了楼栋日常管理工作外,楼栋长的另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做好租户服务,搭建起流动人口跟社区管理层的沟通桥梁。社区以居民小组为单位建立起微信群,各楼栋组建住户微信群,各微信群里入驻有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和社区民警,租户、房东和楼栋长遇到的任何一个问题,在群里都能得到反馈和快速解决。
“入群”当家
线上线下解决烦心事
“虽然我们这个小区没有一堵围墙,但是在高科技的‘守卫’下,群众的安全感显著上升。”在沈家坝社区居委会,社区党委书记沈建民指着墙上一面硕大的显示屏告诉记者,显示屏内,21个分屏正记录着社区公共场所发生的一切。
沈家坝北街社区率先开展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在原有33处监控设备的基础上,新增17台人脸高清抓拍设备和4台车辆识别监控设备,偷盗案件同比下降60%,居民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显著增强。
除了将信息化应用于物理防控外,该社区还发挥微信网络信息传达快、普及广优势,建立居民小组微信“当家群”7个,由小区党支部书记担任群主,在每户居民或租户至少一人入群基础上邀请社区干部、房东、民警、网格员、家庭医生、法律顾问、家政服务、水电维修等人员入群,实现“线上”对接需求、“线下”提供服务、全天候“监管”服务质量。
在与时俱进构建智慧社区工作中,沈家坝北街社区多方链接资源服务居民,广泛凝聚治理资源实现共治。沈家坝北街社区结合辖区驻区单位少、商铺商家多的实际,统筹辖区内诚信经营、热心服务的个体工商户31家,对接联系社区的3个市区部门,引进5家社会组织统一资源策划运用,为居民提供健康知识讲座、维修水电、家政保洁等无偿或低偿服务,争取商铺富余空间32个,以日常家用工具共享为切入点,建成21个“共享工具屋”,整合辖区闲置门面3处,建成流动人口服务站,2019年为流动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190余人次,有效满足了居民服务需求。
以文化人
新风正气提升幸福感
漫步社区,这里有环境优美的家风家训文化广场,也有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乡愁纪念馆”,时常开展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更让这里的居民生活得舒心惬意。
为加快完善社区治理架构,大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沈家坝北街社区主动适应城市发展趋势,把“人的城市化”作为社区工作的重心,以传统文化涵养居民、志愿服务引导居民、文娱活动凝聚居民,不断提升居民文化素养,凝聚共建幸福家园的向心力。
传统文化涵养居民。沈家坝北街社区征集了130余条家风家训,建成“富乐人家勤廉持家”家风家训文化广场,通过“沧海桑田、红色记忆、沈氏八训、百家齐聚、日新月异”等九个板块,展示勤劳勇敢的富乐人,把昔日“菜地+荒河滩”建成今日新家园的奋斗历程,引导党员居民自觉养成孝老爱亲、诚信友善、勤俭持家的好家风。此外,该社区组织居民捐赠390余件老旧物件,建成“城市乡愁记忆馆”,组织居民、学生、租户参观达2000余人次,教育引导辖区居民不忘初心不忘本、幸福生活不忘党。
志愿服务引导居民。沈家坝北街社区持续提供多元服务,以实际行动培树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社区组建文明劝导、学雷锋、健康知识宣传等党员志愿服务小分队4支,日常开展重点区域文明劝导值守和卫生死角清理,形成“哪里最需要,党员志愿者活动就出现在哪里”的良好氛围,引进5家社会组织,策划开展“还我美丽”“爱心陪伴千万家”“童心相伴”“剪纸手工”等微项目5个,培育居民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带动居民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让社区充满温暖与友爱。
文娱活动凝聚居民。沈家坝北街社区坚持居民活动常态化,以丰富活动提升居民幸福感。在各传统节日期间开展坝坝宴、包粽子、品月饼等传统文化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和美德。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养小区居民自觉维护公共设施和公共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意识。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和文艺演出、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和科普宣讲进社区活动,不断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与共驻共建单位经常性地联合开展系列文体活动,成功举办了“最美劳动者”“最美妈妈”“优秀劳动集体”表彰等各类活动30余场次,形成了浓厚的“学先进、争先进、比奉献、促和谐”的氛围。
记者手记
越是“老大难” 治理方法越要对路
在城市化进程中,沈家坝北街社区是一个典型案例,这里有着大多数老旧小区的共性:居民都是“洗脚进城”的农民,环境意识差、“等靠”思想严重、自治意识薄弱,基层治理难度突出。这里还有一个其他老旧小区不具备的个性:全开放式社区,流动人口构成社区主要人群,更为社区治理增添了难度。
采访中,当地群众告诉记者,早些年绵阳市民广为人知的一个口头禅“沈家坝治安乱环境差”,治理之难,由此可见一斑。
面对困境,社区主动作为,在坚持党建引领前提下,创新社区治理模式,通过激活社区“微细胞”实现自治,社区将“破局”的首要目标指向辖区中间力量和重点人群——房东,通过赋予其“楼栋长”这一社会职务,引导其参与社会治理,构建起社区与流动人口的联系纽带,将治理力量延伸到了居民和租户身边。
一子落下,满盘皆活。打通了基层治理的主要环节,借助信息化完善服务手段,将文明与信义教育带给广大居民……沈家坝北街社区这个老旧小区通过一步步探寻基层治理模式终于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道路。环境清洁干净、治安稳定有序、居民安定和谐的基层治理成果,也对社区发展有着极大反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这里的住房空置率逐年下降,房屋租金水涨船高,商圈经济愈加繁荣。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杜畅 文/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