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相亲专家”孟非:当今年轻人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阴盛阳衰”

2019-12-31 11: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KY KnowYourself

作者 / 夏超 编辑 / KY主创们

十年前,有一档节目红遍大江南北——《非诚勿扰》。

周末晚上,吃过晚饭,和家人或朋友一起,或是窝在沙发上,或是坐在床沿前,想着电视里的广告快快结束,期待节目的正式开始:

Avril的《Girlfriend》一响起,24个女孩依次进场,24盏逐次点亮,等待随后男嘉宾们的“从天而降”,根据自己对他们的感觉和判断,决定是否灭灯或爆灯。

从男女嘉宾及其互动中,《非诚勿扰》呈现着中国年轻人各种各样的婚恋观念,同时也展现了缤纷多彩的人生状态。

《非诚勿扰》的成功,与优秀、个性的主持人也有着紧密关系。孟非对场上各类复杂情况都能灵活应对,在某些关键时刻常常会做出犀利的点评,让节目效果得以提升,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很多人觉得,在孟非的平静淡定之下有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或许,令孟非没想到的是,自己主持婚恋类节目会持续近十年之久。他在这一领域还继续深耕,今年年初又主持了全新原创的代际相亲节目《新相亲大会》,同样获得热烈反响。

这次我们采访了孟非,想要了解他在这么久的主持中,对当代年轻人婚恋问题有着怎样的见解,我们也想呈现他本真的生活态度,展现他对自己和人生的思考,希望大家能认识更真实的孟非。

我没有励志人生,

生活就是原本的样子

“我有一种弱者心态。我性格当中有惧怕变化的倾向。”当孟非如此形容自己的时候,我感到有些惊讶。从他的人生轨迹来看,他恰恰是人们眼中那种不断拓展自己边界的人,从社会底层逐步向上成为文化精英,是个拥有强大精神力量的行动者。

1990年,孟非高考落榜。1991年圣诞节,他到印刷厂报到,成了工人。当时他想,等资历老些也许能转正,再干几年说不定能混到车间主任。半年后的一天,孟非连续值了两晚夜班,擦洗机器时发生工伤,差些失去手指。

后来,孟非到电视台打零工,同时慢慢学习,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基本掌握摄像、剪辑、写稿、配音,可独立制片。1994年,他加入《西域风情》摄制组。1995年,他加入《奔向亚特兰大》摄制组,该片获得全国体育电视二等奖。

2002年,孟非主持《南京零距离》,该栏目成为江苏地区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节目。2010年,他主持《非诚勿扰》,该节目在当年位居全国同时段综艺节目收视率榜首,斩获主持领域众多奖项,为全国人民所熟知,有“孟爷爷”、“国民月老”等称号。2014年年末,孟非的面馆正式开业。2016年,孟非主持《四大名助》。2019年,他主持《新相亲大会》。

这样的经历常常被人们解读为励志人生,而孟非对此不以为然。在励志故事中,主角会被塑造成一个对抗苦难、心怀远大梦想的英雄式人物,但孟非清楚地知道,自己并没有这样的心态:

“我不觉得他们描述的我有多苦,不就是在厂里当工人吗?那么多厂,有那么多工人,人家也没觉得自己苦。不能你今天成了个名人,就回头想那时候很苦。我觉得一切都很正常,生活就是那样。”

真实,是孟非最为看重的,他不接受那些对自己的美化或虚假加工。考虑到孟非主持《南京零距离》九年多、主持婚恋类节目近十年,当我询问这样的经历是否与他的工作观念有关时,他迅速捕捉到某种道德化倾向,于是说道:

“我不喜欢一些节目中说,某某某在什么岗位上一干就是多少多少年。有时候一直做一件事,可能是他不能做别的事,这话放在我身上就很合适。我性格当中有惧怕变化的倾向,我不想尝试新生事物。这个事非常个人化,很难简单地评价好或坏。就像一个主持人,他十年做了十几个节目,还有一个像我这样十年就做了一个节目,都很正常,是不同的状态。这是我个人的选择,对我来说,什么东西只要一变化,就会带给我巨大的不安。”

这样的回答,与孟非的人生经历有着矛盾又贴合的复杂关系,当我试图了解背后的成因,谈话转向了他的童年和中学时代。

年轻人应该明白

自己为什么要努力奋斗

“这种害怕变化的倾向,就是不成功的童年导致的弱者心态吧。”孟非没有回避,讲述了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感受,以及这段经历对自己的影响。

在其自传《随遇而安》中,孟非同样真切地写到:“很多人回忆起中学时代都觉得特别纯真、美好,但我却觉得它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阶段。我没考上大学,在印刷厂工作出了工伤,在电视台当了很多年临时工,这些都没让我觉得有多么沮丧,只有中学时代是我最不愿意回忆的日子。”

12岁时,孟非从生活多年的重庆搬到南京,来到一个陌生之地。这里的氛围和人际关系都与过去不同,令他有些无所适从。初中时,他的理科成绩比较差,到了高中之后更是不知道怎样学习。他本想转到文科班,也未能成功。高三时,他的数理化三科的分数加起来常常不过百,有时会遭到老师的嘲笑。

这样的经历,让他性格中有了某种倾向:“学霸型的人永远挑战不可能:什么我都想去试一下,我从胜利走向胜利,因为我永远是成功者。这是年轻时读书好的常见心态,像我这种读得不好的学渣,能有一点好的东西,你就好好珍惜吧,别回头连这点也没了,一辈子把这个守住就不错了。”

即便不堪回首的中学时代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样的心态,但孟非对此已足够接纳,不会去评判这种心态的优劣,只是觉得它对自己来说是合理的。因为每一种性格、每一种心态,并不能脱离具体的生活而存在,它们存在的意义、它们可能拥有的作用,在不同的人身上、在不同的情况下都可能有所不同。

同时,孟非也讲到,每个人的性格会有发展和变化的可能性,现在的他有时也会想挑战一些东西了。比如,前不久同事邀请他去跳伞,以前的他肯定会直接拒绝,而现在他会认真考虑再答复。或许是由于心态变得更加坦然,将很多事情都看淡了,也就有了失无可失的感觉,孟非敢于去挑战一些有风险的事。对此,他说:“年轻时候一点不想折腾,但到了这个岁数反而开始想多试试了,好像感觉没什么再可失去的,都无所谓了。”

我试着将他的人生经历和当下年轻人普遍的“迷茫”状态进行对比,孟非表示,年轻人的迷茫并非一个当代问题,而是这个年龄段的人必经的过程:“他们刚刚踏入社会,知道的相对比较少、比较浅,很难做出选择,所以要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多一些耐心。”

当我询问能否给当下年轻人一些的成长建议时,孟非有些推脱。他直言自己并不想做个“人生导师”,进一步解释:“社会在不断发展,我很难说自己看清了多少。而且每个人的处境是不同的,一些概括出来的话,很难有什么切实的帮助。”

随后,我询问“那在回顾你的年轻时光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或想法”时,孟非想了想说道:“有一点或许很重要,就是要弄明白年轻时候为什么要奋斗。对我来说,年轻时候奋斗的最大意义,是到了一定岁数,你就可以对一些事情说不,可以拒绝一些事情。自由有时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想不干什么就可以不干什么。年轻人往往不能这样,有时别人要你干,你就得干,你没什么可选择的。我年轻时候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到现在有些事情我不想干,我就说不干。”

维持长久关系的两个关键点:

性格匹配与共同成长

主持婚恋类节目近十年,孟非算是工作在中国年轻人婚恋领域的“一线”人员,相信不少人会有不少相关疑惑想问他,我们选择了一些话题和孟非进行了交流。

Q:从你开始主持婚恋类节目至今已近十年,你觉得中国年轻人对爱情的认识和择偶观念有没有一些具体变化?

A:我不认为在这十年间,中国年轻人在婚恋观上已形成一种明显的代际特征。变化可能会有,但更多体现在个体差异、城乡差异、收入差异或学历差异等方面上。

Q:那从性别角度来看,你是否感受到某些不同?

A:我越来越感到,在当今年轻人当中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阴盛阳衰”之势。在我的同事里,以及在我们的节目中,我看到的女性活得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有个性。从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她们既专业,又有个性,无论在职场中,还是在情感关系中,她们都非常勇敢,生活得多姿多彩。

而我看到越来越多的男性,越来越同质化,朝着大致的一个方向去发展。很多男生跟女孩在一起越处越像闺蜜,聊得来口红,聊得来妆面,聊得来服装搭配。我并不是强调男人一定要高大威猛,我也不欣赏这种类型,但我总觉得这个社会是有性别差异的,即便是同一种性别,不同的人也应该展现丰富多彩的特征和气质,但当前的男性在不断趋同。或许生活中更多的男孩还是多姿多样的,只是经过节目报名和筛选,很多人没有被我看到吧。

Q:这十年是科技迅速发展的阶段,从座机到电脑,再到手机里即时互动的社交软件,人与人的联系更便捷,接触潜在交往对象也更容易,你觉得这种变化是否影响了人们对感情的认识?

A:我觉得,选择的增多与我们的个人幸福没有什么明确的关系,并不是选择多了,幸福就会提高。我们有了这么多的选择,我们选择起来这么快,我们放弃起来也可能同样快。我一秒钟就爱上她了,同样我也可能一秒钟就不爱她了,所以我们慢慢地喜欢上一个人,即便不在一起了也是慢慢地忘掉;我们那么快地喜欢上一个人,可能也会那么快地失去喜欢的感觉。

Q:除了《非诚勿扰》,你还主持着《新相亲大会》,其中男女嘉宾的家庭也会参加,那随着父母的加入,你觉得会有什么特别的不同之处吗?

A:父母的到来,会给节目增加非常大的可看性。双方父母加入之后多了一层人物关系,肯定多一些冲突。《非诚勿扰》更多呈现的,是年轻人的想法和喜好,是他们的表达方式和选择,而《新相亲大会》是把两代人的价值观、两代人的喜好放在一起,得以展现和碰撞。有时候是“我妈喜欢,我就喜欢,我妈不同意,我就不同意”;有时候,年轻人没感觉,父母反而说“就要这个”。有意思的是,这节目里的成功率出乎意料的高。在《非诚勿扰》上,嘉宾多么优秀都可能被灭灯,而在《新相亲大会》上,再普通的嘉宾都有人抢。不同的节目有不同的气场吧。

Q:刚才你的举例算是两种极端情况,在婚恋问题上,你觉得年轻人和父母之间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怎样的?

A:我个人觉得,恋爱和婚姻是非常个人的事,谁都不能替代你做决定。父母可能会先你而去,婚恋对象是更可能与你过一辈子的人,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在我这个岁数,我越来越明白,哪种极端都不好。也许最好的代际关系是相互不否定:年轻人不否定父母的经验,父母不否定年轻人的选择。在你自己拿主意的时候,听一听父母的建议没有什么不好,哪怕你最后没有选择,但是他们跟你说的那些话会不会在哪一天有用呢,我认为是有可能的。

Q:很多年轻人在节目中牵手成功,而这还只是他们关系的起点,你觉得良好维持一段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A:我认为关系能够长久,一个是性格的匹配,第二个是共同成长。一对年轻人恋爱,可能谈两三年,而一段夫妻通常要过的是一辈子,颜值和身材上的吸引力很难持续长久,再美的人看久了也就习惯了,性格上的匹配会更加长久。而且我们的情感不是原本就恒定的,两人的感情还是要不断成长,这个成长是两方面的,一是个人的成长,另一方面是两个人关系的成长。

一段关系具不具备成长性非常重要,比如传统意义上的男女搭配:女的长得漂亮,找个有钱的、年纪大的男人:美貌与财富互相匹配好像很正常,但在这种关系当中,很常见的是缺乏真正的深层交流,没有共同成长的空间,一旦习惯了或双方的条件变了,关系可能就结束了。

作者的话:

在采访中,我对孟非当下的人生态度印象深刻。在我看来,孟非是个非常尊重现实的人。很多人谈论“现实”,往往将之作为“理想”的对立面,带有抵抗的姿态或无奈的情绪。然而,现实就是现实,就是生活真实的样子,即便我们拥有更美好的想象、更宏伟的理想,它们也只有建筑在现实之上,才有可能成真。直视现实,并非放弃了行动,它是我们行动的坚实起点。

或许由于尊重现实,孟非看到了生活的诸多差异,所以他常常强调,不要以某个标准简单地评判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包容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差异性,并非是为了显示自身的开放态度,而是因为包容的社会氛围,会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拥有更自由、更开阔的生存空间,帮助我们寻找到适合自身的生活模式。所以在孟非看来,某种性格、某种生活态度,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合自己的区别。

愿大家都能找到那适合自己的人,那适合自己的人生模样。

以上。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