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彼得·雨果:挖掘,深入表象

2019-12-30 14: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 Pieter Hugo, Portrait #16, South Africa, 2016. Courtesy of  Pékin Fine Arts (Beijing & Hong Kong)

法国诗人和艺术评论家查尔斯·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59)曾说:“肖像,可能很简单,也可能很复杂,可能显而易见,也可能讳莫如深”。在这里,波德莱尔谈到的复杂性正是掌握肖像摄影所面临的挑战,比如如何捕捉摄影背后的权力关系,以及反映摄影主题的真实本质。本周,影像艺术博览会与著名南非摄影师彼得·雨果(Pieter Hugo ,1976年)就如何呈现完美人像摄影进行了交流。雨果说:“我试图在整个肖像拍摄期间保持一种紧张情绪,因为我的大部分最佳创作都始于熟悉拍摄对象之前。”

© Pieter Hugo, Mu, Beijing, 2015-2016. Courtesy of  Pékin Fine Arts (Beijing & Hong Kong)

人像摄影绝非仅仅呈现外部“昭然若揭”的视觉效果,其复杂性还在于深入研究拍摄对象。当人们探讨雨果的创作,这一点就得到了扩展,马芝安女士(Meg Maggio,北京艺门画廊总监)就指出:“最好的肖像摄影师都乐于‘挖掘’拍摄对象背后的故事。” 作为纪实摄影师,雨果一直孜孜不倦地研究他所感兴趣的主题,从而发展出引人入胜的叙事。比如,2005年《鬣狗与人》(The Hyena and Other Men)系列,由于其拍摄对象所蕴含的罕见故事吸引了大量媒体报道。作品中的这群人带着鬣狗穿越尼日利亚,犹如上世纪30年代的马戏团成员。最终,我们看到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野兽和人像。正是这种非同寻常的叙事,以及在创作过程中建立的亲密关系,使雨果的艺术蓬勃发展。

 “通过我多年来所做的各种项目,人们可以逐渐辨别出一种贯穿始终的摄影观点。”雨果说,“马芝安所指的‘挖掘’,对我(创作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使自己处于与主题相关的位置。有时,我开始创作一个项目,我的创作动机很可能是前置的,因此常常需要时间来追赶那个促使我进行创作的刺激。‘挖掘’则有助于我开展这一过程,有助于我理解,为什么我会被某个主题所吸引”。

© Pieter Hugo, Portrait #12, Rwanda, 2015. Courtesy of  Pékin Fine Arts (Beijing & Hong Kong)

 

© Pieter Hugo, Zeng Mei Hui Zi, Beijing, 2015-2016. Courtesy of  Pékin Fine Arts (Beijing & Hong Kong)

最近,雨果通过摄影探索了“家”和“归属”的个人化主题。在本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上,北京艺门画廊展出了其2013年所创作的《亲属》(Kin)系列。该系列描绘了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开普敦市,雨果在那里居住和工作了八年之久。艺术家富有表现力地探讨了诸如无家可归,不公和种族主义等,在南非敏感且必要的话题,从而揭示出“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艺术家解释说:“摄影有能力在纪录性和艺术性之间发挥作用。正是这种立场及其固有的窥探特质使摄影具有潜在的、强大而直接的能量。摄影是一种非常民主的媒介”。

由于其内容包含的政治性和敏感性,《亲属》这类的作品常常在观者之中触发各式各样的反应。我们问雨果,拍摄时他是否会预测作品可能导致的反馈。他回答说:“我尽量不抢先于观者或观众。因为,如果我被感动或发现某件事情有趣,其他人就会分享这种感受。艺术能让我们从不同视角看待世界。这种方式不一定是我们预想的,但即便如此,艺术依然有这样的能力。”

© Pieter Hugo, Shaun Oliver, Cape Town, 2011. Courtesy of  Pékin Fine Arts (Beijing & Hong Kong)

而在类似有关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主题中,系列作品《平面汤话》(Flat Noodle Soup Talk,2015-2016年)则成为雨果北京艺术驻留的见证。“那次驻留催化了一个更大的项目——我该如何拍摄一处我不了解或不感兴趣的地方?我能否描述中国社会的变化本质,即从一种集体的,看似统一的身份认同,转向一种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统治而日趋蓬勃的个人表达?”雨果抛出了自己的疑问。该系列成功展示了日常的北京人,从沙发上面无表情的家庭到顶着火焰蓝莫霍克发型和打耳洞的男孩。这一切都图解了波德莱尔对于肖像的论述:简单明了,却又蕴含了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内容。

雨果已在世界各地举办过个展,例如海牙摄影博物馆,布达佩斯的路德维希博物馆和斯德哥尔摩的Fotografiska,他的作品也被许多机构和私人收藏,包括现代艺术博物馆,V&A博物馆和盖蒂博物馆。今年,影像艺术博览会很高兴北京艺门画廊将雨果的作品带到上海。

© Pieter Hugo, Yu Yuechao, Beijing, 2015-2016. Courtesy of  Pékin Fine Arts (Beijing & Hong Kong)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