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们以每月失去一位名家的遗憾度过了2019年

2020-01-03 18: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张熠如 文学报

● 2019年欧美文学盘点 ●

2月5日,李翊云的《当理性结束时》和马龙·詹姆斯的《黑豹,红狼》同时出版,成为2019年最早受到关注的名家新作。在这之后,阿莉·史密斯、特德·姜、朱利安·巴恩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劳伦斯·费林盖蒂等作家也接连出版新作,伊恩·麦克尤恩甚至在一年里推出了两部小说。2月,诺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颇有兴致地开办了摄影展,这些摄于伊斯坦布尔家中阳台上的照片,完整展现了伊斯坦布尔的质地。

这是多产的一年,停办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迎来了两个得主,布克奖同时由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伯纳德·埃瓦里斯托获得。这也是失去的一年。2月,托妮·莫里森推出新作,六个月后,她于纽约逝世,享年88岁。10月,哈罗德·布鲁姆在纽黑文逝世,享年89岁。4月,科幻作家吉恩·沃尔夫离世,9月,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长期伴侣、加拿大作家格雷姆·吉伯森也离开人世。

失去和获得,反复地出现于今年的欧美文学界,同自我的、同外在的争论,也常见于今年的新作之中,不少作家都在作品中讨论了人工智能、英国脱欧和西方局势,也反思了自己国家的历史和集体性失忆。

失去和获得,反复地出现于今年的欧美文学界,今年第一部受到关注的名家新作、美籍华裔作家李翊云的《当理性结束时》,也和这两个概念紧紧相连。两年前,李翊云的儿子文森特自杀身亡,年仅16岁,在这部自传体小说里,李翊云试图同已逝的儿子对话。在2017年的回忆录《亲爱的朋友,我从我的生命中写给你生命里的你》中,李翊云将写日记描述为“与自己的长期争论”,而在《当理性结束时》中,儿子和母亲的争论也不断出现。儿子曾问母亲:“既然你书写苦难,既然你能理解苦难,你为什么还要给我生命?”母亲则问儿子,我们能不能像接受头发和眼睛的颜色一样,去接受自身的痛苦。

■ 李翊云《当理性结束时》

同自我的、同外在的争论,都常见于今年的新作之中。2019年,不少英国作家都在作品中讨论了人工智能、英国脱欧和西方局势。在4月推出的《像我这样的机器人》(Machines Like Me)里,伊恩·麦克尤恩讲述了一段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感情。在他看来,既然人类不会以同理心对待同胞,便更不会善待机器人。9月,伊恩·麦克尤恩又突然发布新作《蟑螂》(The Cockroach)。在这部致敬卡夫卡的作品中,主人公在早上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型蟑螂,同时成为英国首相。反对脱欧的伊恩·麦克尤恩将对英国现状的担忧写入作品,并认为写作是作家唯一能应对英国现状的方法。

■ 伊恩·麦克尤恩两部作品

《像我这样的机器人》也引起了作品外的争议。伊恩·麦克尤恩公开宣布《像我这样的机器人》不属于科幻小说,被认为是严肃作家对科幻小说的傲慢。有评论认为,把科幻和严肃文学严格地区分是一种文学歧视,毕竟爱伦·坡的小说也曾首发于《神奇故事》之类的科幻杂志。

珍妮特·温特森

《弗兰吻斯坦》

同样关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话题的还有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在于5月出版的新作《弗兰吻斯坦》(Frankissstein)中,珍妮特·温特森以玛丽·雪莱的作品《弗兰肯斯坦》为原型,讲述了一个穿越时空的故事。在她看来,新作中的性别问题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我不会把自己定义成男性或是女性,我就是我而已。甚至,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把自己定位为人类,我不觉得自己身上有人类的特点。”她也提到,女性作家面对的阻挠比男性作家多出许多,虽然自己已经为今天的局面做出努力,但她还是对现在的年轻人感到同情,因为他们从上一辈手中接过了一个混乱的世界。

■ 扎迪·史密斯《大团圆》

此外,虽然布克奖得主、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新作《穿红外套的男人》(The Man in the Red Coat)讲述的是19世纪法国医生塞缪尔·波齐的生平故事,但朱利安·巴恩斯认为,自己之所以沉浸在过去,是因为想要逃离英国脱欧的现实。关注脱欧的还有曾两次入围布克奖短名单的英国作家德博拉·利维,在今年出版的新作《目睹一切的男人》(The Man Who Saw Everything)中,德博拉·利维结合英国脱欧,探讨了欧洲大陆的历史和现在。另外,英国作家扎迪·史密斯在最新短篇小说集《大团圆》(Grand Union)中带来了11篇从未出版的短篇小说,尝试了科幻、超现实主义、讽刺寓言和实验性小说等风格。

■ 詹姆斯·伍德

诗集和评论集同样值得注意。7月,逝世四年的美国诗人詹姆斯·泰特的遗作The Government Lake出版,琐碎的吵架、心不在焉的遐想,都被詹姆斯·泰特以反传统的叙事手法展现。另外,英国评论家詹姆斯·伍德的新作Serious Noticing集合了他二十多年来的文艺评论的随笔集,被评论认为是21世纪最好的文学阅读指南之一。

2019年,我们不断告别。4月14日,曾获世界奇幻奖终身成就奖、星云大师奖的科幻作家吉恩·沃尔夫逝世,享年87岁。吉恩·沃尔夫的代表作《新日之书》曾在奇幻小说调查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指环王》和《霍比特人》。尼尔·盖曼和乔治·RR·马丁都认为,沃尔夫是科幻领域有史以来最好的作家之一。被誉为“当代麦尔维尔”的吉恩·沃尔夫善用隐喻,他往往用故事来影射人类命运,也因此常被和托马斯·品钦、威廉·加迪斯相比。吉恩·沃尔夫认为,人们总是希望别人相信自己的叙事,但所有人都是不可靠的叙事人。他笔下的不可靠叙事人给阅读增加了难度,但在他看来,好的文学本身就是面向受过教育的、有经验的读者。

■ 托妮·莫里森《满口鲜血》

8月6日,诺奖得主、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她的家人称,离开人世时,托妮·莫里森身边都是爱她的人。以《宠儿》《所罗门之歌》《最蓝的眼睛》《爱》为代表作的托妮·莫里森,往往被定义为首位获得诺奖的非裔美国女性,而对非裔美国生活文化的关注,也是她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于今年2月出版的《满口鲜血》(Mouth Full of Blood)回顾了托妮·莫里森的一生,托妮·莫里森四十多年来发表的散文、评论和演讲,都被收录于这部作品中。她解释了代表作《宠儿》《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也为自己早期写作中的一些部分而遗憾,比如在写讲述黑人故事的《秀拉》时,她选用了一个“迎合主流白人文化”的开头。

托妮·莫里森曾被批评总是回忆过去,不去关注非裔美国人的当下状态。但在《爱尔兰独立报》看来,托妮·莫里森用《满口鲜血》回应了这种批评:美国如果不面对自己满是种族主义、暴力和杀戮的历史,社会就会一直不稳定,也将永远处于集体性的失忆之中。托妮·莫里森也曾写道:“我们的过去是凄惨的,我们的未来同样黯淡无光,但我不是一个理性的人。理性的人会去适应他所处的环境,不理性的人不会这样。因此,所有的进步,都是由不理性的人争取而来。我拒绝把自己关在小我里,而是选择考虑更多人的利益。”

■ 哈罗德·布鲁姆

10月14日,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纽黑文的医院去世,享年89岁。以《西方正典》《如何读,为什么读》为代表作的哈罗德·布鲁姆一直被视为当代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作为文学精英主义者,他推崇西方经典、反对文化多元主义,其对《哈利·波特》、斯蒂芬·金等流行文化的批评也招致争议。在他看来,深度阅读最大的敌人既不是理论和文化研究,也不是视觉形式的过度泛滥,而是信息过于迅速的繁衍。

2019布克奖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伯纳德·埃瓦里斯托

哈罗德·布鲁姆去世的同一天,布克奖揭晓,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英国作家伯纳德·埃瓦里斯托获得奖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证据》(The Testaments)是《使 女 的 故 事》的 续篇,情节开始于前作的十五年后,创作灵感来自于读者对《使女的故事》的提问。伯纳德·埃瓦里斯托的《女孩,女人和她人》则采用了自由流动的散文样式,避免了传统的标点符号,在过去和现在、角色的内在性和外在性之间无缝转换。

诺贝尔文学奖

奥尔加·托尔卡丘克

彼得·汉德克

同样迎来两位获奖者的还有诺贝尔文学奖。10月10日,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尔卡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分别获得2018和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诺奖史上首次补发上年度奖项。奥尔加·托尔卡丘克以糅合民间传说、神话史诗和波兰当代生活著称,彼得·汉德克则是戏剧史上无法被略过的一页。12月,奥尔加·托尔卡丘克和彼得·汉德克分别以波兰语和德语做了获奖演讲。

■ 英国《卫报》邀请评论家书评人提名自己的年度最佳

各大媒体和文学杂志的年度榜单也纷纷登场。《纽约时报》的年度十大好书包括茱莉亚·菲利普斯的处女作《消失的土地》(Disappearing Earth)、本·勒纳的小说《托皮卡学校》(The Topeka School)、凯文·巴里的小说《开往丹吉尔的夜船》(Night Boat to Tangier)等,美国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新作《呼吸》(Exhalation)则见于多家年度榜单。《呼吸》收录了2005年至2015年出版的几篇小说,两篇首次亮相的作品也受到好评。评论认为,并不是只有讲述宇宙大爆炸这样的故事才有吸引力,掌握人类微妙情感的短篇同样具有魅力。

■ 特德·姜《呼吸》

《华盛顿邮报》的年度书单收录了帕特里克·拉登·基夫的非虚构作品《什么都不说》(Say Nothing)和萨拉·M·布鲁姆的非虚构作品 《黄房子》(The Yellow House)。前者讲述了北爱尔兰动乱的历史,后者则追寻新奥尔良一个家庭的历史,回顾了美国的过去。牙买加作家、布克奖得主马龙·詹姆斯的小说《黑豹,红狼》(Black Leopard,Red Wolf)也榜上有名。在这部小说里,马龙·詹姆斯将历史、神话和幻想糅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虚构的非洲。《黑豹,红狼》被誉为“非洲版《权力的游戏》”。马龙·詹姆斯希望自己能像把斯堪的纳维亚文化和英国文化写入《指环王》的托尔金一样,写一部属于埃塞俄比亚的《狼厅》、一部非洲的史诗。另外,越南裔美国作家Ocean Vuong的作品《大地上我们一闪而过的荣光》(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讲述了越南难民的经历,也被多家媒体列为年度之选。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