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特警队》表现低迷,没有成龙的丁晟是不是被高估了?
一味注重类型,使得丁晟离被“低估”越来越远。
文/远山
燃、硬核、动作戏。
从《硬汉》到《警察故事2013》,再到《英雄本色2018》,这是导演丁晟的作品中常见的几个标签。近来,颇有硬汉情怀的丁晟带着自己的新作《特警队》进入了贺岁档后半场的厮杀。
实际上,经历过《解救吾先生》的高光和《英雄本色2018》的不佳,《特警队》对于丁晟接下来是走上坡路还是下坡路至关重要。
《解救吾先生》脱离了与成龙的绑定、塑造出王千源经典的反派形象,影片更写实的内容使观众产生了共鸣,内地市场和资本还是认为丁晟不应该被“低估”,一直对他有着能够创作出一部更高级的《解救吾先生》充满期待。
尤其是近几年,类型片在内地市场逐渐成为大势。资本希望丁晟的《特警队》能够成为“特警版”的《解救吾先生》。
然而,目前来看,《特警队》的票房和口碑表现似乎并不乐观,尚未改善《英雄本色2018》出现的类型为重的创作问题,也缺少《解救吾先生》中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内容。而丁晟一路以来的其他作品口碑并不算好,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对于专注于商业类型片的丁晟而言,无论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还是次要,离《解救吾先生》越来越远才是他当下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1
不算成功
创作水平时高时低。
其实,从《特警队》的演员阵容上来看,无论是凌潇肃、贾乃亮,还是金晨、张云龙,都是清一色的剧集咖,能拿得出手的电影代表作几乎没有。可见,在演员方面,《特警队》并没有充足的保证。这个时候,导演就显得至关重要。
作为一部“丁晟作品”,丁晟的发挥可以说是《特警队》能够在贺岁档后半场厮杀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可惜的是,丁晟并不是一位稳定发挥的选手。
除去刚上映的《特警队》,截至目前丁晟已经完成了8部电影作品。其中,与成龙在《大兵小将》的第一次合作,拿下了1.57亿票房成绩,使得丁晟在2010年进入到了亿元票房导演的行列;之后又与成龙合作了《警察故事2013》和《铁道飞虎》,票房成绩均落在6亿左右,表现还算理想。
可以看到,这些作品都有着成龙担任主演,且或多或少都有着之前“龙式动作片”的风格色彩,很难说这些作品的票房成绩背后没有成龙自身号召力的极大影响。
谈到导演丁晟,更多人对他的认识来自于《解救吾先生》。这部影片改编自2004年的“吴若甫绑架案”真实案件,虽然票房成绩仅接近2亿,但以7.7分拿下了2015年豆瓣评分最高华语电影的第7名。
此外,好评如潮的《解救吾先生》还为华语影史留下了王千源饰演的悍匪张华这一经典银幕反派形象——不仅获得了当年金马奖的多项提名,还拿下了当年金鸡奖的最佳剪辑和最佳男配角。可以说,这部影片更加成就了丁晟。
然而,丁晟之所以具有这么大的争议,主要来源于其作品的质量起伏比较大,尤其是已经有了《解救吾先生》这样的作品珠玉在前,与其他作品的对比更为明显。
上一部作品《英雄本色2018》,丁晟没再延续与成龙的合作,主演阵容相比之前有所“降级”,口碑和票房明显不尽如人意,票房仅6306.8万,猫眼评分7.9、豆瓣评分4.7。对于这样一部商业意味浓厚的类型片来说,这个成绩实在算不上理想。
而到了《特警队》,上映首日排片占比高达24.9%,票房成绩却落后于《叶问4》和《误杀》,仅拿下了1958万;豆瓣评分目前为5.6分。从目前的表现来看,整体上似乎也只能持观望态度。
诚然有着叫好的《解救吾先生》,但从丁晟作品整体的票房成绩和评分来看,丁晟似乎并不算成功。
2
自我束缚
类型“稳定”。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内地电影市场中的动作片,卖座的多出自香港影人之手。一方面,香港商业类型片发展较早,更为娴熟的叙事技巧和完善的制作班底使香港动作片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内地的文化土壤和制度约束对动作类型的探索和发展有着不小的限制。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仅仅是丁晟,内地不少导演开始学习在整个市场上表现出稳定发挥的香港商业类型片,尤其是香港电影已经形成规模化的工业水平,极好地放大了香港动作片本身的类型优势。
创作《硬汉》之时,丁晟结识了王晶,在王晶的监制下完成了这部作品,也正式接触到了香港类型片的工业化制作模式。受此影响,自此之后,丁晟开始与香港影人进行更多的合作,他的作品也带上了浓厚的香港动作电影的强烈属性。
从丁晟所有的作品来看不难发现,丁晟一直以来的作品均为严格意义上的商业类型片,且自始至终都在坚持走一条“稳定”路线——每一部作品都是动作片,且类型元素基本集中在犯罪、喜剧这几种。而这种类型片恰好是香港类型片最擅长的。
从今年内地电影市场的表现来看,各类类型片都实现了不小的突破,类型片在国内电影市场的地位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因此,市场也十分欢迎优秀的类型片导演出现。
有着优秀类型片代表作《解救吾先生》的丁晟,尤其是吸收了港片类型优势之后专注于动作片的丁晟,颇受市场期待。然而,丁晟作品类型上的“稳定”,在带给丁晟成长的同时,也成了丁晟创作之路上的一大束缚。
一方面,丁晟确实坚持在动作片上进行了更多的新尝试,像是《警察故事2013》和《解救吾先生》中的越狱、绑票等题材拓展,以及对警察、绑匪内心世界的更多写实。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尝试使得丁晟作品在逐渐接近黄金时期的香港动作片,却本质上并未跳脱出香港动作片,乃至香港商业类型片的范围。
另一问题是,由于香港动作片更注重商业价值、类型元素,与内地观众更看重内容的观影需求逐渐脱离,近几年香港动作片在内地市场日渐式微。这样的市场背景使得带有强烈港片色彩的丁晟作品,始终与内地观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契合感。
虽然从今年已上映的港片来看,与丁晟作品类似的香港商业类型片有不少表现不错,但港片这样的突围背后离不开今年国产片市场爆发出问题的大环境,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对助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抛开质量问题,同类型影片的大量出现还是导致了不可忽略的审美疲劳。
回到丁晟的作品来看,他的作品相比早已积淀类型优势已久的香港类型片而言,并未实现更多跳脱出香港类型片的突破,也不具备其他讨巧的类型优势,再加上还缺少早年港片所独有的情怀优势,自然呈现在票房上更多的是不如意。
更何况,丁晟作品更突出的是类型和题材,尤其是“稳定”的类型元素反而成了创作束缚,也就难免会出现致命的品质问题。
3
创作错位
共鸣不足。
如果说丁晟的作品常常会因为较为“固定”的类型和题材不怎么讨好,那么,丁晟的作品相较于类型和题材,对创作主体意识的不够重视,可以说是影片受到冲击的最大原因。
实际上,丁晟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多以真实人物、社会事件为原型素材,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并置入一个特定的类型框架之中。虽然在极力地追求真实感,但丁晟在内容创作时出现了错位,相较于人物或者故事的呈现,更多的只是塑造爽感。
拿新上线的《特警队》来说,整部影片的故事却十分单薄、零碎,几个实战演练片段加上一个缉毒案件,之间并没有太多关联性;同样的,对于人物角色的塑造也并不多,似乎并没法总结哪个角色有哪些特点。整篇下来,似乎只让观众记住了一群演员赤膊上阵的肉搏戏。
影片以真实的特警精英队伍“蓝剑突击队”为人物原型,并还原了特警队的实战演练,聚焦于普通大众熟悉的特警群体其实能够触达到更多观众的。但显然,影片这样的内容尚未清晰地表达出主流价值观,自然无法打动更多如今以内容质量为主的观众。
只集中在用类型化手段去满足视听体验,却缺少了让观众产生共鸣的落地内容,这样的创作错位问题基本出现在了大部分的丁晟作品当中。像是《英雄本色2018》,这部影片保留了原作的人物关系和基本情节,丁晟也在尝试去解决原作弱情节重情感的故事问题,但并没有找到与观众的共情点真正相通的实际内容。
比如,丁晟给周凯增加了一条情感线,想要丰满人物。但影片并没有去描写周凯和美林之间的深厚感情,也没有描写两人误解之后美林的悲惨以及周凯的愧疚,直接跳到了周凯把阿仓绑到船上的爆发。再加上,动作戏的较高比重,观众无法体会到人物的情绪变化,也就无法对故事产生共情,这几乎是致命的。
而同样是表现缉毒警与线人,《湄公河行动》则显得略高一筹。影片较为丰满地塑造出了方新武和高刚两个性格不同的人物角色,在故事性和代入感上也更好地展现出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先天优势,再加上警犬哮天的润色,在带给观众“嗨感”的同时,更为真实的故事内容也让观众对缉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再将丁晟与目前备受关注的内地类型片导演进行对比,尤其是文牧野等有着实力代表作的新导演,似乎更能说明问题。这些导演虽然会去学习港片已成规模的工业化创作模式,但他们身上并没有丁晟那样浓厚的香港类型片基因,像是文牧野在《我不是药神》刻意与主创设计哭点、笑点,创作本身是从能否使观众产生共鸣出发的,这是丁晟作品中看不到的一点。
此外,丁晟的电影往往由他自己身兼数职——编剧、导演、剪辑,这使得这些电影的创作前中后三个阶段的主要环节都依赖于丁晟的统领。因此,从《硬汉》到《警察故事2013》,再到《特警队》,丁晟的电影都有着十分统一而鲜明的“丁晟”风格,但似乎更多的是表达自我追求的燃、硬汉、硬核等。
总的来说,丁晟这种并未过多考虑观众实际观影共情内容的创作模式,使得只一味注重类型化手段的丁晟作品出现了不可忽略的内容问题,与观众之间出现了不小的距离,这可以说是丁晟作品出现“滑铁卢”的最直接原因。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