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700余文物古籍展示孔子文化,国博昨起呈现“高山景行”
2019年12月27日,展览“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是国家博物馆第一次系统展示孔子思想形成、发展以及传承的历史。
展览汇集了自新石器时期至当代的珍贵文物、古籍以及艺术品240余件(套),共700余件,力图为观众和研究者讲述孔子文化的思想脉络与深远影响力。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仁”、“爱人”等理念,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展厅现场展厅现场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展览“高山景行”汇集了自新石器时期至当代的珍贵文物、古籍以及艺术品240余件(套),共700余件,力图为观众和研究者讲述孔子文化的思想脉络与深远影响力。同时,国家博物馆今年压轴的“三大文化展”:“证古泽今”、“隻立千古”、“高山景行”终于荟萃一堂。这些精神标识从不同维度解读着中国人的文化密码。
展厅现场展厅现场,《文庙礼器乐舞图谱》展厅现场此次展览是国家博物馆第一次举办以孔子文化为内容的展览。展览以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为基础,同时商借孔子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等单位的文物以及多位艺术家的作品。
澎湃新闻了解到,为充分表现孔子思想的源流及其时代特点、后世影响,展览除了选取大量的文献资料外,还为说明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萌芽和发展选取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玉器,商周的青铜器、汉代竹简等典型文物,展览的展品时间跨度长、种类丰富。此外,展览中还配以多种相关辅助展品,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方式,让文物能够“活”起来、使孔子及其思想得以让观众得到更直观的表现、更明确的解读。包括不同题材的《圣迹图》多媒体展示、孔子文化主题沉浸式体验、孔子文化知识问答、“仁”字演变互动、四子侍坐VR展示、各国版本《论语》书流互动等。
展览现场,儒学传承发展示意图展览现场,《三字经》
展览现场 多幅历代名碑拓片
同时,展览展示了多幅历代名碑拓片,包括《孔宙碑》《史晨碑》《孔羡碑》等。在展厅内,观众还可以看到41位当代艺术家创作的40余件相关美术作品,以此表达他们对孔子文化的不同理解。
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表示,“在世界上,很多人了解中国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是非常关键的人物,他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符号,他的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
第一部分:孔子的生平与思想
此部分分为思想涵育、圣迹流传、思想学说三个单元。简述面对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如何“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系统总结、继承、发展了上古三代的中华文明,并积极入世实践,奠定了孔子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贾湖骨笛第二部分:儒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此部分包括“早期传承”和“历代发展”两个部分,展示了孔子开宗儒学,经两汉时期的独尊,魏晋隋唐时期与释、道的交融,宋明理学的发展,清代的总结,以及近现代的反思。儒家学说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融汇到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熹平石经》残石第三部分:儒家学说的国际传播
此单元分为“时代新声”“美美与共”两个部分。一方面展示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上焕发出新的光彩,另一方面表现了孔子思想所蕴含的哲学、伦理、政治、教育、文化、社会治理等智慧,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和启迪。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论语》道具竹简第四部分:孔子题材艺术作品
此部分选取了40余件国画、油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来表现“孔子的生平与形象”、“孔子的思想与学说”以及“儒家思想的国际化”等内容。
41位当代艺术家 创作了40余件相关美术作品 表达他们对孔子文化的不同理解重点展品解读
东周 蟠螭纹编钟
此组编钟共9 枚,形制、装饰花纹相同,大小依次递减。器甬、舞、篆、鼓部饰蟠螭纹,细密繁复,凹凸有致。9 器均铸铭文,字数不等,自名为“行钟”。春秋时期,编钟的数目比西周时期增加,构成完整的宫、商、角、征、羽五声音阶。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乐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乐”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
东汉 《熹平石经》残石
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孔子开创的儒学从此成为中国古代官方正统和主流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指定教材。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令蔡邕等人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把儒家七部经典(《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石书立于洛阳太学讲堂前。
《熹平石经》是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因其字体俱为隶书,故又称《一体石经》,是东汉时期尊崇儒学、经学发达的见证。
唐 荣启奇问孔子葵花镜
“孔夫子问曰答荣启奇”铭故事镜,又称三乐镜。画面故事源于《列子·天瑞》,荣启奇为春秋时人,孔子问荣启奇为何而乐。荣启奇答曰:以人为贵,我为人,一乐。男尊女卑,我为男,二乐。长寿为三乐。故事中包含着孔子“仁”的人本思想和乐观的人生智慧,但也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明 “潞国世传”黑漆洒朱绿中和琴
孔子几乎一生都把古琴当成良伴,须臾不离,并且将琴瑟作为讲学的必修课,教诲弟子“士无故不撤琴瑟”。孔子归鲁之后,已年近七十,不再亲身出仕行道,长时间沉浸于诗乐之中。“删诗书,定礼乐”,对《诗经》305篇中的配乐一一弹琴歌之,加以完善匡正,“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该琴为仲尼式古琴。其底有“中和”二字及阴刻“潞国世传”方印,有“敬一主人”题五言绝句诗一首:“月印长江水, 风微滴露清, 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琴内底部刻有“大明崇祯辛巳岁孟夏潞国制贰佰叁拾肆号”字样。古琴仲尼式,又称“夫子式”,相传为孔子所创制。孔子曾学琴于师襄,传说后以自己的理想研制琴式,虽然尚未有历史文献表明仲尼式古琴确是孔子设计,但以“仲尼”命名此款琴的确很恰当,因其中正平和、简捷流畅、含蓄大方的造型最能体现儒家思想中庸内敛的风格。
明 《孔子圣迹图》
孔子生于鲁国,立志向学,学而不厌。中年之后,孔子以博学闻名,聚徒讲学,诲人不倦,并曾在鲁国为官。由于治国主张不被重视,孔子带领弟子长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经常被各国当权者咨询,但始终难以施展抱负。晚年的孔子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成为伟大的思想和教育家。后人将孔子一生的行迹编为“圣迹图”,广为流传。
清 《兰竹轴》
此画为郑板桥所绘,寄托了作者心中的“君子”情怀。“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孔子将仁、知、勇当作君子之德。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后世儒家对“君子”做了更多的阐释和要求,君子成为后世追求的理想人格。
清 光绪鎏金铜欹器
欹器在汉代以后逐渐失传,后代多有研究和仿制,但多不存世,这件欹器是清光绪年间造办处制作进呈给光绪帝的。
该器通体铜质镀金,框架下方的面板两侧阳刻铭文,内容记载了孔子观周庙欹器时与守庙者的对话。一面铭文为:“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对曰:‘盖为右座之器’。孔子曰:‘吾闻右座之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而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叹曰:‘乌乎,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另一面刻:“子路对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纳,博而能浅,明而能谙,是谓损而不及。能行此道,惟至德者及之。’《易》曰:‘不损而益之,故损,自损而终,故益(溢)。’”末署“旃蒙协洽壮月制” (即乙未年八月制)七字。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复原的杏坛场景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两百多年前的《红楼梦》,如今,三大文化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国家博物馆在声明中表示,“中国的汉字、中国的哲人、中国的巨著,我们轻轻把它们从历史中唤醒,让它们润物无声,跟每一个来国博的观众相遇并对话。”
展览将展至2020年3月27日。
(本文综合自国家博物馆公众号)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