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重访乌江 | 乌江北源干流六冲河终于与南源干流鸭甸河汇合

2019-12-26 13: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历经几多艰辛与坎坷,乌江北源干流六冲河终于与南源干流鸭甸河汇合,顺着鸭池河的方向汇入乌江。水流相聚之处,自有其应有的不同凡响。三股水交汇于黔西县新仁乡,在此孕育出了闻名遐迩的化屋基苗寨。

化屋风光

在行政区划上,化屋基为化屋村。“撤并建”之前,这里由黔织村、自由村、青山村、岔河村等5个村组成了化屋乡。之后,化屋乡并入新仁乡辖区,改为化屋村。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苗族村寨,以乌江源百里画廊、原生态苗族风情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许多人熟知,境内山奇水秀,风景如画。

苗族同胞载歌载舞

到化屋基有旱路和水路两种途径。以往,村民主要选择走水路。一是旱路难行,全村只有两条“手扒岩”以及三条“马路”(路的宽度和险峻只能容许马通过),稍不留神就有性命之忧;二是水路美如画,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乌江百里画廊塑造了哈冲燕城、灵猫戏鼠、金蟾静卧、大鹏展翅等景点,至今村民还可坐船到织金县大平乡、贵阳市清镇市。

化屋28道弯

老支书杨春光与妻子杨梅在1974年喜结连理时,杨梅便是带着嫁妆从大平乡渡船而来的。2004年,在新仁乡政府的支持下,杨春光动员寨子里150余户村民让出土地,并带领大家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了一条毛路,结束了化屋基不通大路的历史。

“以前我们这里摩托车都骑不进来,生活物资全靠人背马驼,要想背点苞谷到黔西县大关镇集市上卖,3点钟就得出门,走15公里山路才到得了。如今路修通了,大家的眼界慢慢打开了,砖混房渐渐取代了世世代代居住的石头房。”杨春光说。

手扒岩

化屋基的巨变,少不了社会各界的关怀。2009年,民建中央协调资金,将化屋基的毛路硬化成由沥青铺就的旅游大道。从那时起,这个曾经藏在深闺里的“美丽新娘”,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引得媒体记者和游客慕名而来。而今,旅游大道上连通化屋小学至化屋村委会的“28道弯”,与晴隆“24道拐”一样,成了比较热门的旅游景点。

12月11日,当我们乘车赶到化屋基时,已是夜幕低垂。尽管冬夜寒意很浓,但禁不住诱惑,趁着明月当空,我们踏上了宽敞的旅游大道,去感受化屋的美。大道两旁,翠绿的树叶在太阳能路灯的照射下愈发显得葱郁,山风一吹,“唰唰唰”地奏出了一支美妙的乡村和弦。

化屋苗寨

在体验化屋夜景的过程中,我们碰到了从黔西县城到化屋基做生意的餐馆老板夏隆。“化屋基远近闻名,每年来这里的游客很多,一个国庆节就可以把一年的房租给挣回来了。”夏隆骄傲地说,“我们店里来的人可不少,除了国内外游客,就连到乌江取景的中央电视台记者也到我家吃过饭呢!”

踏着月色回到住所,已是子夜时分。我们与旅店老板杨长富沏茶闲谈。听杨长富讲,化屋基的人“会走路的就会跳舞,会说话的就会唱歌。”1982年,村民自发成立了歌舞队,把打鼓伴芦笙舞及多声部苗歌(类似于合唱)表演到了内蒙古、北京等地。1993年,化屋基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歌舞之乡”,成为黔西县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之一。

笋子岩

旅游路修通之后,化屋基的民风民俗更加火爆。2007年,乡政府组织成立了新仁乡化屋歌舞队。歌舞队合唱的多声部苗歌《阳雀声声在呼唤》先后获县、市、省级表彰。2008年,化屋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第二天一早,我们兴冲冲赶到观景台。让人遗憾的是,太阳迟迟没有探出脑袋,偌大的河面被雾笼罩着,一片混沌。见浓雾没有褪去的意思,我们只好无奈地回到山脚。

大鹏展翅

上午10点左右,迷雾渐散,高耸的笋子岩展现出威严霸气的样子。听杨春光讲,有着“天柱奇峰”之称的笋子岩是化屋基的地标之一,因其形似古代箭筒,历史上也被称为箭筒岩,化屋基以前也被称为箭筒屯。据《黔西州志》记载:“箭筒屯在城南三十里,下临大河,顶有泉,冬夏不竭。”

自古桃园美景易引来文人墨客,化屋基也不例外。在化屋基的一处岩壁上,部分墨宝依稀可见,其中的一首“箭筒高耸透云霄,化屋风光独自瞧。两岸崔巍停二水,龙舟荡漾会三交。梦闻鹤泪添一笛,醒听猿啼奏几箫。突兀奇峰天柱挺,桃园深处任游遨。”令我们印象最为深刻。

在笋子岩对面,是迎着“大鹏展翅”形象的岩石。六冲河就是沿着这座形似大鹏鸟的白岩缓缓流向与鸭甸河交界的地方。已到化屋基工作一年多的驻村第一书记刘兴江告诉我们,要想一睹“大鹏展翅”的真容,还得到观景台上才行。

渔民在划船

听了刘兴江的话,我们又返回观景台。虽然时值正午,但迷雾尚未散尽。凝视着奔腾不息的河水消失在天边迷雾盘桓之处,脑际间忽然涌现出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句子。或许,这种如梦如幻的意境,最能够撩拨起文人们的邈邈遐思吧。

采访结束,作别了化屋基,作别了由赫章县辅处乡兴旺村两口怀揣梦想的井水发源而来的六冲河,作别了生活在这里能歌善舞的苗族同胞,我们带着莫名的不舍和依恋,踏上了返程的归途。

至此,我们历时5个月,走遍全市33个乡镇(街道),以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为主旨的六冲河纪行采访,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推荐

阅读

来源:毕节日报全媒体中心

文/高大涛 图/视频 张华顺 实习生/杨倩

部分图片、视频素材由黔西县委宣传部提供

原标题:《重访乌江 | 乌江北源干流六冲河终于与南源干流鸭甸河汇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