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GZDOC人物 | 刘洁:“观众从来都是明眼人”

2019-12-31 18: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这世界像是存在着无数条隐形的绳索,让这么多人以未曾想过的联结勾连了起来。

11年前,刘洁以独立制作人的身份参加了2008年的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2011年更名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11年后,她以金红棉复评评委的身份与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相遇。

或许,我们该相信某一刻的相遇是一种铺垫,它为未来的相见埋下一颗种子,然后在那个时刻迸发出那股魔法般的力量。

十年一日,静水流深。作为纪录片研究者,刘洁的脚步从未停歇。自1990年代末以来,她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专业访谈、学术随笔约 60 篇,出版了专业著作数部。在影视的名利场中,纪录片是一份寂寞的事业,而从事纪录片研究更是需要一定的智性选择与专注力。

 

刘洁,中国传媒大学教授,2019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行业及专业观察员组召集人(项目负责人)。研究方向为纪录片史论与创作、中外电影史论、影像内容生产与管理、电视新闻业务。担任中宣部对外推广局、五洲传播中心以及多家电视台、影视制作机构、各类电影节的艺术总监、创作策划、评审专家、节目嘉宾。主要学术著作有《出画的情境——中国新派纪录片导演访谈录》《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的表意》《纪录片生产的项目管理门径》等。

从2001年到2009年,刘洁用长达8年的时间,以田野调查的方式独立完成了“中国新派纪录片导演及创作访谈”。正是这本被业界定义为“构成了当代中国纪录片心灵史的一个重要章节”的著作,让当时新形态的纪录片有了与传统纪录片有别的新界定——中国新派纪录片。

 

刘洁著作
《出画的情境——中国新派纪录片导演访谈录》

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的纪录片学者和制片人张同道先生对此曾这样评价刘洁:“从收录在本书的文章看,无论学术深度还是美学锐度,刘洁博士的访谈都值得尊重,因为她本人就是一位学养深厚的纪录片人。”

文学与纪录片的联结:观察世界思考人生

“我选择纪录片,是因为纪录片能借助影像来观察社会,思考人生,抒发心绪。它的人文情怀、思想深度以及对社会的观照,其实跟文学是相通的。”这正是刘洁在1990年代开始做纪录片创作与研究的初衷。那时,她正在攻读武汉大学文学院的硕士,同时还担任着湖北电视台的编导工作。文学与纪实影像都能够拓宽视野,深入人心,好似一杆扎进社会的探铲,同时还能实现自我表达——这是最打动人心的部分。或许,刘洁在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攻读纪录片创作方向博士时正是葆有着这样的探索热情吧。

纪录片对社会的深度洞察、对理性的思考、对心绪的探触,是超乎现实并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能让我们透过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认识繁复多样的现实世界,获悉创作者的理性认知,感受到生命的心灵情绪。

让刘洁对纪录片的探索和喜爱更进一步的关键人物是同在湖北电视台的导演张以庆,当时张以庆正在创作纪录片《起程·将远行》。好作品的影响力竟然如此之大!刘洁感叹道:“纪录片原来这么棒,跟文学这么靠近!”

 

纪录片导演张以庆

无独有偶,纪录片导演张以庆也是个文学爱好者,“其实我本人不怎么经常看纪录片,但文学真的影响了我很多。我特别好玩儿,当你让我讲纪录片的时候,我想讲戏曲,我想讲舞蹈,我想讲文学。”张以庆说道。

纪录片与文学相辅相成,它需要极广泛地涉猎和积淀。纪实影视具有普世化的功能,它能够与文学融洽地结合,纪录片导演陈传兴说过:“文学总能给电影注入大量新鲜的内容”。在速食化的年代,纪实+文学能够唤起人们对美好世界表达的那份情怀。这份情怀,恰与刘洁的表达是契合的。“通过纪录影像,我们能更为生动真切地看见别样的世间,感受到人与人在生活中的一些情绪、心理,同时还能获得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刘洁说道。

纪录片创作需要多手法深层次表达

如今,纪录片已经是刘洁工作和生活里的一部分了。十一年前,从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中她得到了启示:纪录片需要打开封闭的思维,抬头看平台和市场的需求;十一年后,在整个社会趋势往前推进一个过程中,融媒体浪潮下的纪录片行业涌现出了更多的形态,纪实影像的创作就需要进行多样的艺术表达,再现生活,呈现创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在影片的表现力上,纪录片的创作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而是生活的再现。“纪录片应该是多样化的,纪录片的真实也应该依靠多种表现手法来营造。”多样的创作手法并不会改变纪录片的真实本质。相反,它们能够共同构建深度的真实,表达共同的目的——传达生活和生命的信息,或从整体上、本质上呈现出生活的本质真实和创作者内心的真实。

 

刘洁探班纪录片《幼儿园》,图右二为刘洁,右三为张以庆

一个好故事不仅仅是艺术创作上的表达,还要看影像呈现出来的价值观。“纪录片是对现实的阐释,对思想的挖掘,对心绪的纪录,即关注内心的映照,展示创作者的独特心悟。”影片呈现出来的价值观是导演观察世界的视角,是他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好的影片需要导演清晰而成熟地表达他对问题的看法,深入挖掘问题,深刻展现题材。

作为今年金红棉复评评委,对待纪录片,她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偏执,要保持一种生态的宽容和眼力的独到。 她认为尽管当前国内的纪录片市场还不成熟,但影视纪录片却受到了来自各方特别多的关注,这就是一种良好现象。新形态的纪录片,它的普适性很强,同时画面好看,手法新颖,能够满足最大公约数的观众。但是纪录片更多的是处在非舒适区的,它需要让我们思考,让我们磨砺心志,让我们反思。

创作纪录片是需要诚意的,“只要创作者不自欺,观众从来都是明眼人。”这是刘洁在《纪录片:在影像纪实的断点处转弯》的一句话。纪录片需要人感受生活,在漫长的生活中观察和萃取鲜活的例子。只有经过漫长岁月的打磨和积淀,纪实作品所传达的真实才会更掷地有声。

我们期待与每个真意相逢,听见某个时代的声音,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编辑:梓嫣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