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体:政府官网怎能频频泄露公民隐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连日来,有媒体对各级各地的政府官网来了个“体检式”的监督,发现不少地方政府官网将公民个人隐私信息暴露无疑,有的将公民的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公开出来,甚至还有的官网将银行账号、联系电话也公开出来。细心的记者也发现,这其中不乏不止一次泄露公民隐私的政府官网。
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8年政务公开要点》中,明确提出,政府信息公开前要依法依规严格审查,特别要做好对公开内容表述、公开时机、公开方式的研判,避免发生信息发布失信、影响社会稳定等问题。《要点》强调,要依法保护好个人隐私,除惩戒公示、强制性信息披露外,对于其他涉及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公开时要去标识化处理,选择恰当的方式和范围。从现实来看,有的政府官网不但没有履行好保护公民隐私的职责,而是变本加厉地泄露公民隐私,政府官网频频泄露公民隐私,原因何在?
面对媒体记者的询问,有的干部谈到,或因考虑不周全,或因审核把关不严格,或因公开透明的办事原则所致;有的干部谈到,上级有这方面的公开要求,他们都是按规矩、按要求、按流程办事;还有的干部,对保护公民隐私的相关要求表示“不知道”或“不清楚”。不管什么原因,公民隐私被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而且还是在政府官网上,“把关不严”也好,“按原则办事”也罢,都是对公民隐私权的公然侵害。在全面构建法治政府的大背景下,这样的低级错误不该犯。
公开、公正、透明是政府和干部办事的基本原则,也是党和国家政策惠及群众的基本要求,主动向社会公开,表示主动接受监督,防止个别领导干部假公济私、乱用职权,对领导干部而言是非常有效的“防腐剂”。但是公开、公正、透明也不是毫无底线、毫无原则,必须建立在保护公民个人隐私的基础之上,否则,好事就会变成坏事,坚持法治思维的政府官网也会突破法制底线。“上级要求”和“工作流程”都不是理由,公开透明没有错,这既是工作的需要,也是监督的必然,但是在涉及到公民个人关键性的隐私信息时,该去标识化的就应该去标识化处理,这样才能把好事办好。
站在换位思考的角度想想,如果把干部的这些个人信息公布在网络上,第一,干部愿不愿意?第二,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想来,任何干部都不愿意将银行账号、个人住址、家庭关系、电话号码等个人隐私暴露出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又何必强加在老百姓身上呢?
政府官网频频泄露公民个人隐私是个不容忽视的预警,某些领导干部缺乏法治思维,某些地区和部门为民办事脱离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还有一些干部作风不严不实。这些问题都在呼吁着各级各部门亟需对政府官网来一次彻底的“体检”,既要查查还有哪些信息夹带着公民隐私,也要从管理上建立管根本、管长远的体制机制,对于类似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用惩戒产生的震慑作用形成保护公民隐私的共识。
(原标题为《 政府官网怎能频频泄露公民隐私》)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