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MW卓越城市|在城市边界上寻找发展极:海外专场综述
在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相关问题不仅是专家学者的研究领域,也是海内外各界关注焦点。德国相关机构也在其中扮演积极角色。作为德国最有影响力的企业之一,宝马集团以交通出行为圆心,在能源转型、新技术推广、公共讨论等方面,一直在推动有关城镇化的中德经验交流。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澎湃研究所、宝马中国联合主办的“BMW卓越城市讲堂”(BMW Next City Talk)正由此而生。
12月6日,BMW卓越城市讲堂2019年的海外场,继续以“城市边界”为题,并集中论述“发展极”的概念,关注未来城市的交通、能源等议题。活动在德国慕尼黑宝马集团总部进行,得到中德营造文化学会支持,德国城市与建筑设计事务所及在校留学生也积极参与。
12月6日,慕尼黑宝马总部,天气晴好。活动由中德营造文化学会会长、波恩大学地理系博士孔洞一主持。主持人首先阐明“城市边界”的主旨: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边界存在不确定性,可以探讨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此次讨论并非严格意义的学术活动,而是相关领域的经验分享交流。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欧亚事务部主任沈昕、宝马集团亚洲区政府及涉外事务总监吴燕彦、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政府及涉外事务副总裁姚晓蓉等主办方领导出席并参与了讨论。
沈昕在致辞中重申了此次会议的意义和背景,并用自己小时候在北京生活的场景与今天北京翻天覆地的变化做对比,说明“城市边界”的现实意义。他还阐明了会议初衷,是增加中德相关领域的交流,促进未来城市的对话与发展。三方为促进中外交流和城市发展联合发起这项活动。旨在通过企业、媒体引领行业,在海外拓展影响,搭建交流平台,增加互相认识,激发创新思维。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欧亚事务部主任沈昕致辞。能源转型
接下来,会议进入主旨发言环节。
德国能源署(Deutsche energy Agentur)的项目主管Norman Wendt的主题是“城市能源转型(Urban Engergy Trasition)”。他从当下的能源需求和能源转型出发,指出其中几个核心问题:1.城市能源转型要采取的不同系统有哪些?2.有哪些可用的协调机制?3.长期研究计划如何可操作实施?
从欧洲能源市场、基础设施更新、可持续能源系统、节约利用等方面,他分析并指出,城市能源转型是跨领域的工作,不仅需要高排放的能源、交通运输等行业进行改革,还需要基础设施的改进和公共参与。
Norman Wendt由此提出“跨部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指导框架”。其要点有:1.识别城市重要发展问题,并解读其内在复杂关联; 2.对能源相关的服务行业和商业模式的审查监测;3. 个体性需求和整体需求的整合;4. 识别案例对象特征并创建弹性的解决方案;5. 确定必要的监管框架。
德国能源署项目主管Norman Wendt发言。“2030城市交通发展愿景”,便基于以上未来能源转型的战略框架而提出,包括针对“城市系统”各环节参与者——企业和公司(市政与运输类)、地方政府(能源和交通部门),以及高级别决策机构(州,联邦和欧盟议会)——进行目的和发展预期的整合。其具体方法包括:提升公共交通的效率,推出新能源和共享出行的方式,扩大基础设施的更新,通过网络化、信息化实现在不同领域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调度,减少高峰期车流,减少排放量,集约化出行,增加使用者定制化需求服务等等。
中国的区域一体化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林兰分享的是“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China Regional Intergr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林兰在演讲中。她指出,中国当前平均城镇化率为59.58%,处于世界平均水平,并在向发达国家的80%的水平高速迈进。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城镇化又呈现不均衡、单极化、多状态的特点。
其中,不均衡主要体现在:2000-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主要从中西部转移到东部城市;2010-2018年,中国城市人口继续流向东部和中西部热点地区,但东部城市人口增幅下降,中西部地区城市人口具有明显的回流特征。根本上讲,仍处于经济发展阶段。
“单极化”则主要体现在:中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一起发展。 当前,在县乡经济发展缓慢、农村空洞化加剧的情况下,城市化水平提高存在障碍。中国20多个城市群里,核心城市占据经济文化发展的主导地位。
对应世界上三种城市化发展水平——高城市化率-高收入,低城市化率-低收入,高城市化率-低收入,目前中国处于快速城市化的下半场,各种西方国家的城市发展阶段都在中国并存。这即为“多状态”特征。
林兰进一步指出,据联合国预测,中国的城市化率将在2019年达到60%,2030年达到70%,2050年达到80%。从2018年到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打破流动梯度格局,向区域多中心方向发展。
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作为小城镇发展的代表性区域,是中国探索和实践区域一体化的最理想区域。从城市化水平看,长江三角洲的城镇化率已达到7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超过80%。这样的高城镇化率,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和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是中国三大城市群中区域整合条件最好的地区。其中,上海和杭州、苏州,以及珠三角的广州和深圳,已形成“多核”的城市群发展模式。以交通运输体系论,在长三角地区,有从上海直达周边县市的列车,三小时经济圈内辐射效应明显。
最后,林兰分析了中小城镇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的作用。早期,长三角大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高度相似。目前,大城市之产业结构已拉开差距,在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相似的条件下,许多中小城镇形成了同质化竞争。在中国的分级城市管理体系下,长三角大多数小城镇所处形势严峻,面临空间规划体系(土地、税收、就业)边缘化的局面。
林兰总结,“梯度化”和“多中心化”是未来城镇发展的方向,并指出地方性特色资源、要素流动是使之实现的重要基础。
可持续与宜居
来自德国SBA建筑与城市设计事务所的Cathrin Krummrey,分享的题目是“可持续战略与宜居城市的智慧工具(Sustainable Strategie & Smart Tools for Livable Cites)”。
SBA建筑与城市设计事务所Cathrin Krummrey在演讲中。首先,她以建筑师的视角,提出几个开放性问题:我们对未来城市有什么要求?我们要如何生活?我们将如何协调未来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发展?有哪些策略和设计方法可供使用?
然后,她引出自己所在事务所的关键理念:低碳(Low Carbon),智慧城市(Smart City),可持续社区(sustainable neighborhoods)。接下来,她分别阐述了以上策略在实际城市设计中的运用。
在低碳城市领域,德国DGNB(德国可持续建筑联盟)的第二代绿色节能建筑标准、美国的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等,都对“低碳”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她以SBA设计事务所的具体案例,介绍了低碳城市的具体设计过程和效果。
接下来,她分享了基于智慧城市和未来可持续社区理念的城市设计案例。她指出,商务空间的设计必须由以前的传统空间往新的多元化空间转变。这需要专注于目标群体、品牌历史、文化和技术的附加价值,并提供更精细和多元的服务,以整合和连接不同空间的功能,创造可持续的、互动性的交流和生活空间。这其中,空间品质、多元化服务和信息交互,是核心内容。
她还结合德国著名的“中心地”理论,提出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镇是发展这一模式的潜力地区。她将这一模式视为“智慧城市”概念在未来可持续社区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并引出 “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以及“生长型社区网络结构模型”的概念。
在这一概念下,未来城市和社区,将以智能互联为基础,以 “去中心化”为发展方向,并以新型的办公和生活方式引导空间设计转变。
具体体现为:园区式、社群式、花园式的办公空间,引入垂直绿化、庭院空间、屋顶绿化等设计手段,逐渐取代传统的高层办公楼。生活与工作联合办公空间和众创空间,也会以高效利用再生能源、多元需求的社群为核心,得到广泛发展与普及。移动工作站和公司总部之间,可以有更灵活多样的连接,比如,分散式办公、共享流动空间、参与性空间等设计形式,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交流、交互和信任协作的空间气氛。
特别的新城:雄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副所长杜恒分享的题目是:“城市有界,出行无界——雄安新区规划中的交通体系构建”。
他首先介绍了雄安新区的基本概况,阐明雄安新区作为国家战略的发展规划愿景。杜恒强调,雄安新区的交通规划是站在人的视角,从交通服务的角度,构建雄安新区出行服务目标。其理念是,从以往规划的被动设计,往设施主导模式和出行服务模式转变。
具体是,通过整体出行服务体系的分析,在规划导则的制定、建设、运营到相互反馈等过程手段中,实现预期规划目标。在这一规划理念下,未来的交通规划将会有很多创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副所长杜恒在演讲中。在安全方面,事故率和伤害率将大幅下降,而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交通事故的提前预警能力等,则将大幅提升。在能源方面,能源消耗降低,尾气与噪音污染减少,碳排放降低,成本造价更低,都是交通规划追求的。在舒适性方面,更好的途中感受、多样化的出行方式选择,出行时间的可靠性、自由度,以及出行的公平性等,都是规划所考虑的。而在效率方面,速度快、耗时少,高可达性、直达性,在各种方式间便捷换乘,也都是未来的愿景。在交通工具方面,将实现从“人工驾驶,低速,私人/公共”的传统交通方式,往“智能化、高速化、共享化的智能载具”方向转变。
杜恒提出,未来交通将实现从物理空间的道路系统,向智能基础设施的转变。即,人从被动接受服务,变为主动表达需求。出行场景设计成为设施规划的基础,交通将提供专业化服务、路线选择和出行方式组合等。面向需求的出行服务,整合车、路、人各要素,在未来出行体系中处于中心位置。按场景服务,将成为出行的主导模式。比如,满足对外交通服务,需要考虑人们在北京雄安两地商务往返,过双城生活;同时,雄安还要发挥区域带动作用,与周边密切交流。而对内的交通服务,则要让人能“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生活”。同时,实现近郊区与市内公共交通特色服务,最终助力雄安新区的国家战略规划。
宝马的因策尔倡议
宝马集团的Ruedinger Pape先生分享的题目是宝马城市项目—因策尔倡议 (BMW City Project-Inzell Initiative)。Pape首先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数字化和城市化改变了世界,如何面对这些变化? 他指出,宝马集团的因策尔倡议,正是对此类问题的回应。
宝马集团的因策尔倡议主管Ruedinger Pape在演讲中。因策尔(Inzell)倡议,是从2004年开始、由宝马集团与慕尼黑市政府发起的针对慕尼黑地区未来交通与能源创新策略的倡议,由一个多方协作和参与的讨论平台来具体实施。政府、工商界、科学家对此积极响应和参与。平台通过社会调研、公共讨论、专家评估、政策建议等,对城市交通提出具体的建设性意见。其座右铭是“合作而不对抗”,致力于实现技术创新和社会协调的概念,以增加城市交通的弹性和包容性。
因策尔倡议不具有政治意识形态倾向,关注具体的城市发展与交通规划,提出基于现实的具体措施和试点性项目决策。通过试运营,项目可以向决策者提供合理性建议,并为前瞻性出行系统的创建提供积极的政策导引。
这些年来,包括政府、行业、学界以及交通有关的游说团体在内,有40多个组织参与了相关讨论和项目。2016年开始,通过以慕尼黑市市长迪特·雷特(Dieter Reiter)先生和宝马董事会成员彼得·施瓦岑鲍尔(Peter Schwarzenbauer)先生为首的因策尔指导委员会,该合作伙伴关系的战略方向和主要行动方向被确定下来。很多城市项目得到资助进而开展研究。
例如,因策尔倡议项目,提出“2030未来城市模型”计划,即针对慕尼黑城市和地区的生活质量和出行方式提出的积极的发展策略,通过整合社会各部门,定制出一个系统化流程,共同发起和促成由城市发展和交通方式变革而来的生活方式变革。
项目也有国际示范性和交流性的特点。比如City2share,是受到德国环境部资助、从2016到2020年总预算580万欧元的研究项目。参与此项目的因策尔合作伙伴,包括宝马集团、慕尼黑市政府、安联保险公司、MVG集团、 UPS物流、Drive Now、西门子、慕尼黑国防大学以及德累斯顿大学等。
项目针对公共空间的行动与生活品质、人口增长与城镇化等方面,进行各项讨论与研究,并提出了电动汽车推广、汽车和单车共享、智慧城市与智能技术、城市物流新概念、公共空间改造、公众参与组织等多方面的具体策略。
例如,在慕尼黑地区的四个交通枢纽点,建立24个停车场,通过智能连接建立拼车和泊车预约,并为电动汽车提供停车位和充电桩。以及利用雷达技术进行智能泊车,并与DriveNow车队建立汽车共享服务等。同时,因策尔计划的理念,也在市民和社会各界广泛传播。
城乡互动:从生产到移民
澎湃新闻的冯婧分享的是“城乡互动:从生产到移民”。首先,冯婧讲述了澎湃新闻近年致力于研究观察中国城镇化和乡村实践的具体工作。
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编辑、“第六声学者计划”领队冯婧。从2018年开始,澎湃新闻的英文项目“第六声”发起了“第六声学者计划”,即招募海内外不同专业背景(人类学、社会学等)的青年学者,到中国进行田野调查,资助青年学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
在第一届第六声学者计划中,作为“农村电商”的调研领队,冯婧协助两名青年学者,走访了浙江义乌、安徽巢湖、山东菏泽、江苏沭阳和浙江杭州,调研了6个电商村,进行了四十多场访谈,深入了解中国不同阶段的农村电商发展情况。这些调研也让大家亲眼看到,中国的乡村如何生产出廉价的商品,并通过电商平台运送到中国的城市,甚至世界各地。
比如,在山东菏泽,他们采访了一位农民,2005年他跟随叔叔去巴西打工,2011年他回到家乡做电商。每年的上半年,他们制作儿童演出服,主要在六一儿童节出售;到了下半年,他们为巴西市场制作圣诞节和狂欢节所需的服饰。
冯婧继续介绍了将在2020年举行的第二届第六声学者计划的一个备选调研点——云南大理。相比于农村电商将商品从乡村运往城市,大理地区的城乡互动则体现在,有很多来自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新移民”。
这些新移民抱着不同的目的来到大理,有的是厌倦城市生活,想寻找“世外桃源”;有的为了大理的创新教育而来;也有的人来这里是为了另类的生活方式。然而,由于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新移民”,近年来大理的房价增长位居中国城市前列,生活成本不断升高。这些新移民给大理带来了哪些影响?在2020年的第六声学者计划中,将有青年学者对此做出解答。
最后,冯婧指出,城乡之间的互动可能比人们所能想象的更加丰富,绝不是单一的从乡村到城市的流动,每种流动都是多向的。比如,农村电商一方面把廉价商品运到城市,另一方面,也拓展开了农村这个广大的电商市场。而在电商平台的眼里,那些开网店的农民更重要的身份也许是庞大的消费群体。
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城乡的互动让城乡的边界变得模糊,然而,一切都取决于人们的行为和选择,而这些行为和选择可能基于人们的需求、信仰和社区等。作为媒体项目,“第六声学者计划”希望提供一个开放的调研平台,让更多青年学者去探究当代中国的不同侧面。
公共讨论与总结
一位德国听众对雄安新区的交通规划非常感兴趣。她对规划的概念和方法非常赞许,并提问中国地权的现实问题如何解决。杜恒的回答是:雄安新区的规划与发展,是在国家控制与规划的基础上,对个人的财产和选择充分尊重,涉及个人利益分配的问题,也都会在整体规划目标下,兼顾个人的利益诉求。
公共讨论环节的嘉宾和听众。然后,又有听众向三位德国演讲者提问:如何看待智慧城市、能源转型、电动汽车等一系列前瞻性概念在具体现实中的可实施性。
三位演讲者从不同角度回应。Krummrey表示,尽管有些策略是概念性和非常前瞻性的,但可以在某些领域具体实践,比如她所举的SBA上海虹桥低碳城市设计。尽管这样的项目占事务所设计项目的比例很小,但却是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的探索。
来自德国能源署的Wendt,从欧洲和德国的实践出发称,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有一系列概念和措施,虽然当前实施很少,有的只停留在概念和倡议上,但对未来发展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宝马集团的Pape则从企业的社会责任说明,宝马的倡议是致力于未来的城市发展,更好地把前瞻性理念推广给社会公众。尽管在技术和措施上有种种障碍,但总体来讲,是希望通过企业介入社会公共事务,如城市规划领域,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倡导未来可持续的新生活方式。
而后,多位观众举手提问。气氛热烈而开放。
最后,主持人针对活动简要总结。正如嘉宾所说,这是为了未来的城市发展,和人们更好地生活,提出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前瞻性概念和倡议。尽管有些只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效果。我们相信,这一讨论加深了中德双方相关领域的认知和交流,也必将促进各方未来加深城市具体议题的合作。
主办方与演讲者和嘉宾的合影。-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