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时髦街头,一块招牌背后的真功夫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一日,记者路过美琪大戏院,看到两扇别致的门,上面有装饰着艺术风格数字、老上海的美术字和英文设计字体组成的店铺信息,金灿灿的,甚是夺目。一旁路人也停下脚步,拍起照片,一边喃喃自语,“这店招谁弄的啊?太漂亮了!”站得越久,耳边听到的惊奇赞叹也越多。
美琪大戏院上海Manner咖啡厅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由赵多提供
后来,记者见到了一身工装打扮、戴着眼镜的赵多,他是所有疑问的答案。
绘制招牌的赵多
从涂鸦到招牌绘写师
赵多和文字、图像的结缘要追溯到他在湛江度过的童年。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个乐手,家里放满了各种器材和唱片,尤其是一张张摇滚乐唱片的封面,上面活泼的手写体、印刷体、黑体等各式字体,成为他儿时印象里最具冲击力的画面。赵多的妈妈是一名专业排字员,他至今仍记得当年坐在妈妈怀抱里,看着她拿起一个个字模排版的场景,因此他很小就有读反写字的能力。“在认字的时候,我爷爷经常喊我读报,我都是反着读的”,他自己忍不住哈哈大笑。
当时的赵多不可能知道,这些经历为他成年后的事业打下了基石。
像所有叛逆的男孩一样,青春期时他迷恋上了街头文化,尤其是涂鸦。他痴迷地研究、画出张扬个性的图案,设计最花哨的字,拿着颜料罐跑到墙上喷绘,当然也少不了被民警罚款和训话。回首这段少年往事,他的总结是惩罚归惩罚,但文字的构造、线条效果、明暗对比等基础技法,倒是被训练得有模有样。
练习一刻不能停
考上澳门理工大学综合设计系本科后,他接受了系统的艺术训练,关于各式字体的结构和历史、版面设计、图像构成、摄影技法等。但那时的他还没决心要专攻字体设计,而是花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刺青、工装、机车这一类复古文化上。
也正是在那段时期,他接触到了“招牌绘写”(sign painting),一项结合创意、手工绘制文字、图案设计的专业技能,慢慢开始模仿和练习手写招牌。他的“处女作”是帮好友在澳门开设的服装店画的店招,在寻找参考资料和工具材料的过程中,他发现日本在手绘招牌上有着丰富的资源,字体、招牌所涉及的各细分门类都有很多行家,于是,他决心到日本求学,那一年,他26岁。
好招牌,不简单
到了东京,他一边在语言学校学日语,一边打工。和多数选择去便利店当小时工的同学不一样的是,赵多拿着自己设计的刺青图案去拜访一家家刺青店。这门模糊的亚文化行当,在他眼里,是对线条、构图等技能的巨大考验。“它不是一般的画画,在纸上画完可以擦掉,它是‘不可逆’的创作,你只能‘零失误’”,他严肃地说。
打工经历带来的收获不仅是手工技艺的精进,他在刺青店也结识了不少日本本土招牌绘写师,了解到该行业在日本的发展历史。由于日本对美国复古文化的痴迷和对手工艺人的敬重,招牌绘写师有很多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们能画商铺、酒店、公司甚至画私人居所,相应地也带动了手艺用具、材料的研发和供应。
这着实让他大开眼界,慢慢地,他配齐了工具,开始摸索起来。赵多在家里练习英文书法,了解不同的字型结构、书写规则以及图文布局,还买来生锈的铁、木头和大玻璃,在不同的材质上实操演练。他时常跑去涩谷、原宿等潮流店铺,看人家的招牌,掌握最新潮的设计理念,慢慢地积累了一些作品后,大胆地开启了拜访之旅。
赵多和石井孝洋 合影
在遇到有业界“活着的传奇”之称的石井孝洋时,他既惊喜又紧张。石井孝洋亲切随和,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他如获至宝,之后每隔几周就会带着作品前去讨教。因为刻苦和好学,他得到了很多与前辈合作的机会。
渐渐的,他积累了不少经验,像是与客户交流创意,现场勘测尺寸,制定图稿方案,把握店铺业务、客群的审美、雇主个人喜好、材料预算等各方的平衡,灵活应对户外施工所遇到的嘈杂干扰,恶劣天气条件……简言之,要完成一块好的招牌,核心在于建立店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这并非简单的技艺呈现,而是寻找准确地表达自己并吸引别人的方式。
工作用具 朱喆 摄
那段岁月里,对赵多而言受益匪浅。他明确了志向,同时也得出了感悟。他说:“当我看到石井先生在他改装车店铺的角落里专注创作时,我发现如今‘职人’、‘匠人’这类词其实被过度阐释和宣扬了。不是不敬重他们,而是说,无法完全精准地体现他们的超绝手艺”。他觉得,应当反思一下作品质量和其创作方式之间的关系和问题。
赵多直言,在电脑没有诞生,软件技术没有开发之前,所有的创想都由手工来实现,这决定了这门技艺的原始性,而并非被当代营销包装成的“高级”。一件由现代科技创造出来的高质量产品一样是优品。其次,“手工”二字无法成为劣质的挡箭牌。“当一些卖家以所谓的‘手工感’来解释自己产品褪色、多余的线头、不规整的线脚等情况时,是在抹黑‘手工’”,他斩钉截铁地说,“如果每次都以此来欺骗自己,那他永远不会进步”。记者问,“那手工的价值究竟在何处?”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厉害的手艺,不会因为任何别的技术进步而被淘汰,它能一直在擂台上,并且不停地往前进步”。
到上海,“弹眼落睛”
他自己就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完成每一次手工创作的。他与好友Koji Anzai在东京成立了Good Fellows Signs 事务所,2019年2月,他们开始在上海有了分部,赵多住在淮海路,而本地做招牌的一般都叫某某图文,工作室因此得名“淮海图文”。
在“淮海图文”工作室
思南书局一人读书处天顶上的“Bookman’s Holiday”,是赵多在上海的第一件作品,严格意义上不算是店招,只是写了行字,但当记者前去走访时,看到作品边上已经有类似指纹的污痕,大概是某些读者忍不住伸出了好奇的手而留下的印记。
思南书局一人读书处(左)“bookman’s holiday”(右)朱喆 摄
他和上海的创新字体机构“3type”(三言)合作,举办了多场讲座和工作坊,介绍常用的设计字体,指导成员练习,有了一群小粉丝,同时还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得到了很多合作机会。
2019年5月,赵多与3type 、印物所举办第二次Sign Painting 招牌绘写工作坊
像I MUSE Barber Shop,一家藏在花园里的神秘理发店,多次被收入上海“超酷理发店”榜单。赵多根据店铺内男女理发分区的设计创作出玻璃店招,店名的左右对角线两端是一男一女的侧影头像,形象鲜明生动。
I MUSE barber shop 玻璃店招
还有知名网红餐厅“小龙凤餐室”的番禺路分店,及其边上小酒馆Happy Alley的橱窗和室内指示牌,店主崔老板告诉记者,几乎所有客人看到后都表示震惊,说想不到这些都是手绘作品,他自己也因为结识了赵多而了解到复古字体文化。
“小龙凤餐室” 番禺路分店和一旁Happy Alley招牌
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赵多正在绘制一块“营业中”的招牌,不妨通过小视频来看看创作现场实况。
尝试设计上海美术字
“上海太迷人了!”赵多感叹,“十里洋场的派头,市井的人情味,凝结成了中西融合且和谐共生的上海特色,给了我很多灵感来源。”
令路人们赞叹的美琪大戏院的Manner咖啡厅的设计,诠释了他对上海的洞察。
为咖啡厅招牌打草稿 Yao YAO 摄
他第一次看到美琪是在一个晚上,演出散场,人们三三俩俩的从Art Deco装饰的大堂走出来,那一秒赵多觉得和纽约百老汇很像,他就想到把上世纪30年代起被广泛使用在剧院招牌上的Broadway字体、Art Deco 字体和上海本土的美术字组合起来,用黑色衬底配合哑光金箔,展现老派上海的精致格调。因为他的用心,作品从而与建筑、城市历史共融和谐,又能从视线中一眼认出它,用上海话讲,叫“弹眼落睛”。
咖啡店角落还有英文手写体的美琪大戏院 Yao YAO 摄
赵多在上海店招部分作品 组图
采访最后,赵多不忘分享自己在上海画招牌时的另一番独特的经验,城管人员有时会看着他画画,大多都很友善,这些特色的店招都是经过正规的店招登记备案的,所以他可以安心创作。“我已经不是那个涂鸦少年了,大家都喊我老赵了”,他笑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