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极行·队员日志|“雪龙”号帮厨记
在“雪龙”号上,无论来自哪个单位,什么职业,何种职务,在这里都多了一个身份“南极考察队员”。考察队是一个大家庭,因此,除了做好自己的科考任务之外,还要承担一些额外的工作,比如卸货、直升机加油、帮厨等等。
队员们刚上船,考察队就根据队员的实际情况,排好了帮厨表,每天两人一组,到餐厅和厨房帮助厨师干活。毕竟在茫茫的大海上,满足近百人的用餐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帮厨的队员主要有两块工作:做饭前帮助厨师们做一些洗菜、择菜、削皮等简单的工作;每餐结束后,帮助服务员在餐厅擦桌子、拖地。
12月16日,轮到我和室友何锴帮厨。吃完早餐后,我们就一直坐在餐厅里等到结束供餐,擦桌子,拖地,开始干了起来。这种活儿对我们来说是小意思,十几分钟我们就干完了。接下来,我们前往了神秘的“雪龙”号厨房。
“雪龙”号厨房位于一楼餐厅后面,门上贴着白纸黑字“厨房重地,闲人免进”。但帮厨却让每个队员有了进入厨房并与厨师合作的机会。
队员在“雪龙”号厨房帮厨 澎湃新闻南极科考特派记者 何锴 拍摄
已经有4位厨师在那里忙活了,厨师长王明会还挺惊讶,冲着我们说:“怎么两位大记者也来帮厨了?”
很快,我们得到了第一项任务,削皮。我负责给萝卜削皮,何锴负责给山药削皮。平时在家里,这种活儿我倒没少干,只是这次可是全船80多人的备菜,在家里做一顿菜削一根萝卜足够,在船上,直接是一筐。
这些菜可不是随便配的。王大厨说,船上午餐和晚餐通常两荤两素搭配,其中荤菜最好有鱼有肉,素菜呢是“绿白搭配”,也就是说既有绿叶菜、白菜,也有土豆之类的根茎菜。只是,我们已经出海快两个月,绿叶菜已经没了,白菜也仅剩些边角料,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我这边削完皮,另一名厨师王飞那边也把包菜切好丝了,好家伙,又是一大筐。我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将这些菜洗两遍。
此时,我看到地上有一筐鮰鱼已经解冻,我比较好奇我们船上每顿的菜量有多少。王明会说,这些半米长的鮰鱼,做一顿需要6条,白菜的话,炒一顿也需要五六颗。
“王大厨,最费工夫的菜是什么菜?”
“鱼类比较费工夫,因为要去鳞和内脏等等,弄完两餐的量得需要近三个小时。” 王明会回答。
洗完菜,我们的上午的帮厨任务也就结束了,总共花费了一个小时左右。我们离开厨房的时候,大厨们的做菜工作才正式开始。
几位厨师每天不到5点就要来到厨房准备早餐。早餐结束后,又马不停蹄地准备午餐,下午3点再来到厨房准备晚餐。深夜,还要为值班的船员和队员们准备宵夜,一天下来几乎没什么休息时间。
出海已经很长时间,不少菜已经吃完,为了让队员们不会出现厌食情况,厨师们还绞尽脑汁制作各种口味的菜品。其中,大豆可谓是他们手中一项“神菜”,衍生而来的豆浆、豆腐脑、豆渣、豆芽、豆腐、豆皮都深受考察队员喜爱。你很难想象到,在考察队出海第50多天的时候,北京名菜——“京酱肉丝”居然能出现在“雪龙”号的餐桌上,旁边那一摞鲜嫩的豆腐皮,就是大厨们的最新“杰作”。
除了豆类制品,船上的糖醋小排、爆炒大肠、酸辣牛肉面、辣炒羊肉等也都是一绝,有时候甚至会出现菜不够,厨师还要加炒一锅的情况。
“餐盘的剩菜越少,我们越高兴。”每天队员们吃饭时候,王明会都会来到餐厅“巡视”一下,看看队员们吃得怎样。“现在我们对大家的口味基本清楚了,下一步,我们会利用现有食材尽量让大家吃好。” 大厨王明会说。
(11月19日于“雪龙”号,作者系第3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中国自然资源报社记者)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