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于静涛:对摄影艺术中美学意蕴的思考
摄影被认为是用某种摄影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随着摄影不断进步与发展,艺术摄影、创意摄影已经风起云涌,甚至纪实摄影也融入了新的内涵。因此,人们已经从审美的角度认为摄影是一门运用意象重塑形象的艺术门类,同其他艺术形式殊途同归的本质在于美感是它的生命。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无论纪实摄影、纪虚摄影、人物摄影、风光摄影或是其他摄影类别中的好作品,之所以能够引发观者为其震撼,为其所感,无不因为作品蕴含了非常丰富的美学意蕴。
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可谓“一图胜千言”,观赏者可能有民族习俗的差异性,却能够有对同一幅作品交口称赞的一致性。摄影作品内容和形式是构成作品的两个主要元素,只有这两个元素都具有了强烈的美学现象,才有可能震撼人们的心灵,画面蕴含的信息才能够令观赏者得到愉悦和满足。
许多年来,人们面对摄影作品及其创作存在一种误判,误以为如果摄影作品强调美感势必会扭曲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映像,甚至可能坠入唯美主义的泥潭中去无法自拔。我国关于摄影美学研究起步不算早,耽误的时间却不算短。在国际上,有建树的摄影家们专注于研究摄影美学现象和摄影美学规律,致力于审美实践时期,在我国却对其嗤之以鼻甚至用了十年时间来抨击和诋毁这一切。
如今,我们摄影界有识之人能够提出从美学角度解剖摄影,从摄影角度彰显美学;倡导摄影人用审美意识审视衡量摄影作品中美的存在;按照美的规律探求创作途径;引发摄影艺术工作者勇于进行审美实践,这实在是突破摄影瓶颈回归摄影本质的创新之举。不难看出,摄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理论支持,摄影作品要创新,要有个性,同样需要认真研究摄影艺术与美学的关系,认识到,摄影艺术原本就是与美学孪生,是在美学支撑下将客观存在的感性形象创作成艺术形象的。
重视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意蕴是极其重要的,这对于厘清摄影主体审美意识、客体审美存在与受体审美需要之间的关系有着积极影响。因此,自觉遵循摄影艺术美学创作规律,促进摄影艺术发展必须重视以下几个与美学相关的问题。
一、 作品艺术魅力在于视觉美感和信息满足
我们为什么强调摄影人需要具有审美意识懂得美学规律呢?这是由摄影基本属性决定的。尽管摄影是光影艺术、造型艺术、平面艺术,根本问题是作品中承载着视觉美感和众多信息,观者需要通过画面中引人入胜的美感以及显而易见的信息得到启迪,受到教育,引发青睐。经久不衰的作品一定具有这双重属性。
例如,谈到风光摄影一定会提及安塞尔.亚当斯,而他拍摄的《月升》在众多摄影作品中又是影响最大的。
《月升》(图片来自网络)
画面中,落日余晖映射在村落以及教堂、墓地十字架上;天际处飘动的白云如同微风轻抚中的白纱,层次分明;一轮纹理清晰的明月挂在天空,优美绝伦的村庄暮色彰显出强烈的视觉美感。
风光摄影作品需要美感容易被接受,有人认为,纪实摄影作品是强化真实弱化美感的,这种看法有些偏颇,应该说纪实摄影作品中的美感是藏露融合的。之所以纪实摄影中同样具有美感意蕴恰恰是由于巧妙用光、刻意构图以及彰显精神风貌等多方面展示出来的。
下面用我自己的作品来说明其他问题。例如我的作品《沈阳地下综合管廊》是经过多次拍摄反复筛选得到的。
《沈阳地下综合管廊》
沈阳市是第一个获得国务院批准盾构法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城市,我是第一个获准进入该管廊拍摄的人。这个画面线条汇聚和引导作用强调且突出着2个劳动中的人物。圆形、三角形相互交错,一条LED光源在尽头与各条延伸线相交于最佳趣味点。作品不仅仅是在写实,更是在讴歌劳动者智慧的美;画面光影的美;构图和谐的美以及黑灰白层次变化带来对比的美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是在意象指引下拍摄,观者是从作品涵盖的美感以及传递的信息中感受到作品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因此可以认为,没有视觉美感的照片只能是影像复制,仅能够具有资料或者浏览功能。能够留住观者心绪有生命力的摄影作品都应该具有美学意义或者社会意义,首先充满着美感,其次是散发着强烈的时代信息。
二、 作者艺术成功在于审美实践性
与美学相比,摄影美学还很稚嫩,甚至说在许多方面还处于众说纷纭之中。美是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同时,美是被感知的,这种感知来自于人的审美实践活动。可以认为,审美实践性是摄影的重要属性。摄影人渴望实现摄影艺术创新,有在意向驱使下实现意象造型的愿望,如果不能够进行大量的审美实践活动,尽管无数的美展现在那里,拍摄者也发现不了,其作品的浅薄程度自然可想而知了。
例如作品《吊大件》是我反复进行深入企业拍摄实践,甚至差点付出生命代价才获得的。
《吊大件》
在工厂车间里拍摄需要根据拍摄对象和自己的构思通过上下左右反复观察,才可能找到理想的机位,用美感构成画面。《吊大件》完全运用车间自然光线拍摄。光线是作品展现强烈美感的介子之一。逆光勾勒出人物、铸件、吊钩清晰的轮廓;反射光恰恰给人物面部带来必要的补光,突出了主体人物。巨大的铸件、沉重的吊钩与人物形成视觉上的三角形,天棚的眩光弱化了背景;画面疏密有致,黑灰白渐变良好,整体来看,画面充满了活力和美感。这一天,我在高层平台上拍摄时过于投入,脚下一滑失去平衡,从6米高处掉到了地面,造成20多处骨折险些丢了命。想要拍摄出具有美感意蕴的作品是需要强化自己审美实践性的,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从摄影实践中可以看出,作品的美感涌自作者心底。作者需要不断学习美学、构图学、社会学等知识,在遇到不同场景时就会很快做出妥善的抉择。例如《最美志愿者》这幅作品。
《最美志愿者》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明显淡漠了,特别是在部分年轻人心里是很难认可的。因此,在摄影审美实践中寻找年轻人内心之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画面中表现的是一位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修脚女工。逆光勾勒出了女工的轮廓,扬起的右臂、倾斜的头部和肩膀改变了三轴平衡,画面有了理想的变化。尤其是女工聚精会神的眼神表现出她格外认真的态度。虚化的背景交代出现场环境且有利于突出人物。可以说,画面展示出女青年冲破世俗宁愿做修脚工,且经常参加志愿者活动,免费为大众服务,彰显的是她的心灵美;巧妙构图、合理用光强化了作品的形式美。经验说明了,作者心里只要随时想着如何用美感赋予作品生命力,就会自觉的深入到摄影实践当中,不愁没有收获。
三、 美感意蕴赋予作品生命力
获奖的摄影作品中未必都蕴含着美感意蕴,而具有美感意蕴的画面往往会成为成功的摄影作品。自然界有其自身的美,但表现自然美的照片不一定能够成为摄影艺术作品。在缺少美感人的眼中可能眼前的景、物、人平淡无奇,在极具审美能力的摄影人眼中,却能够从平淡中提炼出美来,将看似平常的场景巧妙地组合起来,使画面具有了深刻的美感意蕴,创造出具有个性特点的摄影作品。例如《雪域运输线》作品。
《雪域运输线》
这幅作品表现了川藏高原贡嘎山麓的一条运输线。乍一看只是一幅风光作品,其实不然,恰恰是云层暗处2辆部队运输车赋予了作品不同凡响。前景斜线山坡、中景弧形雪路、远景巍峨神山以及富有张力的云层等都是附属衬托,画龙点睛之笔在于缓慢行驶在雪坡上的部队运输车。作品潜台词在于引发观者会联想起解放军当年修建青藏公路的艰辛,看到大货车每天都在克服艰难险阻往藏区运送物资,赞扬着一种精神力量。作品从人的精神力量与高原风光两个角度使画面具有了感人的摄影语言魅力。
大自然风光吸引着摄影人为之倾情,在面对同一景观时,不同欣赏水准的摄影师表现出的作品美感意蕴程度迥然不同。特别是遇到复杂情形时,只有品味出一定美感后按下快门才可以称之为“决定性瞬间”。例如作品《春暖太行》。
《春暖太行》
太行山不仅以其蜿蜒雄风令摄影人趋之若鹜,更是由于其是当年八路军总部而在全球闻名遐迩。用普通手段表现太行山很难取得突破。我在大雾漫天的太行山一路寻找着如何把太行老革命根据地的思想性内涵与巍巍太行的壮美性融为一体。作品《春暖太行》选择了绽放着的花蕾为近景,高山峡谷在雾气中出现浓淡变化,空气介子强化了透视感,画面简洁流畅。作品借助艳丽花枝寓意太行山老区走进了新的时代。这里有写实和寓意,重点在于抒情。隽秀、空灵与淡雅似乎赋予了作品青春与活力。
越来越多的摄影实践证明,好的摄影内容需要借助完美的表现形式,二者完美和谐统一于画面中,才能产生摄影佳作,正是动用审美思维才赋予了作品强劲的生命力。
四、 审美意蕴的前提在于主题突出
美与丑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有不同审美观的人看待美的标准会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悖,对待美感态度不同其作品内涵意义会大相径庭。我们知道,主题不突出的画面很乏味,有“性格”的作品更能够体现内涵美。由于我们是在中国国情条件下研讨摄影美感,所以各类摄影创作都需要在寻求审美意蕴的同时,首先考虑到主题突出,绝不可喧宾夺主。刻意寻找社会阴暗面,用猎奇心态构织画面是没有前途的。
国际摄影大师们的成功作品提醒我们,主题选择是需要深思熟虑的,需要自己确立正确的审美取向,例如表现人性真诚、善良、智慧、奋斗以及社会向上、人文情怀等。例如作品《踩高跷》。
《踩高跷》
关注农民,尤其是关注农村非物资文化遗产“踩高跷”在摄影实践中无疑是重要的主题之一。从农民踩高跷过大年这个角度切入,反映农民内心的精神风貌是很接地气的。
这张片子改变了正常的拍摄角度,相机放在地面上根据经验盲拍,突出了主体人物,弱化了熙熙攘攘的人群。高跷上的人物面部表情投入,辗转腾挪,身体甚至已经倾斜,扇子有动感,突出了跳跃的瞬间,绿色的演出服已经脱落了一半,足以表明演员的投入程度。这个农民做完这个高难度动作以后,竟然由于失去平衡重重摔倒在地上。而这张作品恰恰是在他动作的最高潮时定格的,所以具有了难得的气势美感。
这种主题往往不是仅仅靠一幅作品就能够说明问题,大多需要多次深入农村,有计划地跟踪拍摄,从多个角度由浅入深的阐释这个主题效果更好。
既要选好主题又要使画面具有美感的确有较大难度,关键就在于拍摄者需要在寻找中思考,在生活中提炼。例如《复活的矿山》。
《复活的矿山》
首先题目就会引发观者遐想,矿山复活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里是已经挖掘了将近200年的抚顺西露天煤矿,经过了多年的沉寂,发现了底层富有新的矿产资源,于是,一场剥离大会战开始了,也是一场夜以继日的大干场景。
主题是鲜明的,剩下的就是利用经验来给画面进行美感布局了。等到夜幕即将降临,矿山上灯火通明,天空尚有落日余晖,利用多条轨道线、公路线形成的曲线、弧线变化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综上所述,摄影需要深透理解其本质所在,摄影作品有了美感意蕴就有了活力;有了主题就有了生命力。摄影人需要具有深入生活的耐力,审美的能力,把控作品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的定力。总之,摄影艺术无论哪种类别,人文的、风光的、创意的抑或是纪实的,都离不开对美的发现以及对美的提炼。摄影人需要宽学博览,在触类旁通中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饱含审美意识有目的的深入生活;勤于审美实践,将美学规律应用于创作过程,准确运用摄影的技术技法,精炼摄影语言,强化作品美学意蕴,一定能开创出摄影艺术新的格局。
于静涛
辽宁高校摄影学会名誉主席
沈阳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辽宁大学教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