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流站姐化身媒体老师,参加了一场娱乐颁奖礼
原创: 李满 GQ报道
大家好,我是李满,三流站姐的饭圈观察,又跟大家见面了。前段时间,我去参加了一个叫做腾讯音乐娱乐盛典的颁奖礼。活动开始一个月以前,我就听说了这件事,张艺兴和王源两家对于最受欢迎男歌手这一奖项的争夺引起了我的注意。两家都有必拿不可的理由,也因此拼尽全力在battle,大量的钱和精力被投入这一项战事中。这属于饭圈的竞技体育,粉丝们最喜欢看这种热闹,即使它可能和自己搞的糊咖艺人毫不相关。
张艺兴和王源都获得了3000万以上的票所有和投票相关的奖项,实际上都是给粉丝的奖项,这是对粉丝为偶像付出的爱所提供的最好的证明之一。而拥有一个强大的粉丝团体,恰好也是一个偶像自我价值的最好证明。粉丝们投票的动力一部分来自于给自己争一口气,另一部分来自于让偶像被认可的渴望。实际上,由于国内缺乏流行音乐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奖项,这种渴望多半会落空,而得到的奖除了会出现在控评文案里,很少有路人会记得。
但是争夺一个奖项依旧是一个绝佳的团建活动,赢了自然振奋士气,输了也可以虐到粉丝,让大家更加真情实感。就像一场战争里会有成为转折点的战役,一场胜利也可以让一个偶像和他的粉丝群体发生质变。活动结束后,主办方满怀自豪地po出了几十条热搜的战绩,很多都是各家粉丝激情互动的结果。
而要谈起粉丝打榜,就不得不提到2014年4月15日,这在内娱史上应当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因为TFBOYS的粉丝在音悦台V榜现场实时击败了防弹少年团和super junior,让TFBOYS获得了当年的三个奖项。虽然大众并不知道,但这一次胜利不仅稳固住了刚刚通过B站《男生学院自习室》等物料了解到TFBOYS的新粉丝,还让时刻关注娱乐圈动态的媒体闻风而来。在这之后的一个月内,TFBOYS接受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虽然我熟知这些历史,但我还是没有想到这个活动和我有什么关系,直到我被通知要作为媒体老师参加这一盛典。类似的活动我过去也参加过,但那时对我来说这并不是一个颁奖典礼,而是一个拼盘演唱会。等自己的偶像出来了就抱着激动的心情狂按快门,轮到别的偶像就心如止水地狂按快门,因为拍的图可以卖钱。当一些完全没听说过的歌手或者国民度太高的歌手出现时,可以休息一下,反正拍了也卖不出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周杰伦和任何一个18线偶像是平等的。
但是这一次,以媒体的身份去,我必须清楚地知道谁最红,谁最受大众的喜爱,哪些人放在娱乐资讯里能吸引观众,而不是单纯地局限于粉丝。按首字母排列,这次盛典有BOY STORY、CORSAK、陈立农、陈情少年、陈雪凝、打扰一下乐团、方大同、冯提莫、G.E.M.邓紫棋、焦迈奇、毛衍七VAVA、火箭少女 101 孟美岐、摩登兄弟刘宇宁、R1SE、上杉升、SING女团、时代少年团、Supper Moment、TFBOYS、Westlife、薛之谦、张靓颖、张艺兴,但是限于报道篇幅,总有一些艺人会变成“等等”字样。
腾讯音乐娱乐盛典现场在去澳门的飞机上,我第一次有了这是一个盛会的实感。因为我和两位偶像出身的大明星一趟飞机。我身边坐满了跟机的粉丝——做久了粉丝的人,靠粉丝雷达就能和同类互相辨认和吸引。所有人都穿着漂亮,戴着口罩,腿上放着相机,等着飞机舱门打开的那一刻,飞快地窜出去,好跟上坐商务舱的艺人。
跟机的粉丝有的出图,有的只是跟行程,为了获得和偶像亲密的感觉。不出图的粉丝有少数会选择做“贴婊“。拿相机拍照需要隔开一定距离才能拍清楚,但是如果就拿手机拍或者不拍,就可以离偶像很近很近,如果安保不严格,甚至可以贴身行走。你很难说她们是站姐还是私生饭,因为这两者的界限本来就非常模糊。
一个理想的站姐应该是只拍舞台,但现实中如果站姐拍不到任何独家的图,甚至连机场图也没有,那根本无法从这么多站姐的battle里胜出。私生饭们绝大多数都非常有钱,如果是当红艺人的私生饭,那么跟飞出国是常有的事,到了当地,还要租车来跟艺人的车,好掌握他们未公开的行程。
也有艺人坐经济舱来。坐经济舱的艺人是很可怜的,粉丝们会占据他们周围所有的位置,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引发附近小范围的骚动。艺人只会选择趴着或者缩成一团睡觉。有的粉丝还会站在飞机过道上,举起手机偷拍。而有钱的粉丝为了跟机,又不想牺牲自己的乘坐体验,就会买同一班飞机的商务舱,从容地等他们下飞机。
活动前一夜,我去后台领工作证,在出口碰到正在等待彩排艺人出来的粉丝。我本能一样地想要凑上去聊几句,但是对方用警觉的眼神看着我。我才意识到是因为我戴着工作证,这让我和原来最熟悉的人之间产生了距离感。就算不是工作人员,现在想要一名资深粉丝开口也变得越来越难。因为过多的粉丝报道(也包括我写的这些)正在快速地消耗粉圈的信任,所有人都害怕今天稍有不慎说出的话明天就见诸报端,而这带来的影响在粉丝心里是不可控的。
我的任务很简单,就是参加群访,然后以媒体的名义向艺人提出问题。群访间设置在后台,一个会议室大小,三排桌椅,二十几家媒体,中间架着摄像机和相机。这里舞台上的情况,只能等着艺人表演结束来群访间接受采访。
群访间的视角每位艺人只有5分钟或10分钟的访问时间,因此要回答的问题也就四五个。给所有艺人的问题都大同小异:获奖有什么感受?参加盛典感觉怎么样?未来的音乐计划是什么?总的来说是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有的时候会穿插一些生活上的小问题,但也特别轻松愉快,类似于,你这次来澳门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
我问一个选秀出来的艺人:听说你在筹备新专辑,有什么可以透露的吗?他反问我:你从哪里听说的?我吓了一跳,心想我当然也是道听途说,慌张地赶紧编了一个回答:因为大家都很期待,所以有流传很多消息。然后他开始许诺粉丝他的新专辑会什么时候发出。我此刻完全放松下来,盼望起群访的结束。后来我才想明白,可能他就是想跟我互动一下而已。
这看起来很奇怪,因为我曾经是他前队友的狂热粉丝。群访间的灯光一般,他站在我眼前也就像个普通人。更关键的是,随着和艺人接触越来越多,我很难再有过去那种全心投入去仰望一个人的感受。偶像在我眼里祛魅了,追星也再没有乐趣可言。艺人们变成合作对象,有时还会是工作时令人头疼的烦恼。
在我的记忆里,作为一个粉丝,我很少关注群访的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是看过一些,但都是站子拍来给粉丝感受偶像的美丽的。获奖感言在舞台上就已经说过,而且多半是感谢粉丝感谢公司之类的话语,比起说了什么,得奖的时候的成就感和氛围更令人感动。如果有什么精彩的发言,不用我自己去发现,早就被大粉截下来广为传播。至于未来的音乐计划,我当然很期待偶像的新专辑,这意味着会有新的MV新的物料,偶像本身也会为此更频繁地营业。至于音乐本身,我早就学会不做幻想。一个粉丝可以为偶像买100张甚至更多的数字专辑,但是歌曲可能被打开听了一遍不到就关了。
一些粉丝们最期待的艺人没有出现在群访间,来的人里有大牌实力歌手,也有媒体老师们也不尽认识的艺人。来的顺序基本和获奖顺序差不多,所以是从小咖到大咖。我身边的媒体老师来自一家官方媒体,她带来了摄影设备和收音话筒,但是她是有选择地递出她的话筒。流量小的没人看的,和还未进入主流的报道起来有风险的偶像,连被录进她的镜头的机会都没有。
盛典的舞台媒体老师从晚上六点半就开始等待,到了晚上八九点,也才刚刚采完四五组艺人。整个群访间都陷入一种疲劳的沉默。偶像们给出的答案无非是努力努力再努力,感恩感谢很荣幸。我充分理解并认同这种发言风格,因为偶像的粉丝是要求最为严格的,与其说错话让粉丝梦碎不如少说两句。但是能在盛典上获奖的偶像,都能在这个框架内展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比如有极强的亲和力,组合成员能够抛梗接梗活跃气氛。一组年龄小的偶像进来就大声问好:哥哥姐姐们好!
相比与偶像们而言,歌手们普遍都能就音乐创作谈上一些实质性的内容,也可以更加自如地回答问题,因为歌迷朋友们在意的首先是他的作品。在问到一位女歌手,她平常生活有什么爱好时,她直接回答自己不太习惯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活,粉丝们可以从自己的创作中了解自己。最有自己特别想法的,是最先结束表演的几个来自小众文化圈的乐队。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说,今天着装的灵感来自于哪里,表演中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
唯一真正打动我的,是孟美岐说,她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舞台很大很广阔,而她实际上是听不到自己声音的。
陈雪凝在红毯陈雪凝走进来的时候,除了要采访她的老师,我觉得现场没有人认识她。她在盛典上唱了《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我对她的认知仅仅是:她的歌在抖音上很红。她获得了最佳新人女歌手奖和十大金曲奖。网友们看到她获奖,第一时间评论:这是抖音神曲奖吗?
但实际上,如果论音乐流量,她可能才是整个盛典最红的那一位。短视频的平台流量太大了,每一个偶像的粉丝都会做梦,如果这次出的歌能在抖音上红,我们是不是就出圈了。就算你不想承认,你也极有可能听过她那首《绿色》:若不是你突然闯进我生活,我怎会把死守的寂寞放任了~
出席音乐娱乐盛典的名单被黄牛们传了八百个版本,但显然,粉丝们只在意“娱乐”的部分。大牌歌手们当然重要,但他们就像为了保证这还是一个音乐盛典的必需配置,没有人会为了听一位歌手唱歌而斥巨资购买一场盛典的门票。在场馆附近打开WIFI,能看到的热点名称里只有和偶像相关的:XXX支持一下。(含自己名字的热点名有多少也是检验一个偶像红不红的直观标准)
在群访间,我看到了一个华语乐坛的生态。偶像、歌手、短视频平台都在自说自话。偶像就算做到了顶流,也很难有真正出圈的音乐作品。国民度高的老歌手们多半很久不发新歌,新生代歌手又人数寥寥。抖音只出产网红不出产音乐。没人记得,上一首可以被称作国民金曲的歌是什么时候诞生的。总的来讲,这种活动也可以算是乐坛大环境里的一种契机,可以让大家了解一下,现在的华语乐坛正在发生些什么,给音乐人们一个被人们看到的机会。
三流站姐的饭圈观察,未完待续。朋友们,我们下期再见。顺便做个预告,接下来,GQ报道会陆续推出一系列2019年终回顾盘点的文章,记得来看哦。
撰文:李满
编辑:何瑫
运营编辑:肖呱呱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