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澳门回归20周年 | 文创,为老街注入活力

2019-12-20 13: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钱成熙

虽然是堪堪“弹丸之地”,但澳门人一则善于填海造陆,二则善于螺蛳壳里做道场。2005年,以澳门旧城区为主的澳门历史城区被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三十个文物点。在澳门世界遗产的官方网站上这样介绍:“以主要街道和众多“前地”,把澳门的重要历史建筑物连成一片,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这个大范围的建筑群,风格统一,呈现着海港城市和传统中葡聚居地的一切典型特色,包括中西文化融汇交流的特点。”

1639年的澳门街区地图 图 Wikipedia

所以,来澳门逛街只知道大三巴,是否有些辜负这座“世界文化遗产”之城的名声?而对于这些曾经的街区而言,殖民居住者的迁出,时代的变化,旅游业的冲击,也为它们带来活化的动力,用建筑改造、文创、艺术来适应这个崭新时代。

关前老街

关前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海关衙署“关部行台”便设在现在的关前正街附近,后来关前街也因此得名。如今,这里仍保留有澳门的一些传统产业,如神香、祭品、二手旧物和古董,虽然距离大三巴非常近,却没有大三巴的喧嚣。一位澳门作家吕志鹏曾在他的小说里描摹这样的澳门老街:有人经营纸扎铺,有人卖山货,有人在路边补伞,有人把自己的梳头店转为咖啡馆。

关前街历史照片

这几年,关前街也在经历着改造,比如新铺设了波浪形的传统葡萄牙式石子路,使其风格与其他历史街区更为统一。有着60年历史的白铁工厂“荣记”,2017年时也被改建为一个新的文创天地“文艺门”,由澳门本土艺术家改造。楼高四层,底楼是咖啡店和文创区,除了售卖文创杂货,也提供公共休憩空间。楼上则是一些本土设计品牌的工作室,四楼的天台还保留了昔日《荣记》白铁工厂的招牌,供人触摸往日时光。

今日之文艺门
从2018年始,澳门历史城区发展促进会还会在10月的每个周末,在关前正街后街还会举办名叫“烂鬼楼巡礼”的嘉年华会,初衷是冀集所有街坊及商户力量,以向游客推广街区特色。

烂鬼楼街坊就与关前街毗邻,原名“兰桂楼”,一场火灾荒废之后因谐音才被当地人称为烂鬼楼。早在二战期间,这里便形成了热闹的古董交易市场,后来又成了古董店的集中地,据说彭定康亦曾是这里的常客。

如今的烂鬼楼嘉年华也围绕着这个传统举办。今年的嘉年华便以怀旧及见证澳门古玩历史变迁为题,有旧照和历史故事展览,还举办老街市集,邀请澳门特色手作工作者、古玩及收藏家加入,还有中华传统技艺工作坊。

整个12月,每逢周末下午,关前老街还飘起了雪花。这是澳门正在举办的光影节的一部分,关前街亦是场地之一。除了每晚的光雕表演、灯饰装置艺术等,还有热闹的市集。

康公庙

早在此处尚未填海之际,康公庙便立于海湾之畔。昔日澳门的市集多集中在人群聚集的寺庙附近,或城内对外交通路线旁。由于康公庙的位置,船舶纷纷在庙前空地停泊装卸货物,因而带动了这一带成为商贸集散中心,加上早期各地的市集,都是从寺庙前地为发端,藉着庙宇的香火鼎盛,吸引人流聚集,故往昔之时,康公庙前地一带商贩处处,货品种类琳琅满目,并设有小食、理发、算命等摊档。直至二十、三十年前,康公庙前地和十月初五日街一带仍然是澳门兴旺的街区,只是到了近十几年,随着新赌场一一兴建,该区的优势才渐渐被新赌场内外的新兴商圈所取代,逐渐没落。

2017年,澳门中区南区工商联会主办的“康公夜市”开幕了,自此每年举办,主题为“新潮、好玩、好食”,是澳门的第一个流动型夜市,范围则包括由新马路至康公庙的一段十月初五街。

今年的康公夜市官方海报

开幕时,主办方曾表示,以往的曾月初五街是澳门繁荣热闹的区域,但随著经济发展而逐渐没落,主办方希望可以透过各种活动,将这条历史旧街活化,重现昔日繁华。在夜市摆摊销售怀旧小食的林先生则说,例如麦芽糖、棉花糖、啫喱蛋这些旧式小食已经逐渐消失,如果自己开铺经营,“做埋都唔够交租”。由于夜市免费提供摊位,所以林先生和其他一些档主亦乐于在此经营。林先生称,周末两日人流颇多,而自己的货品售价较低,吸引不少客人。

在夜市上可以品尝到平时已经不多见的怀旧小吃

今年的夜市从10月5日开始每个周末举办,直到12月29日。

疯堂斜巷

澳门的许多街道名称已经够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前述烂鬼楼),不过大概都无出“疯堂斜巷”之右者。按照特区民政总署的官方说法:“斜巷以‘疯堂’命名,是为了纪念曾于此开办的麻风病院,是西方在中国设立的首间传染病医院。”

这里曾经是华人天主教徒聚居的地方,也是中国内地教徒躲避清政府追捕的避难场所之一。19世纪太平天国时,有一批内地教徒逃到澳门。同时也有澳门华人在这里加入教会(民间俗称“进教”),所以这一带也曾被称为“进教围”,而这所教堂也一度被称“进教堂”。

自19世纪末坊区重建至1930年这段时间,坊内建有多栋两层高的小楼,并形成巧妙的长方形街道区。遗憾的是,多数旧建筑都在1970年代被拆除,但仅余被政府保护,至今仍留存,主要集中在疯堂中斜巷以北。1984年,望德堂区周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被列入《澳门文物名录》,禁止拆毁,政府历年来也不断斥资翻新维护,现在,这些旧平房的外墙都被髹成红色与黄色,颇有1920年代特色,路上也铺设了葡萄牙式碎石路。

疯堂十号入口

2008年,望德堂区创意产业促进会诞生,拉开了这条小小街道文创产业的序幕,甚至也成了澳门文创产业的基地。同年,促进会在疯堂斜巷的一处新古典主义大楼中设立了创意产业园“疯堂十号”。

这座大楼曾为澳门富商陈锦全所拥有,于一九一九年竣工。澳门政府上世纪八十年代收购该大宅,于一九八七年由专责部门招标修复。修复后的大楼曾先后用作廉政公署和环境委员会办事处,如今则成了创意乐园,为本地艺术家提供创意和展览的平台。室内的两个展览厅和十几个展示室,不但每月都会展出新作品,还会不定期举办各种艺术讲座和工坊。疯堂十号的开幕展叫做“疯堂三侠搞一搞”,从中不难看出疯堂十号年轻而充满试验精神的态度。

疯堂十号的创意海报

旁边的婆仔屋安老院用地,亦由陈锦全向澳门仁慈堂捐赠。一座拱形大门内,三座明黄色的葡式建筑,就是“婆仔屋”。庭院里生长着两颗百年老樟树。婆仔屋在二次大战日本侵华期间收留穷人和难民,曾是“贫穷者之家”。亦有说这里曾是老人院,且住院者大多都是婆婆,婆仔屋因而得名。现在这里保留了一座葡国菜餐厅,另一边则是举办展览、文创的场所——婆仔屋文创空间。和疯堂十号一样,这里的文创空间也为澳门本地的艺术家、创意人等提供了与游客面对面交流的空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