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杨浦七梦|展厅中的志愿者,普通人和普通人的故事相遇
“杨浦七梦”上月底闭幕。在2019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中进行的这个展览以及系列活动,到底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哪些回响?
如果说2019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是一场“相遇”,那么对于“杨浦七梦”这个项目来说,在展厅服务的十余名志愿者,既是最早接触艺术家和展品的一批观展者,也是“杨浦七梦”这个展览向外界伸出的小小的触角。他们深度参与了这个项目,与艺术家、展品、观展者多有互动,不仅在其中有所收获,甚至改变了一些生活轨迹和人生态度。
这些志愿者背景各异,但多少都是关注杨浦、城市这两个关键词的。他们对我讲述了自身的经验,以及对展厅的记忆片段。在这当中,我们或许可以反观这个展览的意义,以及思考地方以及在地研究本身,可以如何进行,到底对他人存在何种可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志愿者无一例外,都是对城市感兴趣的人。观展者来看这场与城市有关的展览,他们则观察观展者在城市中的行动。
东区污水处理厂曝气池夜景 ©翁潇琳翁潇琳是东区污水处理厂的一位职员。这座始建于1923年的污水处理厂至今仍在运行。她曾在展厅遇到过一对看展看得非常激动的上海退休老夫妻。他们过去分别在电厂和纺织厂工作,每天穿越杨树浦路上下班。退休后,他们看到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先是关门,然后逐渐被拆除。“都是在黄浦江边,但杨树浦路这里一直是没有人关注的。”有一段时间,他们甚至觉得,工人已经被时代遗忘了。这对老夫妻很喜欢河流单元,因为那里还原了曾经他们生活过的街区和建筑地标。
消遣单元的主人公、淮剧戏班在闭幕当天,来到杨浦七梦现场观展 ©翁潇琳五角场是小瑾和先生从相识到相爱的地方。因此,她对杨浦有着特殊的感情,从而选择在本职工作之余参与这档展览。从观展者到志愿者,这个身份的转变,让她对摄影有了新的认识。她原本觉得,决定一张照片好坏的,是光影、色彩、构图,但在详细了解了消遣单元的创作者施佳宇的长时间跟拍等工作方法,也旁听了杨浦新生摄影奖评选后,她慢慢觉得,“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真正优秀的照片是有故事的——它能传递给大家一些信息。作为一个新上海人,她很羡慕很多老杨浦的观展者,“他们一看到老地图,就反应出,这条路现在在哪里。对我来说,这些路名就只是导航软件中一个生硬的图标。”
李洁和家人在杨浦的合照 ©李洁李洁曾在《东方早报》发表过的作品《淮海路的lunch time》,当时她的笔名是“小L的舌头日记”李洁从小在杨浦长大,后来还曾做过《东方早报》撰稿人,撰写城市和美食文章。因杨浦七梦,小L与杨浦和“东早”再度结缘,杨浦滨江焕然一新,《东方早报》也已转型为新媒体“澎湃新闻”。
由媒体主办的展览,也吸引到了一批新闻传播专业背景的研究者。
《勤奋体育画报》第四卷第五期封面,1937年《勤奋体育画报》关于女子游泳的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研究生左尧依正在进行民国体育相关研究。她曾做过关于《勤奋体育月报》的图像研究。这份创刊于1933年的体育刊物是当时上海发行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报刊之一。她的研究与徐杰的体育之梦呼应,“会获得一些视角上的启发”。10月18日晚上,体育单元进行了一场关于足球在上海滩的对谈,左尧依正好在值班,听了全程。
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研究生曹钺,在整个项目中,有多重身份,他既是策展的协助者、展区志愿者负责人之一,又是观展者和城市传播研究者。在他看来,“杨浦七梦”相较其他艺术展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在地性”。为此,他写下《杨浦七梦|观展记:一个城市传播研究者的浮光掠影》一文。
对初来乍到上海者,参与“杨浦七梦”的工作,让他们有真正成为杨浦一员的感觉。这种身份认同,不仅关于新改造完成的杨浦滨江,也关乎杨浦的过去。
殷若晨是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硕士新生。因为常来上海看展的关系,过去她对上海的印象是时髦的。她没想到,会有很多老年人来绿之丘这样的“新地方”看展览,而且看的比一般观众更仔细,这种生活态度出乎她的意料。
杨浦七梦观展者 ©李洁刚来上海半年的刘雨晗和殷若晨同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新生。她对上海的认知也从杨浦开始。每次志愿者当班,她会坐公交到眉州路河间路下车,步行到达展馆。对她来说,这是一段挺奇幻的路程,从虹口杨浦交界的高等学府,到正在征收中的工人住宅区,最后到达改建一新的杨浦滨江。这段路程连同展览一道让她了解到杨浦的底色。和许多观众一样,她也喜欢的河流之梦的留言墙,在那里她为自己留言:希望我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河流之梦展区留言墙 ©徐一珉对许多95后来说,下岗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也甚少有相关的记忆。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卢珊把一次党支部活动办到了杨浦七梦工人茶话会现场。没想到这场以老工人分享亲身经历为主要内容的茶话会居然还帮她宽慰了自己的父亲。
11月初,在杨浦七梦展场进行的工人茶话会 ©曹钺她爸爸在齐齐哈尔一家效益一般的工厂工作了二十多年。就在今年11月,没想到突然之间被通知说要下岗了,”说下岗就下岗“,她父亲挺愤怒的。卢珊认为这是”打破平静后的措手不及“。茶话会上的工人当年在被告知需要下岗后也曾有过类似的愤怒和抱怨,但在这之后的生活态度依然很积极,非常坦然。卢珊把工人茶话会上的内容分享给自己的父母。
“工人之梦”视频中的吴翔阿姨是卢珊的榜样。她看了很多遍视频,发现吴翔阿姨不仅能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还能处理好管理工作和专业工作的权重。这也在影响着卢珊自己的职业规划:“本来想着以后是先去规划管理部门,现在看还是先去规划一线学一些专业技术,再去管理部门。”
同济大学校内河道上的航苑桥 ©卢珊有一次她回到学校,突然发现,同济校园中的河流也与杨树浦河有关。“自己身处的地方和整个区域联系在了一起,还挺奇妙的。”
这三位城规新生初到上海就来担任杨浦七梦项目志愿者,除了专业上的兴趣方向,还和她们的同学胡婧怡分不开。胡婧怡是展览志愿者负责人之一,对志愿者的招募和协调工作贡献颇多。
胡婧怡曾在展览伊始写下《观展记:在城市的过去和未来中相遇》一文,这是她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硕士和展览首批观众对杨浦七梦的观察。她对城市的观察不止于此,胡婧怡的爸爸小时候生活在松江仓城,那是明清两代松江府最大的漕粮仓储中心和漕运始发地。漕运,就是通过水路将漕粮运至京师。他有时间就带女儿去仓城,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胡婧怡也为正在变迁中的仓城留下了不少影像。
松江仓城 ©胡婧怡作为一个坚持写作的城市观察者,同济大学研究生徐一珉从“杨浦七梦”中,获得了一些启发,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问题。
今年是徐一珉在杨浦区生活的第六年。她坦言,本科在同济四年,还不清楚上海的底色究竟是什么样。直到研究生搬到了铁岭路的宿舍,这里让她感觉,回到了小镇生活,有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舒适感,地方感也从同济、复旦、五角场点状的连接,变为了面状的连接。
铁岭路宿舍及周边 ©徐一珉选择来“杨浦七梦”做志愿者,徐一珉是想学习一下田野采访技巧。她好奇几组项目负责人是如何接近相关的人和事情的。“作为媒体没有去追热点,而是在探索城市的过去,记忆如何传承,以及记忆在当下能起到什么作用。
她也参与了工人茶话会。听完几位老工人的分享,她觉得人的记忆和城市的记忆是存在错位的。杨树浦,这个承载工人精神的场域曾经充满了热血和腥气。现在的杨浦滨江直观感觉是泛国际化、工业风,这两种感觉是有很大不同的。这很大一部分是设计者造成的,也是她认为自己作为城市相关专业学生需要反思的。
“杨浦七梦”也让她想到了定海桥互助社发起人陈韵的一句话——“谁来记住普通人”(展览:菜篮子工作站,衡复微空间,2018年2月)。很多时候我们的关注是自以为是的关注,还是要从普通人的描述中去感受,而不仅仅是让他们来回答问题、做判断。
现在,徐一珉正在进行一个城市与阅读的观察计划,关注上海各类书店的生存现状。在杨浦七梦之后,她会将这个观察从远距离更推近一些,去关注那些具体的人,让书店的店主、顾客们讲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元龙音乐书店 ©徐一珉梦醒时分。展览会闭幕,但我们每天都会和这些普通人的故事相遇,他们也期待着被你我讲述。
展厅留言本上一位老杨浦的留言:历史记载,美好回忆,珍惜爱护,永久传存。 ©翁潇琳关于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为进一步促进上海的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推动城市更新工作的开展,以“文化兴市,艺术建城”为理念,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 2019),已于2019年9月29日在杨浦滨江拉开帷幕,活动持续至2019年11月30日。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是市政府批准举办的大型城市公共活动,旨在通过“展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城市建设中的实践项目引入展览,将展览成果应用于建设实践,从而倡导城市公共空间理念、提升城市魅力。
本届空间艺术季以展现上海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建设成就为背景,将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作为主展场,邀请世界各地艺术家结合工业遗产和场地特色,在地创作一批公共艺术作品留存于滨江,丰富滨江景观;将原上海船厂的两座船坞开放,为人们带来大构造空间魅力的震撼体验。
关于“杨浦七梦”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学院的项目之一,由澎湃新闻市政厅与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发起,希望借助七组研究和创作,勾勒出曾经生活、工作在此地的人们,与此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如今又对此怀有怎样的梦想。成果将于9月底至11月底在原烟草仓库的“绿之丘”展出,并期待纳入更多观展者的讲述。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