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赛迪智库|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同质化竞争有余合作不足
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整体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体来看,全国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水平稳步提升。
基于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根据系统性、可度量、弱相关的原则,本文设计了包括产业基础、要素保障、区域合作和基础设施共享四个子系统15项具体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系统。据评估,“长三角”制造业协调发展指数从2011年的0.64上升到2017年的0.70,其中产业基础方面协调程度最高,其次是基础设施、要素保障和区域合作,要素保障有所波动且刚过0.5中等水平线,区域合作水平总体较低但快速提升,如图所示。
图长三角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指数本文认为:制造业区域协调不是同质竞争、对立发展,而是不同市场主体之间基于市场需求开展全方位、宽领域的合作,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发展格局。
一、产业发展取得成效
经济总量持续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国内产业发展高地,产业门类齐全,集群优势明显,生产力强,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城市群区域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工业化水平高。2017年长三角地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工业经济总量持续提升。2017年,长三角四省市工业增加值达到71995.75亿元,以占全国2.2%的土地面积和全国11%左右的人口,贡献了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5.7%。2017年工业企业利润达到20425.7亿元,占到全国总量75187.3亿元的27.2%。
区域发展特色凸显。长三角各大城市间产业同构色彩较浓,随着一体化的加快推进,各城市间积极向优势互补,联动发展转变。上海重点推动汽车制造、钢铁等制造业向高端延伸,同时聚焦总部经济、金融、科创等功能推动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杭州信息经济已经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拥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全年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3216亿元,增长21.8%,占GDP的25.6%。苏州制造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企业众多,新旧动能转换加快,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新兴产业产值1.62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0.8%。南京深耕信息技术、智能电网、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2017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66.63亿元,增长6%;符合工业转型升级方向的工业产品快速增长,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量增长204.9%,新能源汽车增长171.8%,工业机器人增长78.9%,智能手机增长78.3%。合肥在发挥家用电器和装备制造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推动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从无到有并实现快速增长。2017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4%。其中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增长28.5%,装备制造产业增长15.1%。
二、长三角制造业协同:竞争有余合作不足
产业同构发展造成竞争有余合作不足。当前,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发展阶段相差不大,产业结构相似度高,产业梯度特征不明显,更多地表现为同质化竞争。根据相关的调查报告,长三角核心区各个城市中,超过半数都将汽车、石化、通信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在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竞争激烈。
土地资源成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当前,长三角土地资源较为紧张,粗放式利用没有彻底扭转,土地成本大幅上升,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昂的成本也使得很多企业撤离本地区,导致出现产业空心化风险的可能。以上海为例,上海正逐步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产业组织和分工体系发生明显变化,同时面临人口、土地、环境和安全的底线约束,经济发展综合成本持续上升,必须改变传统依赖低成本要素投入的制造业发展模式。
区域协同发展的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尽管长三角区域合作已形成“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但是合作的深度和力度还不够。缺乏国家层面实体性的统筹协调机构,毗邻地区的行政级别不对称,导致协调难、对接难,使地方行政体制分割障碍难以创新突破。如上海在推进科创中心和自贸区建设中,眼光“习惯性”瞄向海外,区域内的联动不够。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尚未建立。一些“走出去”的企业如漕河泾的盐城、海宁分园投入大、资金回收期长,当地支持度不如预期,赢利状况并不好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能级还需提升。基础设施互通性不足和服务协同化缓慢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软资源的共享缺乏,重点是数据作为基础和纽带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如,各省市信息孤岛还普遍存在,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条块分割还阻碍着信息数据的共享利用。
三、形成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格局
加快制定长三角制造业协调发展规划。基于长三角制造业发展现状,打破行政区划藩篱,从长三角整体出发,明确其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并进一步细化三省一市各自产业定位和角色分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有效整合长三角要素资源,实现人才、土地、资金、信息等要素在长三角地区无障碍流通。
强化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发挥长三角地区教育、人才、创新资源集中的优势,瞄准区域产业发展急需和国家战略紧缺的技术和产品,整合三省一市科研机构、骨干企业、关键平台,搭建一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重点领域技术研发攻关,打造一批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发挥长三角产业基础雄厚优势,加强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形成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为契机,重点围绕汽车、石化、船舶、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优势重点领域,梳理产业链,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协同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组织三省一市相关部门和专家研究绘制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地图,建立统一的集群监测平台,推进产业联动和特色化发展。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发挥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优势,加快建立三省一市工业互联网平台协同建设,推广一批工业互联网产业标杆项目,探索服务商互认机制,形成长三角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以5G商用为契机,积极推进5G产业生态建设,不断拓展5G应用场景和范围。加强车联网先导区、智能网联测试等领域合作建设等。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