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怀念钢笔

2019-12-18 15: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王不易

来源:物质生活参考(ID:wzshck)

2015年,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记者问他:“哪些现在常用的东西可能在10年内消亡?”

纳德拉想了想,回答:“钢笔。”

01.

相声大师侯宝林曾说过一个段子,由上衣口袋里插了几支钢笔,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文化程度:一支钢笔是小学生,两支钢笔是中学生,三支钢笔是大学生。捧哏郭启儒先生问:那么要是插四支钢笔呢?侯先生答:要是上衣口袋里插四支钢笔,那准保是修理钢笔的。

侯老先生说这段相声时,钢笔还处在它的黄金时代。象征着中国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四大件:钢笔、皮鞋、暖水瓶、痰盂,钢笔居首位。《山楂树之恋》里,老三送给静秋一支英雄616,那就算是很贵重的礼物了。 

“我这不是在送你钢笔,是在为革命节约墨水。”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想象,一支钢笔在那个年代的重要性。

作家梁晓声和残雪在他们的作品里都曾写到过自己年少时对于一支钢笔的渴望,而二者又不约而同选择推板车的方式去挣钱,一毛一毛地挣,就为了买一支“永久”。

“永久”还不是那时最好的品牌,但也足矣。

将钢笔插在胸口,那是文化人身份的象征,小孩子与其说是对钢笔的向往,不如说是对那种身份的向往。

钢笔不像圆珠笔、签字笔那样随意,每个人写字的力度、角度、速度不同,对笔尖的要求就有不同,写惯了的钢笔,就像处久了的朋友,讲究的是一个默契。所以文人喜欢时刻将笔插在胸口,用自己的钢笔写字,才算趁手。

如此,又催生出修笔先生这个行业。有了手感的钢笔,若摔坏了,一时是舍不得丢的,暂不论价钱,只是好笔难求。这时便显出修笔先生的珍贵来。尤其遇上派克、犀飞利这种名贵的钢笔,没有老师傅的金手,恐怕修不好。自然,这个行当如今也式微了。

老舍先生曾在1935年12月15日的《益世报》上登过一篇文章,论的是钢笔与粉笔。他又将钢笔的意象提高了一个层次。

“钢笔多么有意思:黑黑的管,尖尖的头,既没粉末,又不累手。想不起字来,沾沾墨水,或虚画几个小圈;如在灯下,笔影落纸上似一烛苗。想起来了,刷刷写下去,笔道圆,笔尖儿滑,得心应手,如蜻蜓点水,轻巧健丽。写成一气,心眼俱亮,急点上香烟一支,意思冉潮,笔尖再动,忙而没错儿,心在纸上,纸滑如油,乐胜于溜冰。

钢笔头下什么都有。要哭它便有泪,要乐它就会笑,要远远在天边,要美美如雪后的北平或春时中的西湖。它一声不出,可是能代达一切的感情欲望,而且不慌不忙,刚完一件再办一件,笔尖老那么湿润润的,如美人的唇。”

可钢笔不能挣钱,要挣钱,只能拿起粉笔,由着钢笔生锈。他想拿着钢笔,直抒胸臆,不负自己,却是不能。

“钢笔是多么可爱的东西呢,同时又是多么受气的玩艺啊!”

在他心中,钢笔是自由写作表达的武器。可他的钢笔却一天天“生锈了”。

类似的含义,也出现在电影《美丽心灵》中。影片结尾,普林斯顿的教授们向约翰·纳什献上自己的钢笔。约翰·纳什因精神分裂症,人生后半段并不曾登上正式的讲台,但他在图书馆为学生们讲课,也从未放弃研究课题。教授们献上钢笔,是以此形式表达对纳什在学术领域贡献的肯定。

撇开文人的自诩与惺惺相惜,钢笔在上流社会却是另外一种身份的象征,这大约就与金钱、地位挂上钩了,断没有老舍笔下文人的傲气。这一意义层面上的钢笔,其功能,大约如腕表,是绅士的诱惑。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中国的钢笔都是外国牌子,如犀飞利、万宝龙。用得起这些牌子钢笔的,都是港澳或广东沿海地区的富贵人,粤语里还因此得了一句俚语:“犀飞利”,形容人很厉害。

万宝龙的Meisterstück系列,翻译过来是大班系列,在粤语中,“大班”的意思是:富豪、商贾、买办。由此也可见,在那个年代,钢笔不仅可以用来写字,还可以用来区分阶层。

02.

钢笔与腕表,都曾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占领时代目光,它们本身都带有机械性。这种机械感将钢笔与羽毛笔、毛笔区分开,代表着一种新的书写工艺,也正是钢笔的迷人之处。

在爱钢笔的人眼里,它如变形金刚一般结构复杂,略带神秘,值得琢磨,而外表又有着现代工艺所塑造出的迷人的线条。除开书写流利,这是令钢笔爱好者难以自拔的一个兴奋点。

正因为机械性所带来的神秘感,钢笔在许多的影视、文学作品中都充当了悬疑的承载。

柯南总是一支钢笔不离身,詹姆斯·邦德的钢笔可以变成相机、无线电、匕首、手枪。

前年口碑爆棚的西班牙悬疑电影《看不见的客人》,最精彩的部分便是凶手被揭露之时。他站在窗前,胸口插的那支钢笔开始漏水。那是一支被装了窃听器的钢笔,窃听器拿走了真相,泄露的魔水暗示着凶手想要掩盖的事实,不会长埋地下。

思路最为清奇的东野圭吾,在他的长篇小说《布鲁特斯的心脏》里,将钢笔的机械性运用到了极致。

受害者是被一支钢笔杀死的。杀人者在钢笔的笔尖存有氰化钾结晶,当受害者将钢笔吸入蓝墨水时,酸性的蓝墨水就会和氰化钾起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氰化氢,而受害者离释放的氰化氢太近,几乎是当场毙命。

在现实中,钢笔确实曾被改造为武器。“情报钢笔手枪”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特工们的最爱,不过也不是谁都能拥有一支钢笔手枪的,毕竟制造工艺复杂。

最有名的是英国哈顿式毒针钢笔枪,有点像古龙《楚留香传奇》里暴雨梨花针的感觉,一颗针状子弹,采用压缩空气发射,针上涂有剧毒,命中就玩完。

03.

钢笔虽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二层意义,但终归是个书写工具。

全民钢笔时代,讲究字如其人,每个孩子应该都经历过被庞中华字帖支配的恐惧。想当年,小学甚至每天有一堂课,都是练钢笔字。

英雄、永生、中华、解放、博士、浪琴……如果你还记得,曾经还有过一段时期,国产钢笔疯狂地赶超进口钢笔,这些品牌应运而生。

那时,英雄对标的是派克,瞄着顶尖的“派克51”制作“英雄100”。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甚至还拍了个影片《英雄赶派克》,黑白电影里,展示着激情燃烧的岁月。英雄钢笔的确拥有过属于自己的时代,在那个猪肉只要2块钱一斤的时代,英雄钢笔一年卖出了十几个亿。[5]

可国产钢笔已渐渐被淹没在时间的横流里。钢笔被圆珠笔、签字笔所替代,而圆珠笔、签字笔甚至称不上接替了书写时代,短短的一瞬就被电脑所降维打击。

不过,在无纸化办公年代,也还是有坚持用钢笔写字的逆流者。有人说,若要传达感情,书写总比冰冷的邮件、短信要来的有质感。而圆珠笔笔尖太滑,写出来的字不够正气,钢笔则带着写字人的情绪、性格,落在笔尖,字才像有了灵魂。

写了《只过必要生活》的日本作家匠久选择钢笔的原因很可爱,“我实在不喜欢那种笔芯快用完时的紧张情绪。这种战战兢兢的心情不亚于开着一辆快没油的车,压力很大,还不能丢掉它。这一点上钢笔就不同了。墨水快用完的时候吸几下就满了,不会为墨水用完而担心,我就喜欢这种安心的感觉”。

日本是一个文具控国家,日本人对钢笔有着极深的情结,这种情结大概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日剧《我的绅士时尚》用了整整一集来介绍钢笔的来龙去脉,钢笔被认为是绅士的必备品格之一。

日本作家加藤惠美子说:“在这个邮件盛行的时代,手写书信的行为已经成了良好教养的象征。”

另一位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说:“用钢笔写信,即便是使用很普通的信纸,也会显得高级。”

他们都是古典书写的拥趸者,钢笔情结因这些人而得以保留。

钢笔情结在国内的呈现要弱许多,至今仍用钢笔写字的同好者,缩小为一个小群体。钢笔的书写功能被束之高阁,它更多的成为了收藏品、奢侈品。大约就像从前写毛笔字从一个文人日常,变成怡情养性的一种修养,物品的日常功能渐渐退化,这就是时代进步的所留下的印记吧。

回想钢笔为王的时代,海明威用派克51写下了《老人与海》,柯南·道尔用钢笔写出了《福尔摩斯探案集》,张爱玲习惯用黑墨水写字,直排书写,字体娟秀,从中透露着她的性格。

谁曾拿着钢笔痛贬时弊,谁又曾拿着钢笔连载小说……这些钢笔与人物的沉浮,只能存留在修笔先生的回忆里了。

1901年,Waterman钢笔的创始人威迪文去世。在他的葬礼上,有人致了这样的悼词:“ 如果每一位使用过Waterman钢笔的人都来墓地献上一朵玫瑰,这里将会堆成一座玫瑰山。”

一百多年后,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说:“手写交流很快可能只能陈列在博物馆了。”

时代真的变得很快。猝不及防。

致终将消亡的钢笔,致终将远去的手写时代。

参考资料:

[1].《把日子过得有趣》,作者:老舍。

[2].《钢笔的回忆——维一先生的年代记忆》作者:万方中。 

[3].《从国民党将军的钢笔手枪说起》,作者:萨苏,人民网  。

[4].《电影邂逅钢笔,怎样的艺术人生?》,作者:袁圆园建建,文具之美。

[5].《“英雄”归来:一支钢笔沉默的十五年和涅槃重生》作者:梁周倩,天下网商。

[6].《口袋里装一支钢笔的男人,很迷人》,明范儿。

*图片系视频截图或网络图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