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邺城故事】统一北方建霸府 枭雄基业定于邺
统一北方建霸府 枭雄基业定于邺
——枭雄曹操与邺城
谈到邺城历史人物,曹操是极为重要的人物之一。曹操起家于邺城,死后又葬于邺城之域,故有专家说,在邺城的三国之历史人物中,具有雄才大略、经天纬地之才的,当首推曹操。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九年(204年)攻克邺城,开始营建邺都,黄初元年(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后由其子曹丕将曹操安葬于邺城之西(具体地点,目前尚未找到,成为一个历史之谜)。可以说,曹操的一生与邺城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邺城见证和记载了曹操一生的丰功伟业。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创建者,其子曹丕称帝后建都于邺(今临漳县邺城),追称他为魏武帝,尊为太祖。邺城见证了曹操统一北方、建立霸业的过程,曹操死后还葬在了邺城城西。曹操出生于一个宦官之家,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地位虽低微,但官做到了太尉。曹操20岁时被举为孝廉,开始步入仕途,27岁时任议郎。黄巾起义后,他参加了镇压起义军的战斗。董卓作乱后,他招募起一支五千人的队伍,加入了由各地豪强组成的讨伐董卓的军队。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曹操占据了兖州,大败起义军,收编了30万起义军,实力大为壮大。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恶劣环境里,曹操纵横捭阖,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据邺城,驱铁骑平定河北,统一北中国
东汉末年,政治日趋腐败。豪强割据势力在镇压黄巾起义后,便各据一方,互相残杀,造成长期分裂的政治局面,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州里萧条”和“民相食”的惨景到处可见。曹操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于建安元年(196年),奉汉献帝都于许昌(今河南许昌市),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统一战争。之后的几年间,他占据了黄河中下游以南直至徐淮的大部分地区。此时黄河中下游以北的幽、冀、青、并四州已经掌握在袁绍手中。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展天大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不久,袁绍仅带几百骑兵逃回河北,病死于邺城。他的几个儿子互相争夺,分别控制着河北各地。
东汉献帝建安八年(203年),曹操攻黎阳(今河南浚县),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兵败,逃回邺城。曹追至邺,攻城未克,收其麦子回许昌,留大将贾信屯兵黎阳。后袁谭、袁尚争权,战于邺城外,袁谭兵败,逃回南皮(今河北沧州)。东汉献帝建安九年(204年)二月,袁尚复攻袁谭至平原,留其将审配等守邺城。操进围邺城。4月,曹操留曹洪攻邺,自领兵击破屯毛城的武安长尹楷,疏通上党粮道。5月,曹操毁土山、地道、凿堑围邺城,周围40里,广深2丈,引漳水灌城,城中死者过半。7月,袁尚将兵万人救邺,被曹操击败。袁尚逃奔中山,曹操尽收其辎重、印绶及衣物,以示城中。8月,审配侄子审荣开东门纳曹兵,邺城陷,审配被杀。曹操收定河北之后,为了彻底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北方,积极准备远征乌桓。乌桓是活动于塞外的游牧民族,汉武帝时臣服于西汉,东汉初年背叛汉朝,常与匈奴联结侵犯东汉边郡,到东汉末年势力日渐强大。在曹操与袁氏的争战中,乌桓首领蹋顿支持袁氏,袁熙和袁尚被曹操战败后胁迫十万幽冀军民出塞投奔蹋顿,借乌桓的力量与曹操抗衡。曹操只有北征乌桓,彻底消灭袁氏势力,才能真正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建安十二年(207年)初夏,曹操率大军从邺城出发,长驱北上,远征乌桓,过易县(今河北雄县)到无终(今天津蓟县),上徐无山(今天津蓟县盘山),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一路开山填谷,途经白檀(今河北承德)、平冈(今辽宁咯喇沁左翼蒙古自治县境内)及鲜卑人的居住区,向东直逼蹋顿的大本营——柳城(今辽宁朝阳)。蹋顿与袁熙、袁尚兄弟仓忙应敌,被曹操击杀。从柳城班师时曹操走的是南线,取道今辽宁绥中与河北秦皇岛一带。归途中,他诗兴大发,写下了组诗《步出夏门行》,第一章就是途经碣石山时所作的抒怀名篇《观沧海》。曹操率军远征乌桓,从西南而东北基本穿越了今河北全境。
曹操攻占黎阳、邺城、下南皮,平定了冀州。曹操北击占领幽州。此时,冀、青、幽、并四州便相继落入了曹操的掌握之中,其中包括几乎全部的燕赵大地。建霸府,营邺城,开创中轴对称之先河
邺城是一座古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战国时,魏据此地,改称魏,不久仍称邺。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置魏郡,治邺。汉献帝时为冀州治所。邺城西依太行山,北面和东面是辽阔殷富的大平原,南面是黄河,附近还有白沟、淇水、荡水、洹水、漳水、滏水等河流,周围散布着许多关、径、津、梁、路,构成便利内外交通网络,具有相当优越的地理条件。邺城周围的冀州地区又是古代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因此,邺城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兵家相争之地。精明的曹操当然更明白邺城的重要,他于建安九年(204年)攻占邺城后,将这里建成了他的“霸府”,开始营建邺城。邺城以规划严整,中轴对称,布局合理著称于世。邺城的西北部建有铜雀、金虎、冰井三座高台,是全城的制高点。其丞相府(建于202年)、魏公府(建于213年)、魏王府(建于216年)都设在这里。另外,曹操手下的文武官员除一部分镇守四方和在许都执行监视献帝的任务外,其余都聚集在这里,这样邺城实际成了曹操的都城。曹操并不满足于统一北方,还致力于统一全国。建安十五年(210年)在邺城作玄武池,训练水军,准备打过长江消灭孙权,统一中国南方。赤壁之战,曹军失利,统一南方的愿望未能够实现。
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汉末政权。建安七年(202年),曹操被拜为汉丞相,封于邺。十八年(213年),曹操为魏王,都于邺。曹丕称帝正式建立魏朝后迁都洛阳。曹魏邺都城是曹操在战国秦汉旧邺城的基础上增建的。有内外二城,外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有中阳门、建春门、广德门、金明门等七门,为百官、平民居住区和商业区,有赤阙街、黑阙街等街道,在曹魏都邺以后,邺城长期为华北平原地区最繁华的都市。内城为宫城,在外城北部。初建时内城在漳水南岸,北临漳水。后漳水南移,今内城遗址已在漳水北岸,即临漳县邺镇三台村一带。内城中建有宗庙和听政殿、文昌阁两座建筑。文昌阁西面是内苑,其中有三座著名的亭台建筑,即铜雀台、金虎台和冰井台。铜雀台居中,因此又称中台。金虎台在南,冰井台在北,合称“三台”。
曹魏时代邺城的规制和布局,有突出的特点:其一,出现了中轴线和对称布局;其二,宫城、官署和居民区截然分开,改变了过去长安、洛阳宫城和民居相参的情况;其三,宫殿和官署、贵戚居所,都集中在北部,改变了以往的建筑传统。这些特点,开创了中国都城规划严整布局的先例,对隋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都有较大的影响。
兴水利,重改革,复苏经济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百姓流离失所,经济衰退。为发展经济,曹操治邺,注重兴修渠堰等水利设施,仅在邺城附近就修了万全渠、漳渠堰、长鸣沟、开井堰等水利设施。一时使邺都附近出现了“野田广开辟,川渠互相经,黍稷何郁郁”的景象。曹操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实行屯田(先民屯后军屯),曹操每年春季都要举行籍田仪式,给牛披红挂绿,并亲自扶犁耕地,精耕细作,因地制宜。目前,临漳县习文乡籍田村就是当年曹操籍田处,曹操还号召百姓开荒造田。此外,曹操还采取了恢复盐铁官营等一系列经济政策。为发展手工业,恢复了冶炼铸造,大量使用煤炭煅烧冶炼,制造农具、兵器(目前邺镇村发现了冶炼铁器遗址),使统一后的中国北方各地,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曹操在统一北方战争中,深谋远虑,善纳良策;利用汉室名义,争取民心,征抚兼施;重视战略基地建设,实行屯田,发展经济,减轻民赋,安定社会秩序;治军严整,赏罚分明;善任将吏,兼收并蓄,用兵灵活,力争主动,面临危局,临阵若定,善于捕捉战机,抓住作战关键,出奇制敌,终于取得内线作战和作战略性决战的胜利。招贤纳士,唯才是举
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于建安十五年(210年)至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间,连下三道“求贤令”,要求部属不拘一格地广泛举荐和录用人才。他知人善任,张辽、徐晃虽是俘虏,也得到重用。他赏罚分明,“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在他身边聚集了大量的文臣武将,为统一事业储备了人才基础。
曹操既重用豪强出身的人,如许褚、李典等,同时也起用出身寒族地主或一般官吏,如荀攸、郭嘉、满宠、张辽、徐晃等人,只要是能为统一事业出力,曹操都能够重用他们。曹操选用人才,首先是那些有治国用兵才能的人,其次就是一些有才华的文人。当时文坛上最有名望的“建安七子”中,除孔融外,王粲、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和刘桢,都是曹操的幕僚。曹操授给他们一定的官职,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经过一番努力,曹操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文,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著名的女诗人蔡文姬,在军阀混战中被乱兵掳去,流落匈奴,曹操派人用金银玉壁将她赎了回来。因为曹操重视和提倡文学,汉末以来文坛上消沉冷落的现象顿时改观,大量作家和作品涌现出来,在文学方面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后来,人们常把这一时期看作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开建安文学,形建安风骨
邺城不仅是曹操集团的政治中心,也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邺下文人集团的宴饮游乐、诗赋唱和之地。在邺城,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都是文学大家,在他们的创意和影响下,四方人才,如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等,荟萃邺下,形成邺下文人集团,创建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文学。
曹操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著名诗人。他的诗骨力雄健,慷慨悲壮,对建安文学有创始之功。曹氏父子经常与文士们相聚在铜雀园,论文作诗,留下不少名篇佳作。曹操有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直到现在,还常被人引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在洛阳。据传,葬于邺之高陵(即西陵)。
邺城见证了曹操统一北方、建立霸业的过程,曹操死后还葬在了邺城城西。这就是曹操与古邺的地域之缘,他虽然不是邺城人,但却是在古邺大地上建功立业,并且把躯体永远地留在了这里。曹操一生虽位极人臣,但没有称帝。后来他儿子曹丕称帝后,才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不愧为我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同时,曹操也是历史上一个褒奖不一的政治家。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不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后世学者认为,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意歪曲事实,并没有正确评价曹操。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毛泽东主席曾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鲁迅先生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来源:《邺城历史人物与故事》(作者:李亚 朱金海)
编审:杨柳风
原标题:《【邺城故事】统一北方建霸府 枭雄基业定于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