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台山庙边学校与育英学校: 最美的乡村学校,何时不再荒废?
叶克飞
我心目中最美的台山乡村学校,当属庙边学校。
庙边学校所在的端芬镇,是台山洋楼最多、景色最美的镇。驾车而行,一路都是古朴村落和金黄稻田,美不胜收。庙边学校就在县道旁,背对着道路,一块指示牌立于路边,提示造访者。
拐进小路,参天树木遮蔽天空,庙边学校的陈旧围墙就在右侧。前方不远处是一棵大榕树,围绕大榕树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三角地带,庙边学校与翁家楼隔路相对。
最美学校和最美洋楼
庙边学校与操场
曾有人说,如果只是经过台山,又想见到最美的建筑,那么来庙边村就可以了,因为这里提供“一站式服务”——最美的旧时学校和最美的旧时洋楼,前者是庙边学校,后者是翁家楼。
1926年落成的庙边学校,高三层,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楼前是偌大的操场。从校门到教学楼,有一条近两百米的步道,校门两侧的方形雕花柱子,在空中以铁艺花饰相连,整体宛若欧洲城堡或庄园格局,非常大气。
作为广东省受保护建筑,庙边学校的校门前有石碑记载历史:1922年,庙边村开始筹建庙边学校。1924年,庙边村八户翁姓旅美华侨合力捐出半年工钱,解决了建校资金问题。1926年,学校落成使用。
这栋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顶端有穹顶钟楼,内部除教室外,还有礼堂和阅览室,地下室则充当储物室。
走入校内,正中是礼堂,有两根圆柱和圆拱组成的演讲台。这是一个完全西式的礼堂,一代代庙边学生,都曾在此听师长讲话,或许自己也曾站在台上演讲或表演。
庙边学校礼堂
庙边学校刚刚落成时,名为达德学校。抗战时期,广州还有大学曾迁至庙边村,借用达德学校的校舍继续教学。经历数十年沧桑后,庙边学校也在撤并大潮中告别教育使命。在空置后,它曾被租给玩具厂使用。因为是台山近代华侨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当地文化界曾呼吁保护,庙边村前几年也曾有重新规划、旅游开发的计划,但眼下的情况,似乎说明进展不力。
校舍的走廊堆满建筑垃圾和破损桌椅,空置的教室布满灰尘,虽然钢筋水泥结构无损,建筑还算不上破败,但仍让人心疼其命运。
当年的庙边学校,想必令人艳羡。除了大气精美的建筑之外,还有如此之大的操场可供学生活动。台山的旧时学堂多与圩市、村落相连,空间相对有限,罕有像庙边学校这般自成一体。
校园内最显眼的当然是两棵巨大的凤凰树,其中一棵更因枝叶过于繁茂,延伸至地上,宛若一座大帐篷。从枝叶间钻到树下,举头便是树冠构成的天幕,十分有趣。当年在此上学的孩童,少不了钻进来玩吧?若是凤凰花开时,这里必然是网红地。
庙边学校的凤凰树,繁茂枝叶延伸到地上,形成一个大帐篷
与庙边学校隔路相望的翁家楼,同样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同样是翁氏华侨留下的印记。1927年至1931年,定居香港的翁氏华侨请德国设计师设计图纸,建成包括玉书楼、沃文楼和相忠楼在内的三栋西式别墅,还有两栋两层高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统称为翁家楼。
这五栋建筑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各具特色,即使在台山的数千栋洋楼中也属翘楚。玉书楼、沃文楼和相忠楼的立面,被当地居民形象地比喻为“刘备”、“关羽”和“张飞”。
玉书楼之所以是刘备楼,是因为楼顶凉亭和下方窗户组成一个“备”字。沃文楼的并列形立面像一个“羽”字,外墙红砖又似关羽的红脸。相忠楼大门弧形向右,正似“飞”字的右弯钩,故名张飞楼。
最美的当属玉书楼,建造者采用了各种形状的花窗,从方形、圆形、矩形,到六角形和榄形,看似随意拼凑,却有别致美感,而且内部采光极佳。玉书楼也是翁家楼唯一可随意进入的一栋,内部虽陈旧,但地砖完好无损,可见旧时做工之佳。
刘备楼有各种不同形状的花窗
据说,翁家楼的建造者是翁瑞正,号玉书,北大毕业生,后来留学美国,再移居香港。他也是庙边学校的筹建者和捐款者之一,其长孙也曾在庙边学校短暂就读。
但翁家楼自落成后,空置时间就多于有人居住的时间。翁家家大业大,翁瑞正的几个子女事业有成,而且主要居住在香港,很少回来,据说仅在抗战时期,翁家人为了躲避战乱,才在这里短暂居住过。改革开放后,华侨政策落实,政府将房子交还给翁家,但翁家后人也并未接管,只是由亲戚居住并代为维护。台山文物部门曾多次联系翁家后人,希望能代管翁家楼,以便通过政府力量保护文物,但一直未能联系上。
庙边学校与翁家楼,前者是庙边华侨反哺家乡的贡献,后者是庙边华侨自我奋斗的证明,都可算是台山华侨史的注脚。只是岁月流逝,它们如今的命运都是荒废状态,不知何时才能改变。
已成危楼的育英学校
距离庙边学校仅仅一公里的育英学校,同样荒废良久。资料显示,1994年,育英学校就因招生不足而遭撤并,原有学生转入庙边学校就读。换言之,它荒废的时间比庙边学校更久,已有25年。
育英学校位于台山市三合镇新安圩。小小的新安圩,是台山众多圩集之一,一栋栋洋楼环绕广场,人气还挺足,丝毫不见萧索气息。可惜圩中最宏伟的建筑育英学校,却已成危楼。
破败的育英学校
育英学校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立面中央部分是典型的西式风格,一楼有柱廊,二楼有拱廊,顶端有圆顶八角钟楼。两侧副楼则采用中式碉楼设计,顶端的檐顶呈钩型。在学校背后还有一座后楼,是名为“育英楼”的碉楼。
育英学校的塔楼长满杂草
之所以用三座碉楼拱卫学校,是出于安全考量。这在珠三角相当常见,但像育英学校这样做到浑然一体、毫不突兀,仍然少见。
育英学校的外立面已衰败不堪,“育英学校”四个字苍劲有力,可惜“英”字已磨损大半。顶端塔楼造型极美,可各种杂草与植物顽强生于其上,更显颓败。
这栋建于1926年的新式学校,是新安余氏所建。当年余氏族内有族老专门负责管理公款,公款多半由华侨捐献,还有余氏产业的租金等收入,很大部分都用于教育。数十年来,育英学校也教育出不少人才,不乏海外侨领。
新安村委会的旧办公楼,当年就是育英学校建校时的“附带品”。它用剩余建校资金建成,用作阅览室,向村中识字者提供报刊书籍。这个小小村落,从未忽视文化的力量,而且在那个时代,它早已摒弃了所谓的传统教育,尽最大能力为村中孩童提供良好的新式教育。
可惜的是,已荒废25年之久的育英学校,如今残破不堪,甚至还会继续颓败下去。何时,它才能不再荒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