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跳出一域看产业 新都产业功能区如何助力成都发展?
城市同人一样,人有生老病死,城市亦有发展周期:一些城市“衰老收缩”,另一些则“成长壮大”。
从四川到中西部,从国家中心城市到国际化大都市,成都的视野不断放大,企业和人才也不断聚集。伴随着城市的“成长”,成都也在不断探索提升产业和人口承载力的方法。
用产业体系为轴、以产业生态圈归类,最终以全域66个产业功能区为承载——高效集约,成了产业发展“成都方案”的核心词。
要保证这套“方案”的效果,散布着各式产业功能区的城市各区域,便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对于城市区域而言,关键就是“不局限于自身一域,用全局的眼光精准定位功能区”——这正是成都新都区实践中的种种细节共同指出的方向。
新都夜景01
枢纽之城:现代交通产业助力城市“加速”发展
统筹布局,两年前成都提出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这是当时的关键词。经过两年、四次理念更新和机制完善,今年,成都进一步将这66个散布的产业功能区,优化调整为以“功能区”协同支撑的“16+1”个“生态圈”。
位于成都北大门、向来以工业立区的新都,在探寻自身“有什么”之外,也开始思考另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整个城市“需要什么”。
轨道交通、航空和现代物流,是成都市新都区明确的三大主导产业。偌大区域,产业何止二三?但这三个产业之所以成为“主导”,或许正是因为这不仅是新都的“强项”,同时也是整个成都“产业网”上的“重点”。
实际上,此前几年,新都以轨道交通、航空和现代物流为核心的产业区已初具规模。而今年,在成都“升级”后的《优化调整后的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名单》中,囊括了新都轨道交通和航空产业的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继续奋勇争先。
就在11月7日,新都“东飞”上海举行的现代服务业专题招商推介会上,新都便与包括飞瑞航空人才投资项目在内的5个项目签约,总投资高达102.3亿元。
以轨道交通产业为例,一面是成都城市建设中轨道交通正处于“爆发期”,一面则是过去成都的相关产业相对“薄弱”。
两年前,成都就提出推动轨道交通加速成网:按每年地铁新开工项目2个以上、投入运营项目2个以上的速度,确保至2022年,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600公里以上,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65%以上。
在这样的需求下,新都的轨道交通产业也同成都的地铁建设一起“加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新都的轨道交通产业开始“从无到有”,从引进中车这个“龙头”、到如今已集聚起新誉、今创、中车电机等50余家核心配套企业。
今年,成都预计将开通总长76.06公里的两条线路,并因此成为今年开通地铁总里程第二的城市。这背后,也透着新都轨道交通产业的助力。
如今,新都轨道交通整车制造的九大核心技术,以及十大关键零部件已经齐备;年产600辆地铁整车的能力,则生产了成都6成以上的地铁。
不满足于此,新都的轨道交通产业,在做优做强装备制造的同时,同样突出技术创新以构建新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明年,成都地铁还将开通5条线路,其中,时速高达140km/h的成都地铁18号线,正是在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的轨道交通西南研发中心研发设计的。
新都轨道交通产业不断“加速”02
智慧物流服务国际都市
成都66个产业功能区中,同样在列的,还有新都的智慧物流产业园。
就在12月12日,由成都市新都区主办的“物联全球智创未来”——2019年新都智慧物流产业园招商引资推介会暨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杭州举行。此次“推介”的重点,就是智慧物流产业园。
这个规划面积131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已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公路物流枢纽:已开通的公路货运专线多达240余条,覆盖130多个城市,成都6成以上的3A级以上物流企业,都在这里聚集。
京东、阿里菜鸟、德国邮政(DHL)、普洛斯……在现代物流产业方面,一大批耳熟能详的世界级头部物流企业,已飞来新都这棵“梧桐树”;而在现代智慧物流转型方面,这里还引进了以京东亚洲一号为代表的电商物流集群——仅这条以“一号”命名的自动分拣线,一年可以处理订单,就在1亿单以上。
实际上,发展智慧物流,也是新都在整个城市“产业网”中找准的自我定位之一。
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蓉欧+”铁路港倡议下,成都从一座西部内陆城市,正跃升为港口前沿。作为向西开放的前沿窗口,在国家一系列战略布局下,成都国际铁路港不再只立足于本地,物流贸易通道功能之外,立通道、聚产业,这需要更大的承载空间——成都“大港区”应运而生。而新都,正是“大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主动融入“大港区”建设,新都已在城市建设上,加快公路和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让区域与成都开放步伐实现深度“物理交互”。
更重要的是,在功能区建设中,新都也正按照“大港区”建设要求,深度融入“蓉欧+”,努力推动物流与商贸的“融合”,实现新都产业与成都需求的“化学反应”。
除此之外,在现代物流衍生服务上,新都也没少下功夫。物流金融、保险、融资租赁……各式业态正在这里飞速成型。以新都引入的传化物流网上油服全国总部为例,数字化线上加油站,仅这一项业务,今年的销售收入预计都将超50亿元。
新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03
为功能区“输血”,产业渐与三圈“融合”
每每一跳便能“摸高”,基底一定垫得不低。
11月14日,今年四川的382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额超过5000亿元。位于新都工业园区的成都科成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中心,正是其中的项目之一。投资108亿,该产业中心建成后将形成完整数字经济产业链,推动四川相关产业加快融入5G时代。
“牵手”这样一个百亿元投资项目,从第一次握手到正式签约,新都仅耗时3个月。这样的“新都速度”之所以能一再实现,离不开“新都优势”保障。
事实上,随着成都产业功能区的发展思路从“核心在产业”,一路升级为“塑造未来城市新形态”,“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新型城市社区”,也成为新都的理念。良好的要素保障能力,以及优越的营商环境,则是新都的努力方向之一。
具体而言,即把产业的功能区,融入“三个圈”——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主导“产业圈”、宜居宜业的高品质产业人“生活圈”,以及专业化的高效率营商“服务圈”。
例如,为了提升功能区的城市品质,吸引企业和人才“留下来”,新都相关的功能区配套,已由“生产导向”向“生活导向”转变。
在这里,24小时“企业社区”为园区内的企业和人才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千亩人才公寓主体已封顶;3000多亩的泥巴沱森林公园一期已开放、年内占地近900亩的白鹤岛生态湿地公园将启动建设。
还有TOD综合体七一国际广场,繁华的下沉商业和灯光下的摩天轮,俨然已成为城市新地标;“抱着熊猫吃火锅”,天府沸腾小镇一经推出就成了“网红打卡地”……功能区建设中,总投资135亿元的100多个民生项目正加快推进,新都正不断努力精准匹配产业人群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在上海,还是在杭州,新都“自荐”时都专门强调,将坚持“三圈融合”和“人城产”融合发展理念,加速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打造国际开放新城区、创新智造新城区、品质魅力新城区、生态宜居新城区”,其目标十分明确。
在新都,以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产业发展,进而克服区域发展同质化问题——定位明确的产业功能区建设,俨然已成为新都转变整个城市和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次革命。
黄名扬/文
本组图片均由成都市新都区提供
原标题:《跳出一域看产业 新都产业功能区如何助力成都发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