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缸金鱼和一封亲笔信背后的革命友谊
毛泽东写给任弼时的亲笔信
作者:常颖
1949年6月9日,正在玉泉山疗养所休息疗养的任弼时,收到毛泽东派人送来的一缸红鱼和一封亲笔信:“弼时同志:送上红鱼一群,以供观览,敬祝健康。”小小的红鱼,寄托着毛泽东对战友的深情厚谊。
毛泽东和任弼时的革命情谊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比任弼时大11岁,二人同为湖南人。1915年,任弼时初小毕业考入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的时候,毛泽东已经在这所学校就读两年了。这时的毛泽东已经是学校的风云人物,他在师生中传播革命思想,组织进步学会。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五四前后,任弼时参加了毛泽东参与组建的俄罗斯研究会,之后走上革命道路。二人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志向,特别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共同战斗,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成为亲密战友。
任弼时曾先后两次被捕入狱,受过国民党的酷刑,加上长期艰苦劳累地工作,导致身体虚弱多病。图为1947 年,任弼时在转战途中小憩
任弼时曾先后两次被捕入狱,受过国民党的酷刑,加之长期维持艰苦劳累的革命斗争生活,导致身体虚弱多病。进驻北平后,日益繁忙的工作终于将他拖垮,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使他一度出现昏迷症状,已无法承担日常工作。这时,北平和谈紧锣密鼓,新政治协商会议即将召开,新中国正在筹建之中。虽然正当用人之际,毛泽东仍然以任弼时的身体为重,安排他放下手头工作,到环境清雅的玉泉山疗养休息。
工作减轻了,但任弼时的病情却没有缓解,甚至连开国大典也不能亲临现场。考虑到他的身体,毛泽东劝他到苏联养病,说:“国家的事情虽多,但总不像在西柏坡的时候那么吃紧了。那个时候大决战正在劲头上,关系到革命的成败,拼拼命总还值得。现在不能再那么拼下去了,要养好了病再工作。”
10月29日,应中共中央要求,两位苏联专家专程来北京为任弼时诊治。毛泽东非常关心,要求时任军委卫生部副部长的傅连暲将病情报告译成中文送他阅示。在确认任弼时高血压已经非常严重,并引发脑血管硬化后,决定安排任弼时赴苏联治病。11月21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协商安排任弼时赴苏治病事宜。
在毛泽东的过问下,任弼时赴苏治病的行程很快安排妥当。临行前的一天晚上,毛泽东特地到任弼时家里看望他。保健医生刘佳武不知道主席来了,就按时进屋给任弼时同志吃药。毛泽东怕耽误他休息,影响身体,赶快说道:“我马上就谈完了,我就走。”
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期间,到巴拉维赫疗养院看望在这里养病的任弼时
11月29日晚,任弼时一行踏上赴苏治病的行程。12月7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前往莫斯科祝贺斯大林70寿辰,并就两党之间许多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商谈和签订有关条约、协定等。
在苏联期间,毛泽东每天忙于公务,仍然抽出时间专程到克里姆林宫医院及巴拉维赫疗养院看望任弼时。一天,任弼时征得医生同意,离开疗养院,到中国代表团驻地看望毛泽东。毛泽东特意吩咐厨师做了两样不放盐的菜,还准备了一盘有湖南风味的辣酱烧黄鱼。但当听说医生不允许任弼时吃辣子时,毛泽东又把那盘鱼端得远远的,幽默地说:“对不起呀!弼时,不是我不让你吃,而是医生的话我不能不听啊!”说罢,二人都笑了。
任弼时时刻挂念工作,在苏联也待不踏实,病情稍有好转就急着要回国。1950年5月28日,任弼时回到北京。第二天,傅连暲将克里姆林宫医院关于任弼时的病情报告给毛泽东,并建议任弼时可以每天在家中试着开始工作2至4个小时。
1950年夏,任弼时携全家在颐和园
这时,取得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为肃清残余敌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新生人民政权而奋斗。任弼时致信毛泽东及中央书记处各同志,要求开始每日工作2小时,并保证如果夜晚开会,最晚11点退会,并且白天尽量多休息,信中言辞恳切。经过慎重考虑,毛泽东批示:“同意弼时意见,试做工作,每日不超过四小时,主管组织部和青委。”
朝鲜内战爆发后,随着战事不断扩大,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中共中央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其间,中共中央连日开会,尽管医生规定任弼时到睡眠时间应退席,但他还是常常坚持到深夜。10月24日,秘书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增派志愿军出国作战和《关于诱敌深入山地加以围歼》等电报送给任弼时。晚上,他继续在灯下查看地图。夫人陈琮英劝他快些休息,有事明天再忙。任弼时说:“明天有明天的事啊!”他完全忘记了自己重病在身,却坚持一个信念:能走一百步,决不走九十九步。
25日清晨,任弼时病情严重恶化,傅连暲立即赶到任弼时住所组织抢救。毛泽东时刻关心任弼时的病情进展,在他病重的日子里随时听取傅连暲汇报抢救情况。虽经奋力抢救,但终究回天乏术。10月27日,任弼时同志溘然长逝,时年46岁。
10月29日清晨,毛泽东来到景山东街任弼时住所门前,为战友送行。当灵车缓缓驶离,毛泽东追忆起多年战友情深,不禁潸然泪下……为纪念任弼时,毛泽东题词“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文章发表于微信公众号“东方红啦”,摘自《老一辈革命家在香山》,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