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孩子上吐下泻,“半吊子”妈妈的做法连儿科专家都点赞

2019-12-16 12: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阿山 儿科黄哥黄医生

【读者来信】

黄医生:

您好!我是一名年轻妈妈,关注您公众号很久了。

前段时间,孩子上吐下泻,在就医、吃药这个问题上,我和家人也差点因为观念问题吵起来,孩子病好后,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文,发给您,也是想和众多和我有相似经历的年轻妈妈分享下感受。

您也可以点评下我的做法是否合适。如采用,我会很高兴的。谢谢!

祝您一切顺利。(阿山)

孩子的事,小事也是大事,就是这样一句话,常常就像风一样,可以吹起家庭的波浪,有的时候是涟漪,有的时候确是狂浪滔天,难以平息。孩子从出生开始,大家就关注她/他的一举一动,稍微有病痛,家中长辈立马从各方登场,要是意见不统一,大家的焦虑就升腾起了一股烽烟。

没生孩子之前,我对医生开药的认识

大约四年前,和两个闺蜜在单位食堂吃饭。

大蜜:“你们以后要是有了小孩,生病了去看医生,会吃医生开的药吗?”

我:“废话呀,不然看医生干嘛!”

小蜜:“为什么这么问?”

大蜜:“我有一个同学,她家娃生病了带去看医生,医生开了药,她却发朋友圈说不能吃,喏!你们看!”

我和小蜜凑上前,朋友圈很短,附上了几张开药单,只言片语中愤慨的情绪扑面而来,是在抨击某三甲医院的医生竟然开出这种药给小孩吃。

我和小蜜对视一眼,我忍不住了:“为什么不吃医生开的药,难道忍心让小孩子难受吗?你们怎么看?“

大蜜:”对呀,有病就治病啊,看医生就吃药咯。“

小蜜:“看不懂这药,不过我应该也会听医生的吧。“

时至今日,我已经升级成母亲了,经历了当妈妈的很多事,其中,最害怕的,莫过于小祖宗身体有恙。

今年春节,我们带着宝宝回到县城老家,我们把娃放在爷爷奶奶处,想过了元宵再接回来。

孩子上吐下泻去就诊,医生的药单让我存疑

年初九早上七点,公公打来电话,我心中咯噔一下, 肯定是宝宝生病了。果不其然,公公告诉我,昨晚十一点,宝宝吐了一床,安抚了好一会儿,给她喝了奶,结果又吐了,早上起来喝水,接着吐……

我说:“把她带出来吧,我带她去看医生。”

公公说:“我先带她去县城医院看看!”

“也好。"挂了电话,我满心焦虑。

不久,公公给我发来了县医院医生的诊断——肠胃炎,开药如下:

我瞪大了眼睛:多潘立酮片(吗丁啉)、维生素B6、利巴韦林、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黄哥点评:不靠谱!急性肠胃炎主要是口服补液,严重脱水可以静脉输液。呕吐不推荐用吗丁啉,呕吐严重可以用昂丹司琼。利巴韦林确实不妥。益生菌辅助治疗,可有可无。)

利巴韦林,权威媒体强调过,这是一种不良反应和用药禁忌都很多的药物!

“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不能用利巴韦林”,我每次也都第一时间转发到家族群里。

为什么一个县城的儿科医生,甚至是儿科主任医师,还会开出这种快要被淘汰的药。

我马上回拨了公公的电话:“爸,不要给宝宝吃这些药,这些药都是乱开的,我带她去大医院!”

非常庆幸地是,公公婆婆忍着没有把药送到孩子嘴边。

他们把孩子送到了我的跟前。

宝宝不愿进食,脾气也差。

后来呕吐的情况有所缓解,却发起烧来。

我带着宝宝去了市里的三甲医院,医生跟我说是肠胃炎、喉咙有点红,也明确跟我说不用吃抗生素,开了益生菌等药:

虽然这个“王氏保赤丸”依旧让我存疑,但我还是把药单发到家族群里,让家人看看这里的医生开的药(黄哥点评:找个靠谱的医生真难啊)。

拉稀、发烧!药吃还是不吃?艰难的抉择

第三天,孩子发烧到39℃,吃了退烧药,又烧回39℃,还拉了十几次的稀糊状便便。

在这个过程中。婆婆急坏了,催促我带娃再去看看医生。

“总要吃点药吧!吃药了孩子才舒服啊。”婆婆急切地说。

“这是自限性疾病,没有特效药的,能自己好。”我说。

“哎呀,吃了药更舒服啊,我是主张要吃药。”婆婆说。

我只好把咨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医生朱碧溱的回复给她看。

朱医生告诉我,“急性胃肠炎不用吃药也能好,但是如果拉得厉害,大便水分多,可以吃蒙脱石散,最好配点口服补液盐”。

而且,朱医生还明确告知,这种肠道病毒感染的周期对于小孩来说基本要一周甚至十天左右,我赶忙转达给家人。(黄哥点评:靠谱。)

婆婆不再搭话,我心里也烦,明明生病也要一个过程啊,为什么上一辈总认为,什么病都能多吃药就能好得快呢?(黄哥点评:是的,黄哥门诊也常常碰到这样想法的家长,囧!)

拉稀越发严重,我和家人开始博弈

孩子不再发烧了,但是拉稀越发严重,公婆再次试探性要带去医院开药或者挂瓶。

我有点扛不住。看着娃躺着哭闹着,米粒不进,先生也开始烦躁。。

“走吧,带她去妇幼看急诊”,先生说。

“看什么呢?还不就是那些药,益生菌、蒙脱石散、补液盐,家里都有啊。”

“你又不是医生,你这看了点公众号,半吊子在这装什么装,看了医生,总会开药!有药就吃!”先生很不客气。

我心里也很不舒服,我是真地对孩子好,不愿意看孩子去医院再折腾。

最后,我和先生各让一步,让先生带着宝宝的粪便去化验。

这位医生看了化验单以及上一次的诊断,说没有炎症,也说不要再吃“王氏保赤丸”了(幸亏我没给孩子吃,不然那苦苦的药丸,不知道又要折腾孩子多久)。(黄哥点评:靠谱)

医生再次开了一瓶“复方丁香罗勒口服混悬液”,我想着可能根本没什么用,却再也无力阻止他们的喂服,感觉这就是家人急需的一瓶安慰剂吧。(黄哥点评: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这天婆婆回老家了,接替的是我妈。(黄哥点评:一切为了孩子)

孩子病情开始好转

第五天,孩子拉稀的次数变少了。

到晚上,孩子的精力也有所好转,灌进小半碗饭,饭后也能走走跳跳了。

全家人的心情好多了。

孩子的病情让我的心情如过山车

第六天,我妈打电话给我,劈头盖脸地说:“快带宝宝去看看吧!”

据我妈描述,宝宝一直哭闹,心情不好,不吃饭。

“这都第六天了,她都这么痛苦也不吃饭,你还不带她去医院挂瓶!挂瓶才更快好!”我妈说。

“挂什么瓶?”我说。

“到了医院叫医生挂瓶,你不用管!”我妈用难以遏制的怒火冲我爆发,我只好挂了电话。

紧接着我妈不停地发宝宝在哭闹的小视频,我妈就知道刺激我的软肋。

我被激到了,又拿起手机给先生打电话,先生听我说得很急,又是要请假,又是要去市内最好的医院看医生。

他也火起来,“当初不是你跟我说生病是有一个过程的吗?你干嘛被你妈一激就这样,我现在忙成这样,哪里有时间,要看你们自己去看!”先生一顿发火挂了电话,我也愣住了。

关心则乱,谁说不是呢?

我终于还是回到办公桌前,无奈、静坐,思考下一步到底要怎么做。大概纠结了一个小时,电话又响起来,是我妈。

她说道,“给孩子喂了一碗稀饭,吃完她就活蹦乱跳了,到现在也没拉稀了,不去医院了啊,你好好上班吧!”

我……,身子重重地往椅子后面一靠。

儿科医生的职业道德让我感动

我又想起了网络平台上的朱医生,回看我们的聊天记录,突然发现她给我留言了:“孩子有好转吗?一天拉几次?”

虽然没有见过她真人,但是却感受到她作为一名医生的职业道德,我赶紧告诉她情况已经有所好转。(黄哥点评:儿科医生工作高负荷、高强度、高压力、低收入。优秀儿科医生更少,一定要呵护哦。)

从宝宝感染上消化道病毒,最开始吃什么吐什么到活蹦乱跳、拉出成型便便、吃饭津津有味,整整花了八天。

其实,我搜了资料,觉得大概率就是传说中的“诺如病毒”。

“在冬季,孩子有呕吐和腹泻的症状,那极有可能就是诺如病毒感染了。

诺如病毒通常先呕吐,后腹泻,还可能有发热表现,但发热多在2~3天就消退了。如果呕吐严重的,导致脱水的情况也会出现,那这时孩子是病恹恹的,看着弱弱的。”(黄哥点评:更可能是轮状病毒肠炎)

套在我家娃身上,真是全占满了。

当疾病来临时,家人要团结一心

当病毒来袭时,来自宝宝的哭闹、长辈的啰嗦以及对自我判断的怀疑,还是让人有点抓狂。

还好,我的长辈但最终也选择了尊重我。

而在一些不和谐的家庭里,都有听闻长辈偷偷灌药乃至引发家庭矛盾。

很多时候,我们从科普公众号获得的知识,并无法打破长辈根深蒂固的观念,无论我说了多少次“喝一桶红枣水都不能补血”,我妈还是会在我例假结束时叮嘱我“喝点红枣水”。

看着孩子生病难受,更多长辈心里都觉得吃药能好得快,灌也要灌下去。

而我,更愿意相信自限性疾病有它的周期,唯一能做的就是科学护理,没有把握时及时就医面诊。

刚怀孕时,我就喜欢阅读各种育儿公众号,要走科学养育的路子!

怎么科学养育,当然是要先能够接受科学的理念。

科普里学到的医学知识太有用了

还记得,宝宝六个月的时候突然发烧,连续烧了三天。

第二天烧到40℃以上,我慌了。(黄哥点评:高热容易抽筋,家长容易慌神)

虽然已经做好“幼儿急疹”的知识储备,但是,我还是怕“烧坏脑子”的谣言。

于是我托关系找到了一位儿科主任医生,面诊时宝宝的体温已经降到了37.8℃。医生看了验血单之后说这是病毒性的,开点抗病毒药吧。

我看他写下“奥司他韦”几个字,就想起这个药似乎是在发病24小时内服用才有效果,超过就没有服用意义了。(黄哥点评:奥司他韦在流感24小时内用最好,超过24小时用也有一定的好处。)

于是就斗胆说了一句“我们已经第三天了,还有用吗?”

医生愣了一下,删掉他开的药,笑着对我说“那我就不开药了,回家再观察观察,有可能就是幼儿急疹呢!你能接受吗?”(黄哥点评:医生可能怀疑流感,但也可能是幼儿急疹。双方都好尴尬啊。)

我点点头,询问了一些护理的细节,带着宝宝就回了家。

第二天,宝宝脸上果然起了玫瑰疹,真的是“幼儿急疹”。

事后,我总结了一下:虽然这次诊疗去了医院,啥药没开,看起来有点浪费医疗资源,但是却是有实实在在收获的。

因为自己从育儿科普公众号学到的知识,真的不是“半吊子知识”。

这些知识包含最基础的用药指导,甚至可以在某些时候避免过度医疗。(黄哥点评:说的对。家长都在学习,医生也要学习哟)

努力学习的妈妈真不是“半吊子”

有时候,只有面诊过后,我才能确定判断是不是正确的,这样将来孩子有毛病的话,就能准确知道是否需要马上就医、何时要就医。

一方面避免浪费医疗资源,一方面也避免了过度诊疗。(黄哥点评:给你个大大的赞!)

参与式诊疗模式已经成为每个病人的权利,也是医患沟通的重要内容。

我作为监护人也并不想要干涉医生的诊断,只是想为孩子增添一份保障。

同时也是为了避免乱用药、瞎着急、白忙活。

参与式诊疗还能够从实践中学会很多科学护理的知识。

当然,也更有底气去面对长辈方面的压力。

在一些常见小毛病中,可以小小地做一些抗争。

因为,努力学习的妈妈真的不是“半吊子”。

参考文献:

1.David O Matson, et al.Acute viral gastroenteritis in children in resource-rich countries: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uptodate:Jan 2019

2.Freedman SB, Adler M, Seshadri R, Powell EC. Oral ondansetron for gastroenteritis in a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 N Engl J Med 2006; 354:1698.

本期编辑:常春藤

作者:黄志恒,男,儿科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消化科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委,多家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专家。

黄医生目前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进食障碍MDT专家组成员与儿童炎症性肠病MDT专家组成员。由于对自身医疗水平的精益求精,对患儿及家属热情、耐心,深受广大患儿家属的信赖好评,目前已经诊治超过十万人次,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主要擅长儿童难治性腹泻、消化不良、急慢性肠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牛奶蛋白过敏、炎症性肠病、便秘、肠息肉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