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董家渡》到《愚园路》

2019-12-16 12: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SUSAS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上海的巨变牵动着无数人的心。纪录片导演的镜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革,镜头里不仅有宏观叙事,也充溢着具象、鲜活的个人生活。在「SUSAS学院大师系列讲坛」第一场中,集中展映了与上海城市有关的纪录片,其中包括《婆婆妈妈》(吴海鹰导演)、《董家渡》(周洪波导演)、《愚园路》(周洪波导演)等。

在播映纪录片后,纪录片导演吴海鹰分享了多年来纪录片创作的感想体会,资深编辑、作家马尚龙、陆晔教授和汤惟杰副教授也一同探讨了影像可以如何“看见”这座城市。因外出拍摄计划无法亲临现场的周洪波导演专程将自己的想法录制成音频,远程与大家一起分享对于记录城市的心得。此篇推送也是周导特地为本场活动准备的稿件,在此与大家分享。

以下文字均为周洪波导演第一人称讲述

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曾经火爆全国,因为它较早地把城市讲述的宏观叙事转变成日常生活中的老百姓。它认同普通生活,把俯瞰视角变成人间烟火,为城市塑型增添了特别成功的历史注脚。

我在这里最终感觉到,为城市塑型的纪录片,不仅需要平民视角,更需要“时间”这一元叙事元素的介入。

在我看来,时间这个不可捉摸的东西,藏在长镜头中的“凝视”视点和“散焦”视点中。

凝视

凝视,自不必说,借助凝视,普通的事物呈现出它迷人的特别之处。而“散焦”视点的纪录片,可以说《中国》是最具说服力。

1972年的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带给我特别新奇的感受,他用一个世界旅行者的眼光,好奇地打量“文革”中期,在都市、北方农村、南方水乡生活着的人们,还有中国特别的针灸剖腹产、杂技表演。

安东尼奥尼说:“我去中国不是去理解它,而只是为了看它。看和拍摄那经过我视线的事物。”

他的长镜头从不稳定,从一个人摇到另一个人,过一会,再变焦点到另一个人,镜头时间长无止境。摄影机的变焦镜头在不停地追逐,在跳跃,一种观光客的好奇心驱使下,镜头活力无穷地捕捉着大街上、村落里各种不同的中国人的形象。

散焦

这种无节制的变焦和移动捕捉人群,我自己称之为“散焦”视点。

“散焦”视点,它的冷漠和追逐,恰恰是人眼的本能,产生于当下的直觉。但是“无情”所产生出另一种可能性:寻找表面的真实,恰恰可以保存下城市的复杂性而不揭开。

“散焦”视角下的中国,为中国人保留下最丰富的影像遗产,让我们得以知道那个时代的人,他们的形象和他们的生活。令现代中国人感慨。这恐怕是最打动中国人的关于一个时代的国家记忆。

“无情”却生出了“有情”。正如如一位法国哲学家所说:叙事的塑形最后完成在第三部分:即书写必须回到观众的大脑中,和观众的观看经验相结合,完成最后的叙事塑形。

一种表面的真实,代表了一种艺术观:“排除导演的主观情感的展示,让纷繁复杂的生活在时间中如碎片般掠过。恰恰是导演观点所在。”

《董家渡》

我在拍摄城市纪录片的过程中,借助于学习《中国》,会把时间的方法介入到空间中,用凝视和散焦两种方法,把属于城市自己的东西,直觉性地收录进来。

2005年,拍摄《董家渡》这个上海老城厢的时候我们寻找了一些生活在这里的人,目的并不是为了构成这些人的故事,而是用他们来勾连空间。也寻找了不同的空间:一个布料市场、一座教堂、一个社区工厂、一个唱戏堂子。

我们还用了长变焦镜头,当下性地用长镜头捕捉街面上的人、渡船上的人、菜场的人。镜头如同一只狗,在街面上游荡,时而进入一个房子、时而跟踪一个老人。

片子没有旁白叙述,只有看。在完成版的电影里,董家渡看起来还是像一堆杂乱无章的素材,胡乱堆积在片子里。14年后,回头来看,我觉得它还是保留了2005年的董家渡这一个区域的面貌。

《愚园路》

《愚园路》这个片子又不太一样,这是一部有宏观叙事任务的人文纪录片。要通过愚园路讲述体现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而且拍摄之前也有了一本《愚园路》的书。

这其实是一个专题片的题材。题材是限定的、主题是限定的,对于导演来说或者可以往大专题角度去设想:也就是寻找一个主题和线索,用好看的画面作为视觉铺垫,用解说词和采访连缀。

但这又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去拍摄愚园路这样一条历史细节特别丰富的百年马路。我还是想做一个特别的片子。不过还需要做一些变化,最大的变化是:我不用时间顺序来结构此片,不能把城市变化作为历史的讲解员。这条马路两边的上百幢建筑应该成为它自己,而不是成为一根木签上的肉串。也就是福柯考古学所谓的寻找“历史的不连续性“。

我对这里的认识,仍然是人的活动造就了建筑空间和街道空间。本片仍然以空间为主,人物出没于其中,生生死死,带着情感附着在空间里。

我还是用长镜头,用流动性和丰富性,保留长巷和弄堂的完整时间感。甚至通过长镜头,在同一个空间内,将当下生活的居民和历史上的住客用同一个镜头展示。

成片后的《愚园路》,它显得有些臃肿和破碎,有些流水账,对于一个活着的生命体的来讲,我没有总结愚园路、也没有渲染它的重要性,也没有把它当成隐喻和象征,只是如实地为它画了像。

从《董家渡》到《愚园路》,并不是一条越走越宽的路。对于我,也对于大多数纪录片工作者来说,如何发现和表述城市空间,正面临失语,甚至表达困难症。

这些困难,一种来自于外来的观念控制,还有一种,就是工具和方法的选择。有时候这两者是分开的,有时候,这两者又是合一的。

主展信息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相遇

总策展人:北川富朗

规划建筑版块策展人:阮昕

空间艺术版块策展人:川添善行

总建筑师:章明

平面主视觉设计:韩家英

布展团队:风语筑

展览范围:包括主展馆以及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

主展馆地址:上海市杨树浦路468号(包括船坞和毛麻仓库)

主展馆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0:00~17:00;周一闭馆维护

主办单位: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票价:免费

原标题:《【SUSAS学院】大师讲坛回顾|从《董家渡》到《愚园路》 - 周洪波导演专访》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