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书店测评|夜访多抓鱼书店,与“算法”的亲密接触
二手书交易平台“多抓鱼”在北京开了家实体书店,消息一经传开,不少文艺爱好者都纷纷前往,有人在那里淘到了珍贵的签名本,有人说,“我去了,但无法说喜欢那里,书摆得有点乱”。书店环境的测评“剧透”已经看了不少,整体印象中上,为何读者褒贬不一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去了一趟多抓鱼书店,最后收获的体验竟然还挺有“科幻感”。
回到过去:“伪文艺”并不难,但可贵的是“真复古”
多抓鱼二手书店位于北京大望路的电影产业园,由于离地铁还有一段距离,很多人过来都费了一番功夫,书店从园区入口处就设置了醒目的指引标识,对读者很友好。
多抓鱼在文艺青年心中的地位有目共睹,对于实体书店的文艺氛围并不意外,但在冬夜循着路标,走到书店门脸前,看到映着灯光的木制建筑,透过玻璃窗,层层书架可见,里面读者也不少,仍觉非常温馨。
手握铁质把手,推开木框玻璃门的那一刻,整个人置身于暖和的室内,眼前是大量的书架,脚下的木地板“吱呀”作响,安静的空间里,如果留心,能听到轻缓又不失节奏感的音乐,音量设置得正正好。此刻,我才觉得,“文艺范儿”还真挺好。
书店一层
多抓鱼创始人猫助曾在播客节目“忽左忽右”中提到,自己是个十足的文艺青年,从大学起就在宿舍摆摊儿卖些影音碟,和先生也是通过音乐相识,可想品味不俗,在这家二手书店听到的音乐,比很多地方都要好。比起某些宣称“深夜食堂”的空间,这里倒真有些文艺青年“精神食堂”的范儿。据后来去的朋友说,现在门口还有给大家挂厚外套的地方。
书店负一层的黑胶唱片
在门外,就被脚旁一大块透明玻璃所吸引,这儿宛若地下一楼的天井,可以看到一个陈设旧物的空间。进入书店后,直奔这个目标。
地下一层的“玻璃天井”
喜欢逛古着店的朋友,对这类陈设应该不会陌生,多抓鱼书店设计的这个“怀旧空间”,物件上算不得惊艳,但比起刻意营造的复古感,这里多了烟火气和童趣,带给人想象,仿佛是童年的玩具,妈妈的衣柜,爸爸的书桌……甚至有种真实感,令人流连。
“怀旧空间”
用手戳破具有年代感的报纸,玩一次“抠奖”游戏,从看不见的奖盒里掏出小奖品……那种满怀期待的童真重回心中,如墙上所写,童年只是“暂时离开”。看看报纸上一个个被戳破的小口,记忆被唤醒,小时候一起玩耍的伙伴们好像也还在。
抠奖现场
古着衣物,一直是二手店的热门品类。打开这里的衣柜,二手服装有标价,选品都是些经典的品牌,红色衬衫是法国的maje,精致的花边是他们的特色,格纹大衣是法国的sandro,在日本也十分流行,面料和款式依然令人喜爱,由于是二手,价格比正价还是友好不少。柜门上有只hobo的红色小包,熟悉手账的朋友对hobonichi这个品牌应该不会陌生,“hobo皮”可以用很久。
衣柜内部
要说二手服装,还有些交易的陈列感,但一旁的书桌,实在是富有生活气息。通过一个人的藏书,我们似乎可以走进一个人的内心,书架上的书,匆匆浏览,有《新诗潮诗集》《哲学的童年》《西欧戏剧史》《现代汉语小词典》等,想必书桌的“主人”是位文艺工作者,最上面那本是《夏衍的电影道路》,可惜这些书都是非卖品。
非卖书书架
桌面玻璃板下的信笺、票据、照片等生活物件,则给人穿越时光的感觉。通过旧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喜好、经历、朋友关系,好似见到了一位活生生的来自过去的朋友。其友人用复旦大学的信纸写道,“李峰:喜闻吾音讯,不胜乐哉?晨方至沪,无丝毫睡意,遂先修书一封……”字里行间分享的是行旅青岛的新奇感受。还有一张活页纸上书:“老友提出了多年未动的公积金,一笔‘巨款’,很开心,‘我们去大吃一顿吧!明天就去!中午,打车去!’……”
请柬、票根、信笺、乐谱书
老式火车票、老相片
一件件真实的旧物,如一本本被我们从新翻到旧的书,与人相连。文艺青年大多念旧,在自己的旧物中梳理回忆,在他人的旧物中寻找故事,这方小天地,用旧物重现了太多生活细节,是难能可贵的“真复古”。
多抓鱼调皮地将书店建造过程的照片也放到了书桌上,珍贵的瞬间,不仅仅在遥远的过去,现在,此刻,记忆依然在被创造。从环境上来说,这家书店的线下体验难得,与“旧物”的互动,很有沉浸感。
书店装修照片 也成了新的回忆
行至未来:表面上“怀旧”,内核其实很“科幻”
旧物、旧书、文艺青年,虽然店内表面上充满怀旧氛围,不知来这里的读者是否知道?这家二手书店,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未来空间”,看似杂乱的书籍摆放有另一种逻辑序列。
去多抓鱼书店的人,不少都会抱怨“有点乱”、“没分类”、“找不到书”……有读者甚至情绪不好地说,“太乱了,像是个线下仓库”。
一楼无序的书架
我们都知道,多抓鱼对标日本的二手书店BOOK OFF,在二手书品相处理上,多抓鱼做得不错,但BOOK OFF的书籍陈列相当规整,分类细致,比如想要购买中国经典的日版文库本,哪怕不懂日文,也可以迅速地在店内找到。
日本二手书店BOOK OFF书架
很多第一次进BOOK OFF的外国顾客,可能都不知道这是一家二手书店,而是当作书店来逛。同样,也有不少读者对多抓鱼抱有“书店”的期待,如果有目的地搜索书目,相比在分类细致的书店里,杂乱无章的二手书店确实会令人失望。
书店地下一楼 人气不错
但值得一提的是,文艺青年都爱逛书店,可不是每一位“文艺青年”都会淘书。对真正的书迷来说,在书籍陈列毫无规律的二手旧书店淘书是常事,大多数国内二手书店、旧书摊儿,都是把书随意地摆出来,有经验的读者,不用分类,就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书,更有老书迷非常享受这种过程,将其称为“寻宝”。
书店内有不少人站着阅读
我个人倒是觉得,作为一家二手书店,不分类也没关系。可多抓鱼书店令人费解的地方是,它也不似大多数二手书店,每收到一批新书,就叠在那儿,选品及陈列毫无章法,完全随缘摆放。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书架上的书,明显是同一类型,摆出来展示的书,又似乎经过精挑细选,是极受欢迎的选品,更不要说,不少套系书,还被用心地捆绑在了一起,小众好书也不少,《翦伯赞全集》这类历史爱好者不会错过的书籍,显然是被精心放置的。
选书的规律在哪里?陈列仅仅是“没分类”那么简单吗?
我们在书店二楼的“渔民食堂”,遇见了多抓鱼创始人猫助,才知晓答案。猫助说:“其实这里都是机器选的书,所以可能会觉得没有规律,规律是人的嘛,而逻辑是机器的,人不一定能知晓,我们是一个自动化的团队,机器做了百分之九十,人工只做了百分之十。”
二楼其实是多抓鱼员工食堂 仅在周末开放 为读者提供休息的地方
提到分类问题,猫助也表示,“其实有分类,但是没写,有的分类如果卖得不好,我们可能就不放这种书了,还是会根据数据跑一下来看,很多书只有一本,我也就不用专门为它做一个分类。那些喜欢分类的读者,可以在线上使用,也有些读者,很喜欢这种没有分类的感觉,像是淘宝嘛,所以之后我们会根据数据情况再看如何调整。”
了解到店内书籍皆为“算法”的产物,我才恍然大悟,在多抓鱼书店中看到似有似无的规律,是别有逻辑,而这逻辑,并不是我们习惯性的人脑思维可以理解的。看待眼前的书目,完全要换个角度,甚至换一种思维方式。
这感觉非常神奇,走进一家书店,人类生活中多么日常的一件事情,在人类社会已经延续了几百年的行为,而在2019年,书店里的书籍,向你展示的是计算机算法的逻辑,不再是店主“人类的逻辑”。这算不算也是人脑和计算机的一次交流呢?
此刻我甚至有点激动,彼时脑中的“无序”,背后原来是“有序”的,店内那些令人一头雾水的书籍陈列,就如同书桌上的旧物一般,也变成了一个人,不过更像是来自未来的人,他在同你打招呼说:“嗨,这是我选的书。”
当然,这个年代,“算法”并不稀奇,早在2017年,纽约的亚马逊实体书店就开始尝试新的关联、指引分类,书籍陈列方式是:顺着“如果你喜欢这本”,被分类标识引至“你可能也会喜欢”的其他相关书籍。
与明显的互联网标识不同,多抓鱼这种将算法选出的书“无序”陈列的做法,我觉得非常有趣。如果对机器学习有一定了解,在这家书店闲逛,一定会有更特别的感受,是哪些方面的数据输入,导致了这样的结果?销量?价格?北京地区用户的偏好?权重有哪些?足够好好研究一番了。但即使是自己熟悉的算法,也未必能猜到多抓鱼的机器学习是如何进行的,据说他们的数据和模型都是自主研发,技术员工都会被要求补充经济学背景知识。
在这“算法空间”,与算法“交个朋友”
美国行为研究与技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伯特·爱泼斯坦在《Aeon》期刊中强调“人脑不是计算机”,虽然“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有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神经学家和其他研究人类行为的专家宣称,人脑有着和计算机一样的工作方式”,但其实我们永远不会像计算机在算法的引导下,存储、检索、处理数据。
这也就是为什么,面对多抓鱼机器选出的书籍和陈列,大多数人毫无头绪。但正因如此,罗伯特·爱泼斯坦认为“这鼓舞人心”,“说明我们每个人都是真正独特的……而且我们的大脑随着时间变化”。大概这也是为何,在多抓鱼二手书店,能够存在文艺感与科幻感并存的神奇体验,这的确令人兴奋,人类与机器各取所长。
其实,猫助在一席的演讲中就说过,“可能因为多抓鱼是做书的,所以大家对我们经常有一种误解,觉得我们是一家卖情怀的公司,但事实上真不是这样的……我们觉得,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在背后支撑……”
虽然不少文艺青年称,多抓鱼收的书都是“有品位的优质书”,但猫助在“忽左忽右”播客对谈中透露,其实收书的对象也来自于机器选择,如果仓储的库存有位置,新书机会就会大,而计算机通过机器学习,会将新书与收过的书的数据作比较,如果相似度较高,就可能会被收入,如果没有相似数据,机器无法通过已有维度去判断,可能就会被拒收。
多抓鱼团队的长期实践,为机器学习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数据,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与算法做朋友”。2017年,柯洁与AlphaGo的人机大战让“人工智能”进入公众视线,柯洁投子认输,一时议论峰起,人类大呼“AI太强”。然而大家可记得,最初代围棋AI,跟职业高手对弈时还需被让子,直到2016年1月AlphaGo与李世石对弈获胜时,才采用分先(即不让子)规则,AlphaGo的黄士杰博士说:“Master使用40层的神经网络,是大量自我对弈的成果,一代接一代产生更强的神经网络。”
如果说AlphaGo被DeepMind团队从“襁褓”中孕育出的过程,离自己还有些遥远,如今面对多抓鱼的算法模型,置身于算法构建的书店空间内,我才又一次感知到AI离自己那么近。要知道,令我们读者无奈的“鉴别盗版”问题,多抓鱼已经逐渐通过机器解决得不错,而这一切的开始,是一位员工拨打的无数个电话,向出版社请教,以及一位位出版编辑多年经验的分享,从300多万本书的积累过程中,不断为机器输入正版书籍纸质、色偏等细节数据,才使得机器拥有鉴别正版的能力。
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普通人,我们对生活中“算法”提供的服务,自然是敏感度较低,更别提打破习以为常的“人脑思维”。猫助非常重视建模和数据,在言语中经常流露,我们要根据实际做的情况再看,根据数据再看接下来怎么走,这数据,就来自于他们自己培养的“算法”,“不要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市场数据”。
被机器选出展示的漫威系列
这种放下自我判断的观念非常难得,人类“培养”机器,人类“相信”机器,机器以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为人类提供更经得住市场考验的数据指导,人类再通过实践不断调整,这样的探索,除了在商业上取得成功,还会收获更重要的东西,说是人生的真理也不为过。
业余4段棋手L曾在人机大战后说,“如果去看棋谱会发现,AI的很多下法,都是我们不敢下的棋,放在我们学棋的时候,肯定要被老师骂惨的。但现在AI下出来,我们看到,啊,还可以这样下。其实围棋也是从古至今一代一代人积累发展的,追求的不就是最终的道吗,现在有了AI,我们在其基础上探索围棋,离那个终极的‘道’又更近了一步。生活在这个时代,是棋手的幸福。”
猫助告诉我们,多抓鱼开这家实体书店,并非情怀,也并非是作为品牌的线下展示,“开书店”就是想“赚钱”,很实在。目前来看,由于地方比较偏僻,来店读者大多是特意跑来,但基本都会买书,她笑称:“我们是全北京最便宜的书店,比我们便宜的,没我们选书好。”这可观销量的背后,有不少是他们自己那位“算法”老师的功劳,看来,文艺青年未必不会赚钱,或许,生活在这个时代,也是文艺青年的幸福。
机器选出的书与人类的童年回忆仿若对望
至于多抓鱼二手书店,在这个空间既能重返过去,又能触碰未来,实在是不错的体验,“与旧物交个朋友”的同时,不如也尝试“与算法交个朋友”。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