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山竹秀园学校,于右任为这所乡村小学题写校名

2019-12-11 21: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叶克飞

站在广东中山市南区竹秀园学校大门前,我问保安:“能进去拍张照片吗?反正周末不上课,我拍一张马上走。”湖南口音的他态度生硬地回答:“不行!”

我不死心,又继续搭讪:“校名是于右任题写的吧?”

他没看我,低着头,过了几秒钟才“嗯”了一下,但看他的神情,显然不知道学校的历史,也不知道于右任是何人。

竹秀园学校,于右任题写校名 本文图均为 叶克飞 摄

与经济相对落后的江门台山市不同,中山学校的保安几乎没有本地乡民,都是外来务工者。他们的敬业态度无可置疑,但对这片土地的历史并不了解,不会像台山乡间学校的保安那样与我畅谈当地历史。

这所竹秀园学校,不过是竹秀园村的一所乡村小学,可1932年建校时,当时的国民政府曾发来贺电,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亲手题写校名。

因为,它的创办者是竹秀园村的郭氏兄弟,永安公司的创始人。

在距离竹秀园不到一公里的南区沙涌村,则有一间西班牙建筑风格的沙涌妇儿院,它的创办者同样是中国百货业先驱——先施公司创始人马应彪。

中山乃至旧时香山县(今中山与珠海),堪称中国百货业的发端,当年四大百货的创始人都从这片土地走出来,留洋打拼,然后纵横上海滩。他们也同样反哺家乡,于是便有了竹秀园学校和沙涌妇儿院。

百年前就不落后于世界的中国百货业,源自中山南区

现代商场的种种模式,在百年前的上海百货业就已是标配。当年的上海,号称十里洋场不夜天,百货业的招牌就是“中国四大百货公司”。它们齐聚南京路,分别是先施、永安、新新和大新,共同开启了中国百货业的现代化。

先施首创开放式柜台和明码标价,首次雇佣女售货员,首创“环球百货”概念,要求售货员通晓英语、粤语和上海话,每年还会送优秀售货员出国读书进修。永安是首家采用日光灯管和玻璃橱窗的百货公司,还创造了发行礼券、代客送货和邀请明星等时至今日仍不过时的促销手段。新新装上了空调,大新公司则装上了震撼全上海人的自动手扶电梯……

四大百货创始人,都来自广东香山——永安公司创始人郭乐和郭泉兄弟是香山县环城竹秀园村(今广东中山市南区竹秀园村)人,先施公司创始人马应彪是香山县沙涌村(今广东中山市南区沙涌村)人,新新公司创始人李敏周是香山县石岐镇(今广东中山市石岐区)人,大新公司创始人蔡昌是香山县上恭都外容茔乡(今广东珠海市金鼎镇外沙村)人。

其中,名气最大的永安和先施,都源自如今的中山南区,竹秀园村和沙涌村仅仅一公里之隔。

竹秀园学校与沛勋堂

竹秀园村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因村中翠竹成林,故取名竹秀园。民国时期,因村中华侨众多,热心公益,使村子成为远近闻名的模范村。

早在晚清时期,竹秀园村民就开始出洋。1892年,因当地水灾,18岁的乡民郭乐前往澳洲谋生。他最先在菜园当佣工,后来在香山老乡的果栏中打工。1897年,他自立门户,成立永安果栏。因他忠厚诚信,又有极具生意头脑的弟弟郭泉帮忙,很快打开局面。

1907年,郭氏兄弟在香港创办永安百货,之后又创办上海永安。

1932年,功成名就的郭氏兄弟反哺家乡,留下了两座留用至今的建筑——竹秀园学校与沛勋堂。

竹秀园沛勋堂

在遍布青砖大屋的竹秀园村,西式风格的沛勋堂无论外观还是高度都极其显眼。几年前刚刚修葺一新的它由澳洲工程师设计,三层高,还有两层塔式钟楼。当年建筑落成时,时任香山县长、孙中山长子孙科前来剪彩。之所以名为“沛勋”,是郭乐为纪念父亲郭沛勋所建。

郭氏兄弟也热衷教育和公益,早在1921年就兴建郭氏孤儿院,是当时香山县第一所孤儿院,从建设费用到收养孤儿的开销全靠永安公司资助。与沛勋堂同样建于1932年的竹秀园学校,由郭氏兄弟及村中其他海外华侨联合捐资,最早是一栋三层高建筑,后来陆续扩建,直至今日仍在使用。

在那个资源匮乏的时代,竹秀园学校建设所用的钢筋水泥都是郭氏华侨从海外购置而来。因永安公司的影响力,学校落成时,当时的国民政府发来贺电,于右任亲手题写校名。

之后许多年里,竹秀园学校不但培育了一代代村中孩童,还接纳了周边几个村落的学子。正是一代代华侨的不断捐款,才让竹秀园学校越办越大。 

“中华百货之父”的模范乡情结

临近竹秀园村的沙涌村,建村时间更早。北宋时期,大臣马端晚年看中这块宝地,便让三子和四子定居沙涌建村。村口那座正面写有“宋帝遗迹”、背面写有“侍郎故里”的宏伟牌坊,其实是1987年的复制品,原牌坊已于1965年被毁。

之所以有“宋帝遗迹”之说,是因为南宋末年,宋室一路南逃,八岁的宋端宗赵昰与丞相陆秀夫、大将张世杰等来到香山县。沙涌村民马南宝将幼帝迎入家中,并倾尽家产献上钱粮,被拜为工部侍郎。

后来的崖山海战中,陆秀夫抱着幼帝蹈水,十几万军民殉国,写下中华历史上一曲悲歌。马南宝在沙涌闻讯后,写下“黄屋匡扶事已非,遗黎空自泪沾衣。众星耿耿沧溟底,恨不同归一少微”的诗句,然后组织义士筹划起义反元,可惜事机泄露,最终殉国。

许多年后,马南宝后人们踏上出洋路,远赴澳洲打拼,其中佼佼者当属马应彪。

按照商业史的说法,“先施之前,中国只有商铺,而无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马应彪之前,中国只有商贩,而无真正意义上的百货商人”。正是这位出身沙涌贫民家庭的马应彪,改写了中国商业史。

1881年,马应彪前往澳洲做苦力,20年后便在香港创办先施,其后又创办上海先施。他首倡明码标价、全球采购、雇佣女售货员、代金券和送货上门等服务,以一己之力确认了中国百货业的基本范式。

发家后的马应彪,最先想到的便是家乡,一心将家乡建成模范乡。1918年,他决定在沙涌兴建沙涌公园。1921年,沙涌公园落成,也是中山史上第一座公园。可惜的是,如今公园已然不存。

不过在如今的沙涌村,仍随处可见马应彪捐建的公共设施,从宽阔村道到旧时的煤油路灯,还有人力救火车等。

马应彪也热心教育,他是中山大学前身岭南大学的首任校董。也在香山县捐建了石岐世光女子学校,为石岐县立中学(今中山一中)等学校捐资。在家乡沙涌,他将自己的祖居改为“在明私塾”,兴建了图书馆和妇儿院。妇儿院是一栋黄色墙身的三层西班牙风格建筑,1933年落成,后来改为沙涌先施学校,2003年重新变成沙涌村幼儿园。

沙涌妇儿院

当年为了确保教育质量,马应彪花了大手笔。妇儿院的教具均从香港购置,不但是中山最早的妇女学校,也是当年国内设施最齐全的乡村妇女学校。

我几次造访妇儿院,若非周末,总能见到幼儿园中的孩童在园内嬉戏。这栋不大的建筑,承载着一代代沙涌人的童年。

妇儿院旁的几栋建筑,被围栏围住,绿树成荫,大门上有“马应彪纪念公园”的字样。前些年,马应彪后人捐资百余万,将马氏家族祖居之地改建为马应彪纪念公园,供村民休憩使用。

园中的在明亭,是马应彪为了纪念父亲马在明所建。采用罗马穹顶式风格的两层建筑一元堂,英式钟楼的三层建筑南源堂分居公园两侧。前者之所以名为“一元堂”,是取“只要努力奋斗,仅有一元钱也能发达”之意,楼内有马应彪父母像。南源堂则取马应彪两个孙子马健南、马健源的各一字命名。

沙涌一元堂

驰骋商界的马应彪,一生热心于公益和教育,子孙后代也多成才。这个庞大的商业家族,后人也从未将逐利作为人生目标。马应彪宠爱的长孙马健南,便是将一生奉献给科学的研究者,六十岁那年更是深潜南极冰洋测试磁场。被其壮举打动的人们,在南极大陆的一处海湾地带竖起了“健南湾”标牌。

无论是沙涌马家还是竹秀园郭家,从艰辛出洋打拼开始,到反哺家乡,再到如今的枝繁叶茂,代代传承的便是这坚忍精神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