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皮特不行了?无聊其实正是星际探索的看点,从宇宙中看到内心
大部分在看了《星际探索》的人都会一脸懵的问道,这到底是想说个啥?还有说这是大卡司科幻烂的最彻底的一次,皮特在太空上演了一个爸爸再爱我一次的戏码,可能是近些年最让人昏昏欲睡的科幻片了。
可能在看了片子之后,发行方心里就没底了,所以就连片名,也要稍微蹭一下《星际穿越》的名头。其实这部片子的英文名叫做《Ad Astra》,据说来自于拉丁谚语“Ad Astra per Aspera”(To the stars through difficulties 苦难之后,方见星辰),Ad Astra就是向星辰出发(to the stars)的意思。
正如片名所昭示的,全片围绕着航天英雄的儿子——皮特所饰演的军人,接受命令去海王星寻找失联多年父亲展开。如果抱着对硬科幻电影的期待去看这部片子,的确会大失所望,世界观背景构建的缺失,简单的故事,漏洞百出的情节让这部所谓的“科幻”电影既无法刷新人们的世界观、给人带来认知上的震撼,也不能以情动人、在情感上触动观众。
但仔细想想,以皮特的江湖地位,如果只是一部单纯的商业科幻大片是无法打动他的,《星际探索》中大段的皮特内心独白,在飞往海王星的行程里,个人的solo表演。对当年抛弃自己和母亲去太空寻找外星生命的父亲的感情,对自己爱人的感情,对人类本质的思索,其实是包藏在科幻外壳之下的影片本质。
这部片子被诟病也是因为皮特的感情、对世界的思索,并不是建立在故事的叙述上,而是简单的独白直接给出,孱弱的故事,留下了大量的时间空洞,让观影者有足够的时间溜号。但这也是这部片子有趣的地方,在诸多的问题之下,却创造了一面宇宙的镜子,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仿佛透过屏幕,看到了宇宙,却回到了内心,缓慢节奏和故事泡泡之间的大空隙,让观影者有足够的空间去顺着皮特提出的一些问题、观点去思考,去思考这个世界,去思考自己。
出走不是为了目的地,也许只是为了逃离。
片中,皮特在到达月球之后感慨“有史以来人类对太空旅行的所有幻想,最终还是变成了饮料摊和纪念衫小贩,换言之,是人类逃避地球的消遣罢了。”也许我们无法还原当年推动哥伦布出海时的念头,但大多数时候,人们出走,往往不是为了目的地的风景抑或是资源,只不过是逃离当下所在令人窒息的生活。
走得越远,越是孤独
在大部分时候,人都是孤独的,孤独也会让人去寻找更大的世界,更大的意义,去证明孤独并不是常态。皮特的父亲,为了去证明人类在这个宇宙中并不孤独,执意去寻找地外生命,但他放弃了家庭,用自己的孤独,去寻找人类的不孤独。但最终他还是失败了。
人走的越远,就越孤独。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孤独是有限的。把自己放在世界里,渺小就会让人的孤独感和不安感更加强烈。而把眼光放到宇宙的尺度上,人几乎就无以为伴。就像沉寂的宇宙中,彼此疏离的星体,孤独才是这个宇宙中的“真理”。
宇宙再大,也不过内心
有时我们抬起头,欲向星辰大海,却走不出自己的内心。但凡有过在海上旅行经验的人,都会有那种在夜间凝望着茫茫黑海,陷入深深的恐惧中的感受。星际之间,人更加渺小,也更加无力,但本质上我们惧怕的不是宏大的宇宙,而是空荡的内心。
人与人之间,就如星体
星体之间,近了就会碰撞毁灭,远了就关系崩裂,在一定的秩序之下,维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人与人,也是如此,近了互相敌对,远了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飞走就再无关联。
大多数时候,我们追求的,都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科技发展是必须的么?原始人也是一样生存。功成名就是必须的么,没有了名利生活也许更简单。空气和水是必须的,却没有人欲求。现代人匆匆忙忙的追求那些梦想当中的事情,理性至上,科技优先,这些可以让人活得更舒适,但不一定是更幸福。在焦虑和孤独的内心星球里,真正能够治愈和拯救的,一定不是那些所追求的,那,又是什么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