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音乐剧《玛蒂尔达》为什么能将孩子和大人“通吃”
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SC),作为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剧团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演出水准最高的职业剧团之一,并不只是在莎士比亚戏剧领域中有着卓越功绩,享誉全球的音乐剧《悲惨世界》和《玛蒂尔达》,同样代表了皇莎剧团在音乐剧孵化创作中的巅峰水平,同时也代表了英国音乐剧的最高水准。
正在上海文化广场热演的《玛蒂尔达》取材英国国宝级作家罗尔德·达尔(Roald Dahl)的同名原著,由丹尼斯·凯利(Dennis Kelly)编剧,蒂姆·明钦(Tim Minchin)创作词曲。2011年11月首登伦敦西区舞台,立即获得了评论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票房一路鼎盛的同时,也独霸了包括奥立弗奖最佳音乐剧、最佳男女主角,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剧本奖等在内的多个戏剧大奖。
《玛蒂尔达》海报而作为原著作者的罗尔德·达尔,其更为观众所熟悉的应该是他的另一部杰作《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达尔对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他的故事里总有孩子,但却能拥有庞大的成年读者群。因为在他笔下,童年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童话世界,也会有曲折坎坷,有邪恶和正义的对抗,有困境里痛苦的挣扎,甚至会有些或暗黑或魔幻的气质。这些都给了音乐剧《玛蒂尔达》以完美的底色,但看过原著小说的观众都会发现,音乐剧的故事并非小说的照搬,编剧丹尼斯·凯利实际是用这样一部作品在传递他自己对这个经典故事的,和对现实社会的解读。他让我们发现,这不再只是一部给孩子看的童话,而是一个让人越长大越能看清其中深意的故事。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首先,通过对玛蒂尔达和周围孩子的塑造,凯利是想让观众看到天性与天赋的差异。剧一开始,孩子们都在说自己的父母是如何为自家孩子骄傲的。孩子在父母眼中总是宝贝,更是有着非凡“天赋”(剧中为Miracle,被译作“传奇”)的宝贝。这样的描写像极了现实生活的情况,大家都会用鼓励赞扬来对孩子一点点的成就表示肯定。但直到玛蒂尔达表现出在阅读和算术上的巨大天赋之后,我们才会意识到大多数父母常常在口中念叨的“天赋”是如此的平常。它可能只是生而为人的一些天性,却很容易被蒙蔽双眼的父母们高估。
而在玛蒂尔达身上,虽然她很有天赋,却生在一个极度低估这一切的家庭里。她的天赋完全被父母忽视的时候,作者却没有要博取观众同情的意思,紧接着的一段表演就把玛蒂尔达淘气的一面表露无遗。而淘气正是孩子最大的天性。因此在玛蒂尔达的角色刻画上,编剧很好地利用了天赋与天性的差异,让角色比过去许许多多的儿童角色都更玲珑有致。甚至在演出的后半段,当玛蒂尔达发现自己有“特异功能”的时候,原本的天赋似乎强大到了无法被人理解和控制的地步,就成了人们口中的“异类”。因此,从一个人的天性到天赋,再从天赋扩大为异类,构建了清晰的角色形象,同时也让观看者重新反思起了自己对“天赋”更多层次的理解。
《玛蒂尔达》舞美另一方面,剧中对家庭、学校的描写也常常让人陷入沉思。玛蒂尔达所在的家庭似乎站在了所有正常家庭的对立面。他们不重视女孩,对孩子的天赋置之不理,却又在某些观点上让我们这些正常人,发自天性地感同身受。比如,在面对看电视还是阅读的话题上,在女孩究竟更应该注重外在还是内修的话题上,正常人虽然嘴上都支持阅读和内修,但身体却又常常诚实地站在不动脑子和追求表面的一边。就说现在有多少家长,一边自己刷着手机,一边督促孩子看书的,比比皆是。
《玛蒂尔达》剧照学校同样如此,它不像家庭,表面还站在了常理的反面。剧中对学校的描写,更像是现实学校在某些方面的加强版。剧中所描绘的学校,在曾是链球运动员的粗暴女校长带领下,直接站到了天性的对立面,它用夸张的方式阐释着规矩是如何磨灭天性的。而一些类似玛蒂尔达式的天赋,也一并被磨灭。当剧中女校长,说着规矩决定了成败的时候,其实也在叫观众反思规矩的问题。它是否有时太强势了,是否正是它的出现,才给淘气这样的天性判了死刑;是否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与规矩的对抗,就会被看做是异类。就像玛蒂尔达在对抗女校长时,所展现的“特异功能”一样。
《玛蒂尔达》剧照可以看见,编剧始终没有站在谁对谁错的立场上讲故事,他只是把各个事物的两面,对立地放在一起。加强它们各自的能级以达到对社会真实现状讽刺的目的。当剧中的孩子们荡着秋千,唱着“当我长大”,憧憬着美丽未来的时候,坐在底下的成年人们却能感受到浓浓的悲哀。因为越是过来人就越明白,未来仍然残酷。而什么才是令人满足的生活?唯有像蜜糖老师那样,伴着一桌一椅,告诉自己知足才能常乐吗?还是只能用知足常乐,来掩盖人们对美好未来向往的天性呢?
《玛蒂尔达》剧照其实看过《玛蒂尔达》原著的观众都知道,它本身不是一个戏剧性极强的作品,其中对玛蒂尔达所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的描述更多。那里既没有悬念、惊奇,也少有大起大落的戏剧性桥段。但编剧却用“戏中戏”的方式,也就是玛蒂尔达给图书管理员讲故事的支线情节,增添了作品的戏剧性成分。而每段故事既有传统的启承,又能在一个小段落中涵盖一段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既为原著故事里的虚幻结局提供了有效的逻辑依据,也从一个支线剧情中为整部剧的戏剧性提供了帮助。可见,作品在编剧层面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多角度的解读空间,也从观演的体感角度着手,提供了非常好的故事叙述手法。就像在整部剧的结尾,先是告诉大家故事终将回归原常,玛蒂尔达还是会回到讨厌她的父母身边。但只是话音刚落,玛蒂尔达的命运就来了一次戏剧性的转变。观众们带着小惊喜,结束了整个故事。
《玛蒂尔达》剧照而整部剧的音乐,虽然在许多评论家的口中,在它的剧本面前已“不值一提”。但仍然留下了诸如“当我长大”“淘气”等等传唱度极高的,以及像“字母歌”(原名School Song)这样趣味横生的作品。而在结尾处,经历了天性还是天赋,看电视还是阅读,外表还是内在,规矩还是淘气的思辨之后,观众再听到一群孩子用歌声,用演技和那些高强度的舞蹈,赞颂着“暂时的反叛”的时候,无一不会被这样的释放感所震动。而人生漫长,有这一部戏的时间能让人完全释放片刻,已是最大的幸运。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