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科学普及】这些“挤眉弄眼”、“怪声怪气”的孩子,更需要关爱 ——浅谈妥瑞氏综合征

2019-12-06 17: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获取更多CSCB2020相关资讯

如果你遇到一个不停挤眉弄眼、耸肩或者发出怪声的小孩,你会断言他是一个调皮的“熊孩子”吗?请别立刻将这些表现与他的品性挂钩,因为他有可能正深受一种疾病的困扰——妥瑞氏综合征。

01 什么是妥瑞氏综合征?

妥瑞氏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又称为抽动秽语症(简称抽动症),是一种儿童时期即发作的复杂的神经发育性疾病,以不自主的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的临床特征。常见的运动抽搐有眨眼、摇头、耸肩或者面部扭曲,发声抽动比如不时地清喉咙或者大喊,部分病人会不由自主地说脏话。患者中男生比女生数量多,两者比例约为3-4:1。

1663年,英国人William Drage首次报道了一例妥瑞氏综合症患者。1885年,法国Georges Gilles de la Tourette医生在《Archives de Neurologi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描述了9名患有“惊厥性抽搐障碍”的患者,并认为这是一个新的临床类别,后来妥瑞氏综合症便以他的名字命名。

图一:Georges Gilles de la Tourette医生

图片来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rges_Gilles_de_la_Tourette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该疾病的患病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约占0.5%到1%之间,中国的患者据估计超过百万。患者的抽动症状通常在4到6岁之间出现,在10到12岁时症状最为严重。大约79%的患者通常还伴随着其他并发症,比如强迫症(OCD)、注意力缺陷综合症(ADHD),少数患者会出现自闭症(ASD)的倾向。

图二:曾患妥瑞氏综合征的名人

左图中从左到右依次为,Dan Aykroyd, Wolfgang Amadeus Mozat, Howard Hughes和David Beckham。右图为著名新生代女歌手Billie Eilish。

图三:妥瑞氏综合征的症状

由于大部分人对抽动症缺乏基本的认知,抽动症的患儿往往会因为异常的抽动症状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负、嘲笑和恐吓。这就有可能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图四:妥瑞氏综合征症状随年龄变化图及其并发症

令人略感欣慰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55.9%的抽动症患者在青春期之后抽动症状会逐渐消失。不过,有些患者的抽动症状仍然会持续到成年时期,而且许多症状最为严重的病例就出现在成年患者中。

02 妥瑞氏综合征的病因

图五:妥瑞氏综合征的病因

有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在抽动症的病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显示在同卵双生的双胞胎中抽动症患病的一致率为53%-77%;而在异卵双生中一致率只有10%-23%。目前已经鉴定出一些与抽动症发生相关的基因遗传变异,包括HDC、ALITRK1、ASH1L等基因的突变与抽动症的发病相关。除了遗传因素之外,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损伤、神经递质系统异常、免疫、感染和环境等后天因素也和抽动症的发病相关。疑似的抽动症生物学机制主要涉及纹状体内神经细胞突触的异常。

神经细胞(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内约含1000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相互联系构成复杂的神经网络,负责支配和控制人类的行为,同时也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传递信息。

我们生活中做的一系列动作比如喝水、打篮球等都离不开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的调控。基底神经节由位于大脑皮层下一群神经元聚集的核团组成,纹状体是基底神经节中最大的核团。纹状体主要接收来自大脑皮层通过突触传递来的运动计划,接下来通过两条通路对这些信息做进一步的加工。之后,纹状体将这些加工整理后的信息做出允许启动和终止运行的命令,通过神经元的突触传递给丘脑并最终传送回大脑,从而将这些机体运动的大脑内计划付诸实施。除了调节运动之外,纹状体也和奖赏环路、认知功能相关。纹状体神经元和突触出现异常通常会导致一些运动相关的疾病。例如,亨廷顿疾病就是由于纹状体中出现神经元凋亡所导致的。

另外,抽动症也被认为和纹状体中神经递质的异常分泌密切相关。

在抽动症相关的神经递质研究中,多巴胺很受关注。多巴胺属于儿茶酚胺类递质,在运动控制、情绪调节和学习记忆等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研究显示抽动症患者相比正常人其纹状体中多巴胺递质的释放出现明显地升高,因此临床上一些多巴胺受体抑制剂类的药物比如氟哌啶醇可以通过降低多巴胺与受体的结合缓解抽动症患者的抽动症状。

另外,突触结构出现异常也可能导致神经发育性疾病的发生。小孩在出生之后,突触结构的密度在5岁左右到达顶峰,这与抽动症患者抽动症状出现的年龄相吻合。

图六: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环路

03 如何针对性地治疗抽动症?

目前,还没有任何药物和手术可以彻底治愈这一疾病。而针对抽动症的治疗策略,应根据患者的抽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其对日常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来制定,此外还需考虑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可能给患者造成更大的困扰。下列几种方法有助于改善相应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行为干预(Habit reversal therapy, HRT)目前被认为是抽动症状的一线治疗方案。简单来说,针对一个最需要治疗的抽动行为,以挥动胳膊为例——首先在行为训练师的帮助下学会感受抽动症状发生的预兆,接下来当抽动即将发生时,学会将挥动胳膊转变为另一个抑制抽动的动作,例如将手放在腿上轻轻地按压。此方法可以有效干预抽动行为,这一方法最大的局限在于全世界范围内训练有素的治疗师数量远远不足。

药物干预是一个典型的二线疗法的选择。抽动症患者的药物干预通常使用多巴胺受体和α-肾上腺素抑制剂,比如:氟哌啶醇、硫比利或匹莫齐特等。但是,过度用药、盲目提高剂量可能会导致很多不良反应,如镇静、淡漠、锥体外系副作用、体重增加和代谢异常等。目前,一些新型药物比如利培酮和阿立哌唑由于可以改善药物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受欢迎。

另外,对于一小部分症状非常严重,行为和药物干预效果非常有限,并且伴有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有尝试使用手术的方法,比如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可以通过深入大脑中特定区域的电极给予持续的刺激来改善症状。然而必须指出,DBS是一种侵入性的、不可逆的治疗方法,并且手术会带来并发症的风险,持续的刺激也可能会引起副作用。

最后,我们呼吁大众去更多地了解抽动症,为抽动症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平等温暖的社会环境,希望患者们可以接受自己的病症,努力生活!

作者简介:

文字:田苗苗 上海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史苏萌 上海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图片:郭修贤 上海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管吉松 教授,上海科技大学

1980-2020

原标题:《【科学普及】这些“挤眉弄眼”、“怪声怪气”的孩子,更需要关爱 ——浅谈妥瑞氏综合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