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岛主TALK | 陈秋明:白纸黑字方寸间,痴心书艺四十载
陈秋明,罕有地以高超的行草技法著称,30岁开始立志学习书法,纵横书法界四十载,其笔法潇洒、清丽、劲健,洒脱中见豪放,目前唯一一件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广东书法作品由他书写;他心系海珠,积极推动海珠区文艺事业的发展;他与新中国同成长,是新时代的见证者。今天,G仔有幸邀约到陈秋明大师,与大家分享他的书法人生。
步入陈秋明的书房,一股淡淡的墨汁清香扑鼻而来。环顾书房四周,墙壁上悬挂着一根细绳,绳上用夹子夹起他刚完成,墨迹仍未干透的书法作品。
偌大的书桌占据了书房三分之二的空间,书桌上布满层层叠叠的字帖与临摹作品,作品右侧摆放着堆成山丘的毛笔,由于长年累月的练习,不少毛笔笔管已开裂,开裂之处被胶带粘上……
室内的一笔一墨、朴素的布置、沉实的格调,与陈秋明温文尔雅、和蔼亲善的性格不谋而合。年过七旬的陈秋明端坐在书房中央,浅尝一口杯中的清茶,向我们缓缓道来他的书法创作的心路历程与艺术经历。
陈秋明,出生于1946年,自幼受父亲和二伯父的影响,十分喜爱书法,常躲在自家阁楼里练字而废寝忘食,正是由于这份热爱,为后期书法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用大器晚成来形容陈秋明,一点都不为过。1969年,刚刚结束兵役的陈秋明进入广钢工作。恰逢30岁的他意识到,人生不应该虚度光阴,要以一技之长立足社会,于是他便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立志要以十年时间练好书法。
随后,陈秋明参加广东省书法协会举办的不同书体的书法班,正式跟老师系统地学习书法,但求学之路却是漫长而艰苦。
“由于当时工作采取三班轮班制,工作时间日夜颠倒,我只能利用业余时间争分夺秒练字”,为了兼顾繁重的工作和书法学习,陈秋明想出了一个办法:为便于携带把字帖拆分成单页,和书法理论书籍一起放在书包内,在每天上班等候渡轮的半小时内,便可在板凳上争分夺秒阅读书籍、钻研字帖的字形规律。
陈秋明告诉G仔,为了能在工作的闲暇时间能随时随地练习书法,他在单位休息室就地取材,利用硕大的工具箱钢板门当作简陋的写字板,利用休息时间,用毛笔沾上水,在铁板上临摹字帖,如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领略名家书体的用笔、结体、神韵,陈秋明十年内只专注临摹一帖。那便是王羲之的《集王羲之圣教序》:“我经常一页字帖练上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直到把该页字帖的笔法烂熟于心,才换去练习下一页,这么一坚持,便是十年。”谈到这份坚持,陈秋明眼神里充满了坚定:“下决定做好,就是得勤奋,把写字等同吃饭一样重要。”正是因为这种长年累月的刻苦训练,陈秋明才能深刻理解“王体”的用笔规律和精髓,为后期行书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临摹了十年的《圣教序》已经残破不堪
如今这本《圣教序》已经墨迹斑斑,残破不堪,但是却被小心翼翼地放在书架上,随时都会被拿出来再度临摹。
晨操暮练,十年磨一剑。陈秋明深厚的艺术功底背后,正是得益于当年这份长年累月刻苦的磨练与日夜的揣摩。
随后,他又遍临历代行草大家如文征明、赵孟頫、米芾、怀素的作品,从中吸取养分;这还不够,他又用十年时间涉猎篆、隶、楷、碑、简、章、草等不同书体,在书法海洋里游了一圈。“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书法的规律,陈秋明早已了然于胸。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这份执着,换来了技艺的提升,更收获了一份“意外”的认可。
2012年,人民大会堂的广东厅需要重新装修并更新一批字画。由于陈秋明在2010年书写省政府迎宾厅的作品时,获一致好评,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此次省政府更换在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的作品时,首先就考虑到邀请他来书写。
经过慎重考虑以后,陈秋明选用陈恭尹的诗《木棉花歌》作为创作题材:“木棉花是广州市花,广州人对木棉花有着特殊的感情,被人誉为‘英雄花’。同时木棉花也象征不惧风霜、敢为人先,代表广州蓬勃向上的事业和生机,能激励人们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该作品以行书为主,兼少量草书,布局得体,秀雅流丽,气韵生动,笔墨精到,呈现浓重的岭南书法特色。而最值得一提的是,作品计划所挂长廊位置虽是广东厅入口,却不属于广东厅范围了,悬挂作品须征得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同意。该作品由于气韵生动,笔墨精到,内容又很具岭南风格,最终被同意破格悬挂于此,并将这件作品归属为人民大会堂。这是目前唯一一幅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广东书法作品纸本。
而不说不知道,街坊们每天经过的广州地铁“公园前”站,就是陈秋明在2002年题写的。据说他写这三个字前后用了1个多星期,反复试笔了几十张纸。
“在书写前我对‘公园前’三字进行了精心设计,‘公’字笔画少,我选择重笔浓墨书写,使字形收敛聚拢,‘园’字用笔稍轻而遒劲,行笔力求如锥画沙,‘前’字则侧重最后一笔,竖钩改为一笔直下,寓意地铁飞驰而走。”陈秋明介绍道。原来,短短的三个书法字背后,竟藏着如此深厚的学问。2003年,陈秋明又被邀请再度为广州地铁三号线“广州东站”站题写站名。
除了对书法的着迷之外,陈秋明对海珠这片土地同样拥有着独特的情感。1987年,39岁的陈秋明进入海珠区文化局负责群众书画活动工作。任职期间,他发现此前海珠区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区级书画展,心系海珠文艺事业的他,决心要办一场属于海珠区的大型书画作品展——海珠地区书画作品展。
为此,陈秋明花费大半年时间,联络海珠区内书画爱好者,诚邀书画名家前来参加作品展出。最终,海珠地区书画作品展在广州文化公园盛大举行,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关山月、黎雄才大师以及一众海珠名书法名家纷纷送作品前来支持,商承祚、秦咢生更出席了开幕仪式并致辞祝贺。“这个展览是当时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海珠区书画展览。”陈秋明自豪地表示。
不仅如此,陈秋明在广州市二宫筹办了“海珠地区千人作品大观摩”书画展览活动;走访海珠区各个街道搜罗书画人才与业余爱好者,为每个街道成立“书画会”;更自发组织海珠区书画协会,区域内的书画联盟和书画界的精英人士联合起来,形成一股新力量。
退休之后的陈秋明,仍不遗余力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海珠区书画展出活动。如在海珠博物馆举办的“陈秋明书法艺术研讨会”、海珠区文化馆举办的《草书入门》公益讲座等,他都毫不吝啬得将自己作品赠给会馆,更是身体力行,亲临现场为大家讲解书法知识、挥毫赠字;与此同时,他也办过不少的书法展,希望可以通过拍卖书法作品的方式,帮到更多的困难家庭。
“海珠区被评为广东省的书画之乡,随后又被评为全国的书画之乡,我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下,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动海珠区的文艺发展,我感到十分光荣和幸运。”陈秋明表示。
此外,他还曾经帮“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题写过校名,为海珠周末文艺花会题写“记忆海珠”等。谈及对海珠区文艺工作推广的贡献,陈秋明表示,做这些事情从不图回报,只为心中对海珠独有的情感。出生于1946年的陈秋明,更是新中国成立70年的见证者。他曾为建国初百废待兴感慨,也为改革开放后的繁荣昌盛倍感骄傲。对于建国70年来发生的事情,陈秋明有说不完的故事。他见证着中国一路发展,也用那一代人的努力成就了今天的中国。在谈话中陈秋明多次感慨到中国的变化之大:“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祖国一路蓬勃发展,广州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在他的记忆中,自改革开放后,广州年年都有变化,楼越建越高,经济也越来越好了,同时书画作品也开始备受青睐。陈秋明因此抓住时代的机遇,完成自己长久以来的愿望,就是“写好字”。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对陈秋明而言也是特别的一年。一路走来,他一路见证祖国的繁荣昌盛,内心充满着对国家的敬畏。每当有人邀请他写字的时候,他也都将自己的情感与激情融入一笔一划中,尤其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八个字,他写了很多次,也早已紧紧牢记于心。陈秋明为《海味》栏目题字
G仔手记:
历代学书家大多大器晚成,皆因寥寥数笔承载着数十年的功力,短短数字承载着毕生的学养。唯有孤灯伴读,晨操暮练,持之以恒方可见精识深,高屋建瓴。
畅谈间,提及对书法的感悟和收获,陈秋明眼中总是闪烁着光芒。是呀,一个人必须用他毕生精力,才能对书法获得深刻的理解和真正的把握。或许正是心中满载着热爱,故陈秋明在艺术创作路上从不感枯燥疲惫、不断创新超越自己,永不止步。
“七十从心”、“人书俱老”,是多么高深而豁达的人生境界!
最后,G仔为大家献上陈秋明的著作
目前唯一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广东书法作品
——《木棉花歌》
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横屏观看效果更佳)
原标题:《岛主TALK | 陈秋明:白纸黑字方寸间,痴心书艺四十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