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复兴西路:不怕平凡,才是最不平凡

2019-12-09 19: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fanggong 晏秋秋

文/晏秋秋

以写字谋生,我很少被别人的文字打动。

但前几天,被一段文字击中了内心。这段文字,来自一名我非常尊重的前辈S君。为了魔都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睿智的S君,付出了他的全部心血和努力。如今,他早已进入了人生的新境界,笔下的文字,隐隐透出一种恬然、快活和淡泊——

日复一日,曾无数次闲庭漫步在复兴西路上。

四季更换,大树参天,新陈代谢,景色变样。

路边的建筑是一个个城市的音符,弹奏着历史进程中的乐曲;街景的特色,是一条条道路的印记,散发着流行中的气息。

每一个细腻的变化,都会引起聚精会神的关注,每一种形态的异样,都会得到神清气爽的欣赏。

梧桐树是通人情的。春天发芽让你看到希望,夏天遮阳让你避开酷暑,秋天落叶让你心旷神怡,冬天光照,让你温心暖暖。

叶芽翠绿春意盎然

叶茂枝繁夏至未至

叶黄漂逸秋高气爽

叶落枝挺冬阳光暖

注:以上四张图片由sj君拍摄

这段话,就像村口大树前青草地,散发出一种馨香。变幻的,是路,是树,是景,是人。不变的,是那种情怀。

不怕平凡,才是最不平凡!

由此,我对复兴西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复兴西路位于徐汇区。它曾叫“白赛仲路”,像极了一个法国贵公子的飘飘衣着。沿路行走,行道树一路向地面投着淡淡的树影。精致的洋房,在绿叶的映衬下,仿佛已经微笑了许多年。

复兴西路东起淮海中路,西至华山路,交汇乌鲁木齐中路、永福路、武康路、高邮路。这是一条优雅而淡泊的道路。

1

上海人都知道“法国梧桐”。没有“法国梧桐”,上海就似乎失去了几分魅力。一个作家写了小品文《法国梧桐》:“世界上有两种城市,有法国梧桐、以及没有的;巴黎、上海、纽约、南京、伦敦、墨尔本,都因这树而有种气派。”

复兴西路的标志之一,就是道路两旁,满是这样的“法国梧桐”。高、大而枝叶繁茂。

但其实,“法国梧桐”,是个美丽的错误。它既不是中国古文中,那种“凤凰栖息”的梧桐,也不来自法国。民国时期,这类树种,最早被引进到上海的法租界,种植在复兴西路这样的道路两旁。上海人一见,这类树酷似梧桐,又种在法租界,就叫它“法国梧桐”。

前几年,我结识了一些花卉、植物专家。在“法国梧桐”问题上,请教了许多。上海目前常见的“法国梧桐”,中文名叫“二球悬铃木”。悬铃木,是一种树种。所谓的“二球”,指的是果实数量的不同。这样的树种,是各类树木杂交而来的。严格来说,既不属于法国,也不属于英国或其他国家。

上海的“法国梧桐”,是没有家乡的树种。

得知了这个信息,我喟叹良久。一种没有家乡的树种,成了上海的象征,成了上海人喜闻乐见、口耳相传的一种景致。魔都的一大特征在于,海纳百川。世界的,就是本土的。这也是这座城市在过去几十年间,迅猛发展而又保留初心的原因之一吧。

“法国梧桐”,在上海找到了根。这不是一种偶然。置身异乡,往往会在陌生的环境中,丢弃掉原来的东西。而这种丢弃,又往往带着浓重的焦虑感。所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越怀念,就越远离。越远离,也就越怀念。

“法国梧桐”,或者说,二球悬铃木,静静地矗立在复兴西路上。它们不解释,也没有申辩的意思。它们已经站在这里很久了,必然还要站在这里更久。不说理由,也没有理由,见证沧桑人间。这样一排又一排的树种,构建出一种宁静的磁场——远方的人,来吧,来歇一歇。歇完之后,再走向远方。

2

再说复兴西路。

复兴西路之所以超越复兴东路,超越临近的其他马路,除了两侧的行道树之外,还有就是沿街的建筑。复兴西路上,24号麦琪公寓,和34号卫乐精舍,都是上海滩经典老公寓,是传说一般的建筑。

这两栋建筑的设计者,是赉安洋行。

说赉安,你可能不太清楚。但如果说“邬达克的竞争者”,可能就清晰很多了。去年,我初防斯洛伐克,特地赶到邬达克的故乡比斯特里察市,住在“库利亚”旅馆。这个旅馆的另一个名字,就是“邬达克故居”。

入住后的第二天,我迎来了邬达克研究专家、72岁的玛利亚。我们聊了聊邬达克的先锋主义,聊了聊邬达克在家乡的声望,最后一个话题,聊的却是赉安。玛利亚说:“没有赉安,就不会有邬达克后期设计风格的再变化。”

鼎鼎有名的“赉安洋行”,在上海滩设计了许多建筑。高安路77号花园洋房,茂名南路58号法国球场总会,淮海中路的培文公寓、淮海公寓……

复兴西路24号麦琪公寓,是临街一栋简洁明快的建筑。楼高十层,40米。底层是门厅、车库、锅炉房,二层有两个四室户,三到八层,是一层一户。九层、十层为跃层户。这栋10楼建筑,总共就11套居室。麦琪公寓最大的设计亮点,是每层都有弧形的凹阳台,既可在阳台上欣赏街景,又能成为街景的一部分。

复兴西路34号卫乐精舍,更是建筑美学的代表。拍卫乐精舍,是拍不全的,因为无论相机镜头如何,都会被楼前的绿树遮挡一二。卫乐精舍是一栋对称的建筑。中间12层,两侧11层。楼的外立面为暗红色和浅黄色相间,颜色简单而明快。整栋建筑朝南偏东约15度,这是上海滩楼房的最佳朝向。

麦琪公寓和卫乐精舍,在上海滩的二手房市场,都是有房源的。麦琪公寓面积大一些,成交不多。卫乐精舍有小面积的,市场单价一般在10万元左右。

3

复兴西路上,因为三个名媛的路过,而显得更加立体、具象。

复兴西路44号,叫做玫瑰公寓。这是孙科的二夫人蓝妮的居住之处。玫瑰公寓共有7栋建筑,用了7种不同的颜色,建造时,是由蓝妮亲自监工的。因蓝妮英文名叫rose,即中文玫瑰之意。建造之初,地面上镶嵌了不少rose字样,又说也有玫瑰图形,上海人就叫此处为玫瑰公寓。

孙科,是孙中山的儿子,元配叫陈氏。蓝妮一生的心结,是自己是孙科的“二夫人”,而不是“如夫人”(即妾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蓝妮遇见旧识邓颖超,邓依旧称呼她为“孙夫人”,蓝妮异常高兴。

蓝妮在上海一直住到1996年,随后飘然离世。离世之前,蓝妮手握一张纸条。这张纸条,是孙科写给蓝妮的——

我只有元配夫人陈氏与二夫人蓝氏二位太太,此外决无第三人,特此立证,交蓝巽宜二太太收执。

孙科廿五、六、廿六

廿五,指的是民国25年,即1936年。蓝巽宜,即蓝妮。

复兴西路147号,是柯灵故居。但这栋楼里,还住过两个名女人。

其一,是上官云珠。

我在此前《马当路,心之所向,总是生活的模样》的文章中,写到过上官云珠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官云珠曾住在复兴西路147号。

凤凰卫视称,上官云珠一生六次受到主席接见。其中,“1956年1月10日,上官云珠收到陈毅市长亲手书写的,‘上官云珠同志,请您来一趟’的字条,走进中苏友好大厦,受到了到上海视察工作的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然而,“文革”之中,大病初愈的上官云珠遭到迫害。1968年11月,她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上官云珠跳楼时,掉在了出早市的农民的菜筐里。初时,并未身亡,还能讲出自家的门牌号,送院后不治。这一筐带血的青菜,被农民清洗之后,就在小菜场被卖掉了。

其二,是上海锦江饭店的创始人董竹君。

董竹君自幼家贫,在青楼卖唱,恰逢辛亥革命元勋夏之时,却拒绝对方为自己赎身。理由是“我不是一件商品”。逃离青楼,夏之时27岁,董竹君15岁,两人完婚。

然而,幸福的婚姻,却不能持久。两人生了4个孩子后,出现了分歧,分道扬镳。小报标题:夏之时家中难都督,将军街出走女娜拉。夏之时撂下狠话:你若混得出来,我就以手掌心煎鱼给你吃。

没想到,董竹君真的混出来了。她带着4个孩子,创办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室,后来合并成锦江饭店。杜月笙是锦江饭店的常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董竹君将锦江饭店,献给国家。

晚年,97岁的董竹君说:“我这一生对人生坎坷没有怨言,只是对爱有点遗憾。”

4

复兴西路的另一头,在华山路。这个路口附近,有丁香花园、丁香别墅。

丁香花园,其名来自李鸿章的宠妾丁香,也因为此园中种有许多丁香。据说,此处是盛宣怀为李鸿章在上海造的院落,后来传给了李鸿章庶出的幼子李经迈。丁香花园里一号楼,有主人卧室。三号楼,据说曾有一张巨大的白虎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丁香花园一度成为上海市委写作班子所在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丁学雷”(丁香花园里学习雷锋)这个名字,写过不少异样的文章。这是丁香花园不同寻常的一段历史。

丁香湖园对面,隔着华山路,是丁香别墅。丁香别墅并不对外开放。7、8年前,有一个我很尊敬的朋友,将办公地点搬到了丁香别墅。我第一次走进此处,惊讶上海市中心居然能有这么一大块绿色如洗的草坪。草坪中央,一棵参天巨树站立,树冠呈“华盖”状,端的一番好风水。

复兴西路华山路路口,之所以成为上海落叶季的景致,归根到底,因其自然,落叶也有落叶之美。如果在这样自然的景致中,加一些人为的因素,那么,哪怕是美的,似乎也失去了自然之意。

我还想聊聊复兴西路的精神。复兴西路是一条不太典型的上海马路,都市的魔力,和自然的景致,在这里结合得最为到位。它自然到了纯粹的地步,丰富到了缥缈的程度。

复兴西路的通用语言,可以是两句上海闲话。一句是“管侬啥事体”,代表不为人动的内心标准。另一句是“管我啥事体”,代表独立自我的精神境界。

复兴西路上,还有什么呢?

哦,对的。61号、62号的“修道院公寓”。我一直以为,这两栋楼,总与修道院相关。没想到,这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建筑原名The Cloister,意为“回廊公寓”。只不过Cloister这个词,既能翻译为“回廊”,也能翻译成“修道院”,于是,“修道院公寓”这个高大上的名字,就出现了。此地,现在是湖南路街道办事处所在地,上周我去踏访时,看到该处可能规划一个风貌保护博物馆。

复兴西路91号、93号,是良友公寓。良友公寓颜色名帅,居住过不少名人。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国人谭宁邦。他曾是宋庆龄的英文秘书,也是电影《白求恩》的主演。

复兴西路193号,现在是上海房地产科学研究院。这里的英国乡村别墅,以前是汤笙洋行的老板威尔金逊的宅院。因为工作联系,我曾数次入内,总觉得这样的别墅,确实能够让人静下心来,全力搞点研究工作。

5

深秋的一个上午,我在复兴西路上,来回走了两遍。同行者劝我,到华山路口一个蛮有名的咖啡馆,去喝咖啡。

我拒绝了。情迷复兴西路,就是沉浸到这样的环境中去。复兴西路这样的一条马路,蕴藏着某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这样的价值和方式,最终沉淀为一种淡泊的人格。

从某种程度而言,复兴西路的精神,也是上海人的精神。上海面对太平洋,背靠万里长江。你可以把它当成偏安一隅的边远小城,也可以把它当成气吞万里的龙头城市。上海人是个特殊的群落,对美的欣赏,对生活的认识,上海从来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

超越浓度的繁荣,总是会造就超越自我。

我很可以想象,进入人生新境界的S君,每天徘徊在这条路上时,是怎样的淡然心境!

还是那句话。

打动人心的,不是不平凡的历史,而是历史的平凡。

图片来源:晏秋秋摄 SJ君摄 乐游上海 看懂上海 高参博客

责任编辑:张勤愚

原标题:《复兴西路,不怕平凡,才是最不平凡!》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