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科普 | 乘飞机时耳朵闷、耳朵痛是不是病?

2019-12-05 18: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快捷、舒适的 飞机 越来越成为大家出行首选

小鸣同学却有不一样的看法

每次坐飞机,尤其是起飞和降落的时候耳朵都特别疼!经常还觉得闷住了听不清声音……好一会儿才能恢复!

其实不止小鸣同学,很多人也有同样的情况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下面就为你揭秘——

第二届汾阳科普大赛

精彩科普放送

★三等奖作品★

《揭秘—乘飞机时耳痛或耳鸣》

——耳鼻喉科 鲁小玲、倪玉苏、贾高干

流量预警,土豪随意

视频01

我们都知道,人耳中有一张薄薄的鼓膜

声波带动它产生振动

是我们能听见声音的重要前提

然而,鼓膜是“不透气”的

当外部环境气压急剧变化时

鼓膜外的耳道内气压随之发生改变

与鼓膜内的耳道之间可能形成压力差

过大的压力差会对耳朵造成气压损伤,我们称之为“耳气压伤”。

幸而

人体耳朵内有一个精巧的小结构

通过调节耳内气压来维持耳内外气压的平衡

它叫——“咽鼓管”

正常情况下,当鼓室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保持平衡时,有利于鼓膜及中耳听骨链的振动,维持正常听力。

咽鼓管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调节鼓膜两侧气压平衡。咽鼓管分为骨部和软骨部两部分,骨部管腔为开放性的,而软骨部具有弹性,在一般情况下处于闭合状态。当吞咽、打哈欠以及偶尔在咀嚼与打喷嚏时,则可使其开放。

既然有咽鼓管进行调节

No.1

为什么会出现“耳气压伤”呢?

飞机上升或下降速度过快以致中耳内外压力差快速变大(达10.7~12kPa)时,吞咽动作或自行吹张不能使咽鼓管开放,压力差得不到调整,中耳内将处于相对正压或负压的状态,中耳黏膜随之产生一系列病理改变,形成急性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甚至造成内耳气压伤。

同时,高空的气压和气温变化可能会令咽鼓管粘膜发生水肿,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或渗出液稀释从而造成咽鼓管功能失调。这也是造成中耳气压调节不良,形成耳气压伤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长时间在高空飞行或潜水作业,会导致血液中氮气分压低于正常水平。此时,如果突然停止作业,大气中的氮气会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因从大气中获得的氮气分压远远高于静脉血中的氮气分压,中耳腔内氮气被弥散入血,造成中耳腔压力快速低于环境压力,可导致迟发性耳气压伤。

No.2

耳气压伤发生时有什么症状?

“耳闷”—耳鸣—听力下降

往往出现在飞机上升阶段。在飞机上升过程中,外界气压低于中耳内压,可感觉到耳闷、耳胀。

这时,如果咽鼓管及时开放调节中耳内压力,耳闷感会减轻。如果耳闷感进一步加重,则可能出现耳鸣甚至听力下降。

“耳痛”—耳鸣—听力下降—耳聋

往往出现在飞机下降阶段。这是因为飞机下降的时候外界压力突然增大,刺激耳部与痛觉相关神经,产生耳痛感。

尤其当外界压力大于中耳内压达到一定程度时(大于8kPa),则可能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甚至造成鼓膜破裂,使疼痛进一步加重。

“眩晕及恶心”

当中耳内外压差达到一定程度,对内耳迷路造成负担时,则会出现眩晕、恶心、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No.3

如何预防“耳气压伤”

耳气压伤这么可怕

是不是大家就不能乘飞机、潜水了呢?

其实不然

对大多数咽鼓管功能正常的普通人来说,耳气压伤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

在飞机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打哈欠、吞咽、咀嚼等动作,或者进行“捏鼻闭口呼吸法”等促进咽鼓管开放,调节中耳内外压平衡。

“打哈欠后吞咽动作”

耳鼻喉科贾医生为大家示范:

“捏鼻鼻口呼气法”

即用手指将两鼻翼向内压紧、闭口,同时用力呼气。咽鼓管功能通畅者,此时呼出的气体可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反复进行,可改善中耳内外差。

No.4

万一发生“耳气压伤”,应怎么办?

耳气压伤发生时,除耳闷、耳痛、听力下降等典型症状外,还可能出现鼓膜内陷、鼓膜淤血、穿孔或鼓室积液等表征。

一旦发生耳气压伤,应注意积极治疗。治疗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改善中耳通气。如局部使用减充血剂滴鼻,咽鼓管吹张,鼓室积液者行鼓膜穿刺、切开等;

2、 鼓膜破裂者预防感染,保持干燥;

3、 迟发性耳气压伤发生时,反复进行主动和被动的咽鼓管通气;

4、 耳气压伤伤及内耳时,积极治疗眩晕和神经性耳聋。

最后,对于本身患有鼻炎、中耳炎等疾病,咽鼓管功能失常的患者,建议及时治疗,暂停飞行或潜水作业。

供稿 | 耳鼻喉科 鲁小玲、倪玉苏

视频表演 | 耳鼻喉科 鲁小玲、贾高干、倪玉苏等

编辑 | 宣传文明办 赵俊

本文卡通配图来源于网络

医院服务号

医院订阅号

喜欢的话请点击右下角的

原标题:《科普 | 乘飞机时耳朵闷、耳朵痛是不是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